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通过观察统计、归纳与对比分析的方法,对中国男足世界杯所在C组射门技术手段与进球、射门区域与协助区域情况进行研析。发现了中国男足与小组其他对手在射门这一进攻的关键环节上,与同组对手相比,无论是射门手段的多样化、均衡性,还是进球率,都显示出明显的差距和不足,对此若不加以改善,将制约中国男足进攻水平的提高。并对中国队被射和被攻入球的区域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防守的薄弱环节,对此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防守能力。  相似文献   

2.
不同进攻技战术手段对高水平足球比赛射门与进球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观察统计、比较归纳和献资料等方法,分析不同技战术对现代高水平足球比赛射门和进球得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各种配合战术所获得的射门机会与进球虽然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运控突、任意球、角球等技战术手段所获得的射门机会与进球均在上升,特别是运控突技战术的运用其作用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录像分析法对第6届沙滩足球世界杯32场比赛进行分析,从进球时间、射门方式、进球属性等方面进行总结。认为:沙滩足球进球时间呈现双峰特征;抢点射门、任意球和个人突破是沙滩足球得分的重要手段;定位球战术在沙滩足球体系中日趋重要;进球区域有规律性,与射门方式具有相关性;进球以反弹球、地滚球、低平球和高球为主,半高球较少;头球破门日益增多;守门员进攻作用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4.
对2000年欧锦赛进球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000年欧洲足球锦标赛31场比赛的85个进球情况进行了统计与分析,探讨本届欧锦赛的进球基本规律和特征,分析认为,球门正面、罚球区内外是进球的主要区域,边、中路传球配合是突破防线最有效的进攻方式,推射、抽射、力射、头顶球射门是最有效的射门方式.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2010年世界杯和2012年欧锦赛中各球队前场多元进攻组合技术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了以下结论:边路地区和中路二区主要以短传多元组合的为主要进攻技术手段,中路一区以射门—短传单元组合技术为主要技战术;接、过进攻组合技术;运、控、突技战术对于获得射门机会和进球得分已经变得日益重要;实战对抗条件下高频率多元组合链式技术运用成功率对射门成功率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2016-2017赛季,英超、德甲、意甲、西甲等四大联赛共64场比赛551个射门数据为研究对象,运用logistic分析法建立守门员扑救难度多因素回归方程式,探究守门员扑救难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以达到定量化评价足球守门员扑救难度的目的。结果表明,影响守门员扑救难度的主要因素是:射门后球到达球门时间、射门者前方有无防守人员、射门者后方或侧后方有无防守人员、射门的部位(即头或腿),射门种类(即平直球、弧线球、地滚球)、射门路线选择,进球高度,球的运行轨迹是否因其他球员碰触发生改变、射门角度、进球距离。经检验,该回归方程预测守门员扑救成败的准确率达84.8%。这对于客观评价守门员扑救能力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摘要:为了发现足球比赛中影响射门和进球的主要因素和探究射门次数与进球数量两者之间的关系,以2013年中超联赛234场比赛当中的4489次射门和619个进球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对射门和进球方式、身体部位、距离、时间和区域5个方面特征在整个赛季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比较,发现2013年中超联赛采用最多的射门方式和进球最多方式都是直接抢点型方式,配合射门的方式使用次数较少但成功率较高;在射门和进球的身体部位上右脚使用频率最高达到49.8%,左脚为30.2%,头球为19.8%差距明显,中超队员不同身体部位射门能力发展不均衡;2013年中超联赛中队员的远射能力普遍较差;中超联赛射门次数和进球数量随着联赛的进行发展趋势并不一致,联赛的射门成功率受到射门方式、距离、部位、时间、区域和防守强度等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并且在不同的射门位置和时间段,各种影响因素的作用强度不同,需要综合各种因素具体分析,这样才能在训练和比赛中找到影响射门成功率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8.
对第17届世界杯足球赛射门进球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运用录像观察统计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和归纳分析法,对17届世界杯足球赛64场比赛中的161个进球进行分类统计分材,揭示了高水平足球赛进球的规律和特征,明晰了当今技战术发展的趋势、潮流与动向,探讨提高射门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9.
2003年我国足球甲A联赛进球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录像观察统计法、献资料法2003年度中国甲A联赛15支球队210场比赛的546个进球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揭示了甲A联赛进球的规律和特征,明晰了当今枝战术发展的趋势、潮流与动向,探讨提高射门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2004年欧洲锦标赛决赛阶段的全部77个进球和2005年中国足球超级联赛的的全部466个进球的对比统计,分析了中超联赛在这个关键环节上的现状及差距。结果显示,与欧锦赛相比,把握射门机会的能力不足,无论是射门手段的多样化、均衡性,还是进球效率,都显示出明显的差距。定位球技、战术能力急需提高。  相似文献   

11.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 ,对 2 6名健将级以上标准的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的 1 0项身体素质指标进行了综合分析 ,找出了影响运动成绩的三类主要素质指标 ,得出了主要身体指标与专项运动成绩之间的定量关系并制定出我国优秀女子铅球运动员身体训练水平与专项运动成绩的评定方法和评定标准  相似文献   

12.
运用录像标记统计法和因子分析法,对2012年欧洲足球锦标赛31场比赛823次射门(其中包括76个进球)的进攻战术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射门进攻战术的因子是:中前场发动快攻是形成射门进攻最常用的核心战术手段,后场断球发动长传转移是形成射门进攻最重要的战术方法,外围吊中与利用前场定位球是形成射门进攻的战术强化形式,个人突破与界外球是形成射门进攻必不可少的战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采用影像分析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等对12名背向滑步推铅球选手最后用力时身体重心和铅球的速度变化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在最后用力时人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的变化呈现出先相同后不同的运动特点,且铅球的速度变化存在一个"拐点"。  相似文献   

14.
我国优秀男子铅球运动员推铅球技术动作的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广东肇庆)男子铅球选手前8名中采用背向滑步技术的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数理统计、影像分析等方法进行运动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运动员在滑步过程中重心最高速度和铅球最高速度的差值过大,影响过渡阶段和最佳推铅球姿势的形成。在过渡阶段,我国部分运动员左脚着地后左腿没有及时的推动右髋向投掷方向移动造成速度下降过多。在最后用力阶段,我国部分运动员下肢的转动幅度大于上肢,超越器械的效果不太理想。  相似文献   

15.
高水平足球赛形成射门的防守过程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标记法、因子分析法对第16届世界杯足球赛和第10届欧洲杯足球赛形成射门过程的62项防守指标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建立了形成射门的防守过程模型。结果发现高水平足球赛形成射门的防守过程模型主要有:“中场后撤防守盯人不紧被射门”、“中前场逼压、反抢被射门”、“角球、底传中抢点失利被射门”、“逐步防守被射门”和“被任意球射门”等因子模型。为我国足球训练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对第15届、16届足球世界杯赛决赛阶段远射运用情况进行统计与比较分析,探讨了远射技术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及特点。比较研究表明:随着足球运动的不断发展,远射中,足直射、任意球直接射,将会有较大发展的可能性;带球射、停球射,将会出现迅速减少的趋向。旨为进一步认识足球进攻战术,为我国足球教学训练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近七届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中女子铅球前八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试投成功率、最好成绩出现轮次分布、有效成绩的发挥率和变异系数等进行统计,分析世界优秀青年女子铅球运动员的竞技表现特征。结果显示:1)青年女子铅球项目整体竞技水平保持平稳,整体竞技表现稳定且呈现出上升的趋势;2)优秀青年女子铅球运动员在资格赛中的试投成功率均呈现"V"字型变化,在决赛中的成功率则呈逐渐下降的趋势;3)优秀青年女子铅球运动员在靠前轮次的竞技表现水平更高,决赛第2轮的竞技表现尤其关键;4)我国青年女子铅球运动员整体竞技水平和竞技成绩处于世界前列,竞技表现更稳定,将在一段时间内保持较高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8.
采用现行强化喷丸设备对预制样件进行处理,用X射线应力分析仪检测渗碳淬火及渗碳淬火+强化喷丸表面残余应力。结果表明,强化喷丸可大幅提高20Cr2Ni4A材料渗碳淬火表面的残余应力,通过调整喷丸工艺参数,可实现不同的表面压应力值。  相似文献   

19.
全国田锦赛男子铅球选手最后用力阶段三维运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究我国男子铅球运动员运动技术的现状及其落后原因,采用美国Ariel运动录像快速反馈分析系统对2008年全国田锦赛前8名中采用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的7名运动员进行运动学分析,取其最好一投成绩来进行图像解析。结果表明:7名运动员存在左脚着地时膝关节角度控制较为适宜,但器械出手瞬间膝关节角上升不到位,前后差值不太理想;在器械出手瞬间运动员有不同程度屈髋后座现象;部分运动员右踝角、右髋角、右膝角伸展程度不够理想;最后用力所占总时间的比例较大;在最后用力过程中,存在右髋、右肩过早加速特征,整体动作速度欠积极,对球的持续加速能力较差,环节用力的顺序不尽合理,加速施力效果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