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推行素质教育应强化的几个教育观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体系,也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它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和发展。因此,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强化几个教育思想观念,主要包括:教育人本论观念,学生主体论观念,个性教育论观念和人的全面发展论观念等。一、树立教育人本论观念我国教育人本论的思想是在80年代逐步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以人为本”。其基本表现就是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把这一思想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去,就是学校的工作“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也就是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展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指导思想几乎成了教育界的共识。的确,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应该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基本出发点和最后的归宿。但当这些理论回到它的本身关照,即回到教育生活中去的时候,当我们试图把这些操作的理论变为理论的操作的时候,忽然发现许多问题实在值得我们去做更全面深入的思考。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我听到学生对学校教育抱怨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怎么就不多理解我们一点,多为我们想想”?而我听到老师对学生抱怨最多的一句恰恰又是“这…  相似文献   

3.
周正 《考试周刊》2010,(6):230-230
近年来,国家提出“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各级教育部门应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把艺术教育作为转轨的重要途径之一。音乐学科属于艺术教育范畴,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感情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应充分渗透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4.
一、“关怀教育”的提出及其要义。关怀这个普通的词,把它和“教育”连在一起,就构成了一种教育的理念和模式,它实际上是指以关爱为主要行为方式,关心他人,关注成长的一种教育。“关怀教育”首先要体现人本思想。就是在教育中要真正体现人的价值、尊严,以人的成长发展为宗旨。第二,始终贯穿“爱”这根红线,关怀是爱,而“教育,说到底是爱”。实际上,“关怀教育”最切近教育的本质,或说,“关怀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5.
张莹娜 《新疆教育》2012,(15):78-78
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但是实施素质教育不会一蹴而就,中国的教育问题也不可能一提“素质教育”就一切问题迎刃而解。素质教育作为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思路,具体实施起来仍需进行认真而深入的探索。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对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高低,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我在对小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根据素质教育的宗旨是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主动发展,把对小学生的素质教育简单慨括为“三个基本点”,即:全体性、全面性和发展性,供同志们在教学中参考。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灌输”教育成为我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在素质教育推动下提倡创新、自由的一段时间里,伴随着启发式教育、理解教育、生命教育等新的教育方法的兴起,“灌输”教育这种传统的教育方法如同过街老鼠一样,人人喊“打”。然而,中国的教育要拒斥任何意义上的传递、灌输吗?在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今天,探索这一问题,无论是对德育还是智育,无疑都是十分严肃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我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以学生为本”,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确立“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理念,改变那种“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力求做到面向全体,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在课堂、班级管理及活动中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一、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或教育民主、教育正义经常在同一个意义上被使用。教育公平的思想由来已久,远可溯源到孔子的“有教无类”思想,近可追溯到夸美纽斯的“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泛智教育。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民主)得益于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从本质上说,教育公平意味着教育机会的公平获得、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教育利益的公平享有。一般而言,“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平和平等的对待。  相似文献   

9.
“素质教育”这一提法,确实是非常的好,非常的科学,但很多时候,我们在高喊素质教育的同时,做的还是原来的一套。这一方面与我们旧有的观念有关;同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我们没有确立一种新的观念,没有真正建立起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完整而又确实可行的教育教学理论。“不立不破”,教育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就阅读教学而言,问题尤为严重,也最为关键。尽管教法五花八门,但现实的情形是,教来教去始终是围绕着教学用书转,甚至是把教学用书的评点、分析硬塞给学生。这不仅不是什么素质教育,而是严重地束缚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它不是以学生的眼光来认识事物,而是将成年人的研究成果,甚至是数十年的研究成果灌输给学生,这就不难怪教授“参加”高考不及格了(及格才怪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很简单,我们所作所为依然是为了“知识”,为了“考试”,而不是为了“能力”,为了“素质”。看来考试的内容、考试的制度如何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尽快研究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素质教育就难予确立。但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首要的问题是必须明确阅读教学的目的和方向。方向不明确,努力就失去了意义。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实践基础,是时代的呼唤。在研究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解决“什么是素质教育”的问题。素质教育是和应试教育、博雅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不同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是一种“成人”的教育,“和谐”的教育。  相似文献   

11.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有其合理成分 ,但更带来一系列令人困惑的问题。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要顺乎历史进程 ,端正方向 ,创造条件 ,提高质量。长达 1 0年围绕上述提法的讨论 ,其意义远远超出争论问题本身。它关涉到教育理论和实践的许多重大问题 ,引发、开阔了思路 ,进行了广泛探讨 ,获得了重要成果。我们能从中总结教育领导、教育改革和发展、教育科学研究等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把我们教育思想理论水平提高一步  相似文献   

12.
“文革”中有一种荒谬的逻辑:“大前提,有完人存在;小前提,你不是完人;结论,须忏悔改造”。此即“完人逻辑”。“文革”已是历史,但“完人逻辑”式的思维方式并未消亡,在教育工作中屡见不鲜。“完人逻辑”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教育目标上,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学习的榜样塑造成“完人”,即把人类理想中一切优秀品质集中在榜样的身上,使他毫无瑕疵。尤其是近年来,各级树立的英雄模范形象是清一色“圣人”。这种情况也表现在对学生质量的要求上,我们按培养文学家的模式教语文,学生能用华美的词藻描述一个虚拟的故事,却不能简…  相似文献   

13.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两课”教学的任务 ,如何通过“两课”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考试方法的改革 ,起到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至关重要。在1996年 6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 ,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了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两个主要方面 ;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 ,江泽民同志提出 ,学校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学生文化知识教育 ,而且要切实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在高校对学生的德育工作中 ,“两课”是主旋律 ,所以在教育改革继续深入的时候 ,“两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只能加…  相似文献   

14.
随着“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提出,原来很受欢迎的“知识型”、“适应型”人才开始渐渐被“应用型”、“创造型”人才所代替。高中语文教学就成了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就要改变原来的传统教育方式,把课堂变成学生的舞台,让师生互动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互动,教师是关键,是主导。如果教师本身不具备开放的教学思想,强烈的创造意识,勇敢的创新精神,较高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浅谈师生之间的情感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质教育首先是进行以人为本的人性化教育。关于素质教育中教育人本论的内涵,有学者将其概括为“一基”、“三发”教育。“一基”,即强调以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人,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作为教育人本论的基本思想。其基本精神是:公平对待,一视同仁,尊重学生的自尊心,实施“爱的教育”,力求理解每  相似文献   

16.
贾宪章 《山东教育》2003,(28):15-15
时下,在学校工作中,一位教师从迟到早退、事假病假到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学生辅导,事无巨细无不被纳入“量化”管理之列,如果是班主任,还要把班里每一位学生的卫生纪律表现学习活动情况、文明表现等等全部网罗其中,量化管理被演绎得淋漓尽致。素质教育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教师的发展为本,落实素质教育,主旨就是为了使学生全面、健康发展。而这些多如牛毛的“量化”内容不就像一个个限制师生手脚的死框框吗?毫无理智地迫使师生们去无奈地适应这些“强行管理”。在这样的“量化”下,学校就变成了工厂,教师就成了“打工妹”,教育本身正…  相似文献   

17.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正确对待“惩罚”教育手段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认为表扬和鼓励是一种“灵丹妙药”,过分强调其作用,过分夸大其教育功能。把“惩罚”看成是一种“高压电线”,唯恐“触电”,被视作教育的一种“罪恶”。学生犯了错误不敢批评,不敢“惩罚”,生怕会出什么事。还有的教师,谈“惩罚”色变,处处迁就学生,更有甚者完全否定“惩罚”的教育作用。其实,这恰恰是教育工作者认识上一种误区、行为上的一种偏差。“惩罚”与奖励一样,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手段。恰当的“惩罚”,不仅能教育人,更能警示人、激励人,从而造就人。下面就笔者在长期的教育工作中对学生“惩罚”教育手段的思考和运用谈点认识,以期共勉。  相似文献   

18.
英语教学中的愉快教育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一再强调要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倡学生们应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因此在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应大力提倡“偷快教育”。愉快教育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一种在课堂上既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提高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又注重以实践为目的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素质教育和考试竞争之间的困惑 十几年的素质教育搞下来,谁也说不清素质教育是什么了。搞理论的人习惯在书斋里海阔天空,还热衷于满世界寻找高深的学问,把谁都可以明白的道理说得玄乎其玄,原本是个常用词语的“素质”,原本通俗易懂的“素质教育”(注重素质或者以提高人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如今成了一种与以往的教育根本不同的全新事物。而为了重建与重构这种全新的教育,我们十几年来一直在不断地批判以往的教育或传统教育,并且把它高度概括为“应试教育”,它不是新事物,而是需要以“转轨”的办法淘汰的旧事物,  相似文献   

20.
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改的到来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新的教学观、新的教学理念如雨后春笋。这些新理念的核心是:由教育的“物化”转向“人化”,提倡“人本教育”。而“人本教育”的真谛是“开发人”。教师是开发人的人,这就要求教师重新审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随着教师角色的全方位转变,也带来了教师权威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