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明清时期,是江南市镇的繁荣时期.那时发达的江南市镇大都环列于太湖东南流域,由近及远看,太湖以东有光福镇、木渎镇、同里镇、黎里镇、周庄镇、角直镇、芦墟镇、罗店镇、南翔镇、真如镇等;太湖东南有平望镇、盛泽镇、震泽镇、王江泾镇、西塘镇、新塍镇、枫泾镇、魏塘镇、濮院镇、王店镇、沈荡镇、硖石镇、澉浦镇、乍浦镇等;太湖以南有南浔镇、双林镇、乌青镇、菱湖镇、新市镇、塘栖镇、长安镇等.  相似文献   

2.
江南市镇,通常是指江南地区的农村市镇. 市镇的概念,一般指县城以下农村地区的集镇.这种农村集镇,是从传统的农村集市发展而来的.传统的农村集市,也就是农村小市场,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江南水乡市镇的形制特点是依河设市,夹岸为街.江南地区,河网稠密,港汉纵横,四通八达,水运便捷,因此,舟楫一直是当地主要的运输工具.市镇,作为农村商业中心,都设在河流要冲边上,就是因为可以借用交通运输的便利条件.江南市镇与河网的这种依存关系,也决定了它们的形制特征,那就是因河设市,镇区布局依照河流的走向形成.尤其在太湖周边一些比较低平的地区,乡村农田是近千年来不断用圩堤--岸沟的方式开发形成的,河道曲折,很难说有什么规律性,而依河流而形成的市集镇区,也常常依河流的不同走向而不尽相同.归纳起来,常见的市镇布局有以下几种形态:  相似文献   

4.
近世双林文化繁荣及达到的高度为同期其他江南市镇所无法企及。究其原因,一是发达的市镇经济;二是重视读书学习的历史传统;三是相对宽松的管理体制和有利的地理环境。  相似文献   

5.
明清时期,赋重东南。江西南、瑞、袁三府与江浙一带的苏、松、杭、嘉等地区是浮赋最重、民众减负要求最迫切的重灾区。东南地区在元末曾一度为陈友谅、张士诚所盘踞并与朱元璋殊死抗争,以至明王朝建立后,仍然按照战时“汉”、“吴”政权倍征税额强加于东南民众。  相似文献   

6.
陈晓燕 《浙江档案》2005,(10):38-39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张继<枫桥夜泊> 江南市镇的传统交通手段离不开依赖河道的船运,尤其在河网密布地区,交通几乎全赖船运.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一书中早已描绘过,江南的人们广泛使用木船进行长途和载重运输.凡从事农业、渔业劳动的人家,几乎每户都有一条或几条小船,男男女女都会划船.  相似文献   

7.
熊菲菲 《档案与建设》2021,(4):72-73,30
太仓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是一座历史悠久的现代田园城市,也是苏州市八个革命老区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属苏南东路(以地处当时京沪铁路东段而得名)地区范围.作为保护上海的屏障,太仓处于上海的外围,东南连接嘉定、昆山,西连常熟,整个地区是广阔平原,主要河流如七浦塘、浏河等横贯南北,将整个地区划成了零星的小块,这利于敌伪活动和控制.1939年,新四军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赴苏南东路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同时,中共江南特委派出朱慕陶、杨志明、徐念初等共产党员到太仓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8.
魏晋时期,李氏是江夏郡的著姓望族。江夏郡设于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地跨今湖北、河南二省,淮水穿其北境,中有云梦泽之饶,江、汉二水在境内交汇。因为"沔水自江别至南郡华容为夏水,过郡入江,故曰江春。" 李氏在江夏的居住地点,西汉时在郡境北部的钟武(治今河南省信阳市东南),东汉时改钟武为平春(治今河南省信阳市西北,位于淮水上游弯道的西南岸,是东汉新设的侯国)。三国  相似文献   

9.
5月17日到23日,不大不小的连阴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虽然已入初夏,但是这个江南市镇江阴市却总是冷风习习,来自全国的几十位新闻理论工作者和报纸的“老总”们,却和这里的雨不完全一样,时而“淅淅沥沥”地,时  相似文献   

10.
苏南养蚕植桑起于何时,史无可考,从考古发掘材料看,吴越先民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就饲养家蚕了,在吴兴钱山漾遗址、河姆渡遗址、苏州唯亭草鞋山遗址等地发现了家蚕丝织物和纺织工具,充分说明苏南养蚕历史的悠久.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丝绸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固守江东的孙权曾专门颁布“禁止蚕织时以役事扰民”的诏令.隋唐时代,江南丝绸业发展更快,据《吴郡志》载唐之土贡,考之《唐书》所贡,有丝、葛、丝绵、八蚕丝、绯、绫布.明清苏州丝绸生产不断向周围农村地区扩散,促进了江南市镇的兴起.据清《吴江县志》、《震泽县志》记载:“绫绸之业,宋元以前惟郡人为之,至明熙宣间邑民始渐事机丝,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弘而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黑龙江地区曾经有一条冰雪"丝绸之路"。它初创于辽金时期,经元代、明、清而日臻完善,依江而设,自东南向西北,贯穿辽吉黑大地,夏日延江水而  相似文献   

12.
书坊是中国古代三大出版机构之一。有别于官方所拨资经营和私人集资经营两大出版机构,作为出现在市镇繁华地区的个体经营出版机构——书坊,明确地带有其市民性和营利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江剑萍 《档案与建设》2012,(9):28-29,24
一、太湖支队初建,奋起抗日斗争1939年叶飞率新四军第6团以"江南抗日义勇军"(简称"江抗")名义由茅山地区东进,建立了苏常太、澄锡虞连成一片的苏南东路抗日根据地。1940年夏秋锡南地方抗日游击队顾复兴、石渊如等部先后接受"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简称"新江抗")改编,成为"新江抗"第4支队,顾复兴被任命为第4支队副支队长。"新江抗"司令谭震林吸收顾复兴、石渊如为中共特别党员。1940年11月上旬,谭震林提出要通过太湖把被分割的游击区联接起来,决定在锡南建立新四军办事处、新四军太  相似文献   

14.
通商开埠前后上海地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像其他货品一样,有它的市场,其价格升降,受到市场需求与供应两方面的影响。影响地价的因素很多,而在城市与乡村又表现得不尽相同。如在乡村,土壤的肥沃、贫瘠,水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农业的收益,是田地价格的基础,也是引起因价差别的基本原因。在城镇,土地所处的地理位置与交通运输条件则至关重要。上海是近代崛起的都市,近代上海市区形成后,其范围包括上海县城及周边的一些市镇(这些市镇大多形成于明清时期),但大部分地区在开埠以前是田野乡村。探讨通商开埠前后上海的地价变化,蕴含的社会经济背景十分深厚,在某种程度…  相似文献   

15.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有两张报纸盛销东南,一是《东南日报》,一为《前线日报》,而后者尤以“报纸杂志化”的特色,略占优势。所谓“《前线日报》三剑客”《前线日报》是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所办的报纸。当时该战区政治部主任为谷正纲,由宣传科(组)科长李俊龙与秘书马树礼共同筹备,马实际负责。1938年10月1日创刊于安徽屯溪,李俊龙任社长,马任总编辑。李经常在政治部办公,实际负责人仍为马树礼。1939年5月,报社迁往江  相似文献   

16.
上海志丹路、延长西路口的元代水闸遗址已经发掘,它堪称申城重大的考古发现。由于该水闸位处吴淞江下游故道支流,所以对人们了解昔日当地水利情况很有意义。吴淞江古称松江,系太湖主要泄水通道,河口段唐代宽二十里,宋代宽九里。吴淞江下游南岸的青龙镇(今上海青浦区旧青浦镇),曾是著名的对外贸易港,镇上非常繁华,有三亭、七塔、十三寺、二十二桥、三十六坊,码头上樯桅林立,有“小杭州”之誉。南宋以后,吴淞江下游逐渐淤浅变窄,青龙镇的航运贸易萧条,最终被地理位置更优越的上海镇(今上海黄浦区老城厢)取代。到元初,吴淞江河口段已窄缩至一里…  相似文献   

17.
《全国新书目》2023,(11):57-59
<正>本书以广州地理地貌、城市营建史为背景,截取了广州城市史的几个阶段,在扎实详尽的史料基础上,讲述当时的代表性史实(如十三行的变迁),展现不同时期的广州城风貌,描绘这片岭南先民繁衍的肥沃之地不断壮大的历程。作者具有丰富深湛的历史及地理学术背景,结合多年行走岭南名城的亲身经历,将历史、人文、地理、风物融为一体,展示了凝聚于岭南地区市镇村落中的风土人情之美。  相似文献   

18.
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对于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档案整理与研究,主要从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类型档案、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分布档案、渝东南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特征档案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横跨江苏、渐江两省的莽莽太湖,烟涛微茫,螺峰叠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它吸引了古往今来的许多诗人,献上了吟诵的诗篇。南朝刘宋时代,诗人鲍照在浙江吴兴的砺山远眺太湖,只见“澜漫潭洞波,合沓崿嶂云”(《自砺山东望震泽》)。水波浩浩,山峦重重。这大概是今存最早的描绘太湖的诗篇了,唐代诗人犹如群星璀璨,涉足太湖者不乏其人。王昌龄写太湖秋景:“水宿烟雨寒,洞庭霜落微。”“暗觉海风度,萧  相似文献   

20.
中国文化包含着许多地域文化圈,如: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吴越文化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域文化圈,这使中国的文化艺术明显或隐性地都打上各自文化圈的印记。吴越地处长江河口三角洲,西起皖南,东临大海,北抵江淮,南达绍宁地区。“吴:古称句吴,其祖先生活于今江苏、皖南、浙北一带。越:古称于越,最早活动地区在今浙北及太湖一带。”(引自《吴越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吴越远离中原,轻礼重乐,曾被称为“南蛮”,“吴越两邦同气共俗”。(引自《越绝书外传&;#183;记策考》)吴越先民有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吴越稻作文化创造了东南的远古文明,在长期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不同于中原正统文化而别具特色的吴越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