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以邵阳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分析了近10年来(1988-1998)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2.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可持续农业不是一种单纯依靠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的农业,而是一种涉及面广,必须进行系统调控的现代化大农业,政府行为,科技能力和公众参与是可持续农业系统调控操作系统的三个最基本要素,政府行为是可持续农业系统调控的推动力量,科技能力是可持续农业系统调控的根本手段,而公众参与则是可持续农业系统调控的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意义、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探讨了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条件和限制因素,剖析了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阶段,提出了江汉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4.
运用灰色系统和系统动态学的方法对辽宁省耕地、粮食、人口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对比预测,分析了土地人口系统可持续发展可能出现的限制性因子,提出了农业持续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主要制约因素,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的分析,阐述了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面临的问题及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从而得出农业机械化技术进步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技术手段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户用沼气系统建设现状评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农户沼气系统是以农村庭院经济为依托,处理农业废弃物的生态型能源系统。对户用沼气系统应用类型、应用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为建设生态家园,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世界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本文通过对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剖析、以及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分析,指出我国应选择集约、高效的现代可持续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提出了三种具体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即中国式生态农业模式、集约型可持续农业模式和高技术农业模式。这三种模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依照“狭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福建农业过去50年的发展历程,并就未来福建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继续教育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在我国1031.1万自然科学专业技术人员中,每年约有40%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农业系统自1979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在抓好农业领导干部培训的同时,也积极开展了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农业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的要求还相差很远。特别是农业系统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100万人(含非国家在职人员)需要进行知识和技术的补充和更新,因此农业继续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一、发展农业继续教育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由于我国…  相似文献   

10.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以邵阳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 ,分析了近 10年来 ( 1988— 1998)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 ,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系统  相似文献   

11.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社会整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依照“狭义“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分析了福建农业过去50年的发展历程,并就未来福建农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对策探讨.  相似文献   

12.
可持续农业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由发达国家提出的世界性农业发展战略,是当前世界农业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前沿课题。本文分析了世界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趋势,阐释了中国发展可持续农业的约束条件,指出现代集约持续农业是21世纪中国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依靠资源优势,进行农产品开发,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合理开发利用,既为当代人造福,又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不可多得的资源。文章认为:可持续发展决定了农产品开发的方向;农产品开发本身需要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农产品开发跃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4.
构建评价安徽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指标体系应包括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等四个子系统。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评价安徽省2000—2008年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及其动态发展趋势,表明:2000年以来安徽省农业及其子系统发展状况良好,但仍然存在一些具体的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当今,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决策,新农村建设必须有新思路——依靠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科技进步与推广,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业的现代化,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农民素质低严重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目前,农村人口素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之间存在三个不适应:农民认知水平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不适应、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不适应、农民的行为习惯与农业可持续发展不适应。人口低素质通过制约科学技术发展、造就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直接破坏者、造成人口膨胀和结构失调从而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是提高农业人口素质,抓好教育和农业科技普及, 增强生态意识和环保法律意识,促进农村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7.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从生物多样性的含义及其现状出发。对生物多样性与农业发展的关系及农业地区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作了综述。并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因此,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的农业应受到更加广泛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绿色消费理念认识的深化,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问题备受重视。信息不对称、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组织保障差等因素,造成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机制缺失,导致物流过程中农产品损耗浪费和环境污染比较严重。通过标准统一、政策保障、技术创新、行业自律、信息共享和生态物流等措施,可以有效促进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增强农产品物流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Agricultural extension is moving away from externally imposed change programmes towards bottom-up planning, farmer participation and empowerment and catalysis of sustainable change, based on local needs and problems. However, many of these changes have been on a relatively small scale, in policy or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s generally favouring a more traditional approach to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r a broader process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occur, changes in the policy and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re required.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an agricultural extension policy in Bangladesh and describes the content of the final policy statement, as an example of the approach taken in one country to developing a facilitative environment for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o date, the policy statement has been approved by the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and a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is being developed. The policy is only a stage in the process of change, and it is hoped that other countries which are developing mechanisms to facilitate sustainabl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ill find the experiences in Bangladesh both encouraging and potentially usefu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