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影响心理治疗的因素有很多.近年来,当事人与治疗师的匹配性对于心理治疗过程、治疗关系以及治疗结果的影响在国外得到较多的关注.其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当事人与治疗师的种族匹配性、性别匹配性、人际关系定向的匹配性、依恋类型的匹配性等四个方面.此间的研究成果对于我国心理治疗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良好的治疗关系在心理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只有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才能使当事人信任、接受治疗师,促成当事人的参与、合作,认同治疗师的观点,这是使当事人产生变化的基本要素。同时,在良好的治疗关系中,治疗师的接纳理解有助于当事人提高自尊,增强治疗的信心,找到重新面对生活的力量;激励当事人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从而增强当事人的独立自主性。  相似文献   

3.
心理治疗是对主体经验的意义所进行的一种探索。治疗过程的本质是一个对话活动,它通过人与人的会话、通过互主体性的象征活动而发生。在这种关系中,一个治疗师不可能是解决他人困境的专家,他不提供外在的反馈以"纠正"当事人的问题。治疗师的任务是使当事人确立一个能够理解自身处境的位置。治疗就是一个让当事人的经验展现和流动的过程。治疗师和当事人的对话互动是自我治愈的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从心理治疗师的三种常见角色——教导者、投射对象和朋友的角度,可以探讨治疗师和治疗对象之间的关系特点;阐述这三种角色与理性情绪疗法、心理动力疗法、人本主义疗法等几大理论流派的关系,从而强调确立心理治疗师的角色定位及建立个人独特咨询和治疗风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短程心理治疗是现代心理治疗的主流方向,受下列因素的推动而发展:心理治疗的普及、社区心理健康运动、医疗保险机构的偏爱等。短程心理治疗突出治疗目标的具体化、治疗对象较广、治疗师的活动水平较高。短程心理治疗的效果至少与长程心理治疗相当。短程心理治疗有效率高、费用低的优势,也有内部派系松散、分歧大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艺术治疗对幼儿美术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艺术治疗 艺术治疗是20世纪末由美国开始倡导的一种心理治疗方式.它在缓解成人与幼儿的心理压力.帮助建立和发展个体与周围环境的良好关系上卓有成效,一直以来都被作为康复心理治疗的辅助手段。英国艺术治疗家协会(British Association of Art Therapists)对此的界定是:“艺术治疗是一种治疗的方法,在艺术治疗者的协助下,透过绘画、塑造等艺术媒体,从事视觉心象(visualimages)表达,藉此心象表达把存于内心而未表达出来的思想与情感,向外呈现出来。”艺术治疗主要有两个观点,一是认为艺术活动本身即是治疗.因为艺术行为过程可以缓解当事人情绪上的冲突和困扰.  相似文献   

7.
游戏治疗与特殊儿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戏治疗(playtherapy)最简单的定义是从沟通媒介的角度来看的.凡是以游戏为主要沟通媒介者都可称为游戏治疗。游戏治疗具有与游戏不同的特性,主要表现在:游戏治疗中游戏的主体主要是有心理问题的儿童,参与者既有治疗师也可能有同伴、父母等人。在强调心理治疗教育功能的游戏治疗中,治疗师甚至可以作为另一个游戏主体参与其中;其次,游戏不是心理治疗的目的,只是手段,是帮助儿童解决行为和心理问题的手段,因而要服务于一定的治疗目标。[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孤独感的差异,采用关系问卷RQ、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以及情感与社交孤独量表ESL对178名健康大学生和87名失眠大学生进行量表测试.结果显示:1)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在依恋方式的焦虑和回避两维度上也存在显著差异;2)失眠大学生与健康大学生情感孤独无明显差异,但社交孤独和总体孤独存在显著差异;3)相关及回归分析表明,孤独因子与依恋回避、依恋焦虑水平显著相关,社交孤独与依恋焦虑对睡眠质量有较大影响.认为孤独感、依恋方式与大学生失眠情况存在关联,失眠大学生社交孤独、依恋回避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大学生,高水平的依恋回避和社交孤独可视为失眠大学生的2个人格特征.  相似文献   

9.
高华 《教育导刊》2006,(11):59-61
在成人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中,语言是来访者与治疗师最适用的沟通媒介。但是对儿童而言,由于他们的语言能力尚未充分发展,还不能用语言来清楚表达自己的感觉和经验,而游戏是他们最善于表达自己的工具。因此在对儿童进行心理治疗时,游戏成了治疗师与儿童沟通的有效媒介。游戏治疗(p  相似文献   

10.
叙事治疗是以故事叙说的方式,引导当事人从自己的故事中重新诠释生命意义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本文概述了叙事治疗的哲学观、理论假设与基础和主要的技巧,并结合当前大学生的状况,论述了叙事治疗对高校心理咨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叙事心理治疗”是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后现代心理治疗方式,它摆脱了传统意义上将人看作为问题的治疗观念,透过“故事叙说”、“问题外化”、“由薄到厚”等方法,使人变得更自主、更有动力。 透过叙事心理治疗,不仅可以让当事人的心理得以成长,同时还可以让咨询师对自我的角色有重新的统整与反思。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学生依恋类型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为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与救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成人依恋类型自我报告量表及孤独感量表对四川、重庆200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大学生依恋类型的分布为安全型占69.7%,回避型占19.1%,矛盾型占11.2%;除男女大学生在矛盾依恋上有显著差异外,大学生依恋类型均无年级和城乡差异.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类型以安全型为主,依恋类型与孤独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我们与网瘾青少年及其父母、与网瘾治疗机构负责人、治疗师的访谈中,十分突出地感受到,网瘾青少年的网瘾成因,与其家庭关系、家庭教养方式存在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明童年创伤、亲子依恋对青少年问题行为的作用,采用儿童创伤问卷、依恋方式问卷和长处困难问卷对300名青少年进行调研。结果显示:童年创伤与安全型依恋显著负相关,与不安全型依恋显著正相关,与问题行为之间显著正相关;问题行为与安全型依恋之间显著负相关,与不安全型依恋之间显著正相关。结论:童年创伤可能破坏亲子依恋关系,进而导致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发生。家长应该为子女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良好的童年经历、高质量的亲子依恋关系意味着更少的问题行为。  相似文献   

15.
收养家庭亲子依恋关系问题一直是发展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非常关注的话题。文章介绍了亲子依恋关系的丧失与收养过程中的重建、影响依恋重建的因素及依恋重建的干预和治疗措施,以期对中国收养家庭的亲子依恋重建问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人类心理有一种基本的叙事结构,它是揭示、表现人的存在意义的重要方式。自然科学的心理学仅仅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个方式。在我们的心理自我以及对世界的理解中,故事或叙事是第一位的。生活叙事应该是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现象学的叙事治疗着重于人们从生活经验中构建故事的方式;治疗是治疗师和当事人合作创作故事的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7.
积极心理治疗作为心理治疗中的一个新生事物,它从人发展的可能性和能力出发,在治疗中强调当事人积极的基本能力,关注当事人积极的人格特质,借助讲故事的形式提供跨文化的研究视野。这一较为符合人性特点的心理治疗模式,推动了心理治疗理论的变革,展示了理解人性的积极角度,开创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书法心理治疗目前是比较新潮的艺术疗法,它是以书法为载体的,综合使用或体现了多种心理治疗方式的,具有浓重的中国文化气质的心理治疗方式。将书法心理治疗应用于特殊儿童时,需注意以下几点:构建安全的环境,提供合适的材料;给予无条件的接纳与容忍,建立相互信任的治疗关系;重视辅导在书法治疗过程中的价值;鼓励并尊重儿童自己对作品的评述。  相似文献   

19.
依恋类型 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我国.孩子在0~3岁期间和妈妈之间形成的依恋关系有四种类型:安全依恋型、淡漠依恋型、缠人依恋型和混乱依恋型。安全依恋型的孩子喜欢与妈妈接触,但不需要紧随妈妈身边;他们喜欢活动、却不要妈妈参与;  相似文献   

20.
包华 《教育探索》2022,(2):90-93
婴幼儿天生有亲近行为,会对照料者产生依恋。不同依恋类型对人的影响会一直持续到成年,不安全型依恋对个体和群体都有一定影响和危害,依恋干预势在必行。安全圈干预方案是依恋干预的集大成者,能有效促进不安全依恋向安全依恋转变。安全圈干预包括对父母进行安全依恋知识的教育、提高父母养育技能、对不安全依恋的家庭进行团体心理治疗等三个步骤。安全圈干预对家庭教育的启示包括:家庭教育的关键是开展针对父母的教育;家庭教育工作的重点是确定亲子依恋类型并加以辅导和干预;家庭教育的保障是拓展儿童安全圈的半径,强化儿童与大家庭(家族)和社区的联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