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铜玉 《中国德育》2005,(10):52-53,57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井加以讲解,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2.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人社会科学。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采用多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显得十分必要。中国传统化素有史结合的特点,引用对联于初中历史教学,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有效尝试。本就如何在初中历史课教学中运用对联这一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识记历史知识,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等作用和选用对联的原则作一番粗浅的阐述。  相似文献   

3.
路吉善 《历史学习》2007,(12):14-15
对联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之一。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自五代流传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讽刺对联犀利、辛辣、巧妙、谐趣,可同战斗的杂文、讽刺漫画相媲美。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尤其是讽刺对联并加以讲解,可以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进行思想教育,  相似文献   

4.
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一种富于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它可以美化环境,可以使人增长知识,可以给人以有益的启迪和美的享受,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对联,除了可以状物写景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臧否人物、评述事件、教育群众。笔者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撰文谈谈对联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在进入明清以前,主要是诗体文学,以诗歌为主流。诗歌文学中,对仗是一种最基本的修辞方式,后来由对仗这种修辞方式逐渐演变成一种特殊的文学样式--对联。对仗是对联的核心要素,科举时期,对课是每一个学生的必修课。明清以后,对联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之中,社会上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对联大师。新文化运动以后,由于教育价值取向的变化,教学中对联逐渐呈现衰颓之势。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力的增强,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价值又得到再认识,对联才又回到课堂。可是由于一段时间的间断,教师对对联的一些规则在认识上难免存在不一致,这给对联的教学和传承造成了极大的障碍。只有更全面地理解对联的规则,才能更好地继承并丰富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对联是一种音节匀称、结构整齐、形式美观的民族文学式样,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长期以来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以学校生活为题材编写对联,既能弘扬民族文化传统,还能提高  相似文献   

7.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和多元化评价手段下,历史教师应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为此,笔者将对联引入到历史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动脑筋,创新思维,用对联的形式展示历史人物的魅力、体现历史事件的真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对联又叫楹联(楹即柱子)或楹帖,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汉语特有的语言艺术形式。可以说,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为我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把对联引入历史活动课的问题谈一些自己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言简意丰,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我国的一种  相似文献   

9.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近几年来,很多省市的高考题目都涉及对联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要让学生感受民族传统文化,陶冶情操,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下面谈谈对联在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运用。  相似文献   

10.
薛和平 《语文知识》2014,(12):41-43
对联内蕴丰富,是我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国粹,也是诗词曲河流中的一朵浪花,更是汉语言文学中的一朵永不凋谢的奇葩。对联在中华文明的传承中历久不衰,既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灿烂历史,又呈现了中华文化的现代文明,真可谓“对里有日月,联中显乾坤”。对联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领域是很广阔的,德育便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语文课程标准》中曾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隋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成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相似文献   

11.
2004年高考语文新出现了对联题。对联艺术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对联是一种能充分体现汉语美的特质,体现汉语人文精神,集语音、词汇、语法锤炼于一身,沟通古今的极好形式。对联的可讽可歌、亦庄亦趣且伸缩灵活、包罗万象的艺术特性,使它成为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设比较能体现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对联题(春联),使这一"旧瓶装新酒"的中国传统风俗散发出沁人心脾的芬芳。  相似文献   

12.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优秀文化是我国民族的根基,其中包括诗、词、歌、赋、对联、文言文等,同时古代各个地区的文化知识等均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在课程改革指标下,为让学生从小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其精髓,应从小学语文教学开始抓起。  相似文献   

13.
对联,又称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集中鲜明地体现了汉语的特色和魅力,其文辞之隽永精妙、意趣之深远阔大、风格之多姿多彩,无不给人以艺术享受。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喜好,教会他们欣赏和写作对联,是传承祖国传统文化,培养民族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珍贵遗产,是中国传统文学的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是文苑百花丛中的一枝艳丽的奇葩。从三是五帝至今,纵观历朝历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广袤无垠的祖国大地上的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址,以及古代先贤们的不朽业绩,除史书典籍等文字记载之外,还有为数颇多的匾额和对联点缀其间,或抒发感慨,状写景物,或记述业绩,赞扬动德,为后人留下优美而丰富的艺术遗产。近年来,各地联友成立的省市级祖联学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联理论的研究与对联创作硕果累累,成绩斐然。可以说,对联这门根联学将与江河同在,与历史同步,似岁…  相似文献   

15.
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民族传统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教学中恰当地选讲一些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相关的优秀对联,会有画龙点睛、妙趣横生的效果,使学生既增长了知识,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易斌 《中学文科》2006,(1):55-55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历史上流传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对联,至今仍具有重大教育和激励作用,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极好素材。寓联于教,有助于提高历史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它熔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教师巧妙地运用对联来导入新课、分析教材,总结历史知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达到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对联,俗称楹联、联语、对子,是我国传统文化领域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它格律严谨,对仗工整,韵律和谐,蕴意丰富,深受人们喜爱。历史教学中如能恰当引用对联,则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巧借对联艺术,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兴趣是知识入门的向导。利用对联,可以使乏味的知识变得妙趣横生。如在讲“袁世凯的独裁统治”一课中“护国运动”这一小节时,为了让学生对袁世凯有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笔者给学生出示了一幅对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然后引导学生从对联的基本常识入手分析:此联中的“千古”对“万岁”,符合对联要求,而…  相似文献   

19.
张海云 《生活教育》2012,(19):68-69
对联也称楹联,其历史悠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神奇而又有情趣的文学形式,也可以说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熔诗词、哲学、书法、政治、历史、科技、思想、文化和社会民俗于一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之一。它不仅充分体现了汉语的特点,而且对提高学术语文素养有很高的价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被这一传统文化深深吸引,感受到对联的博大精深。为此,在教学中,我尝试,  相似文献   

20.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它熔思想性、知识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炉.教师巧妙地运用对联来导入新课、分析教材,总结历史知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达到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艺术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