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同学阅读了一篇或一部文学作品之后,只知道作品写了什么,至于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却知之甚少;只知道作品写得很好,至于好在哪里却不知其所以然。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得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怎样培养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呢?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文学作品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文学作品需要具备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去北京参加民进中央举办的一个经验交流会,下榻在劳动大厦。凑巧的是,叶圣陶先生的长子、时任民进中央副主席的叶至善先生和我住在同一个楼面上。一天,晚饭过后,我邀请叶至善先生到我房间小坐片刻。“三句不离本行”,闲谈时,我请他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他作文的。他带着浓重的苏州口音说:“不教的。”我好生奇怪,叶老是个作家、编辑,又是个教育家,十分重视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怎么可能“不教”自己的孩子作文呢?叶至善先生见我有些疑惑,说:“你是搞作文教学的,我说给你听,我父亲这么做,到底是算‘教’还是‘不教’?”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教授作文入门、写作方法之类的东西。他仅要求其子女每天要读些书。至于读点什么,悉听尊便。但是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除此之外,叶老还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写一点东西,至于写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花草虫鱼,路径山峦,放风筝,斗蟋蟀,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听人唱戏,看人相骂……均可收于笔下。纳凉时,叶老端坐在庭院的藤椅上,让孩子把当天写的东西朗读给他听。叶老倾听着孩子朗读,从不轻易说“写得好”与“写得不好”之类的话,比较多的是“我懂了”和“我不懂”。如若叶老...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上,实习老师请五年级的同学用“自从”这个词造句,一位同学脱口而出:“自从有了‘六合彩’,就有了特码。”一节想象作文课上,实习老师问:“奥运五环像什么?”在“像运动员跑步”“像运动员游泳”的一片回答声中,有稚嫩的声音冒出:“像特码。”三年级的实习老师课堂上教小学生“怎样给远方的朋友回一封信”,讲到信结尾的祝福语怎样写时,一个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祝你中六合彩。”语文课上,教学生写信封,实习老师讲到要写上邮政编码时,一个小学生喊道:老师,我写“六合彩”的号码行不行?上述情况是南宁民族师范学校99级学生告诉记者…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同样一个人的语文能力也集中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这四方面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他的语文能力及今后的文化修养。“语文”课应该有语文味,这语文味是学生朗朗的书声,是师生对字、词、句、篇的深入探究与理解.也是教师全情的投入。是课堂上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智慧的闪耀。“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  相似文献   

5.
读书与感受     
读而后有感。当然读是第一步。可要怎样读?感受从何来?如何让感受得以交流,获得评判? 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晓”与“识”好比读书之“感”,要有所感,不仅在读的数量上有要求,更要在质量上下功夫;读,不但要多读,更要多思多联想、多比较、多领悟。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真烦     
今天是星期六,天气晴朗,阳光明媚。我在写字台边苦苦思索着怎样写今天的日记。外婆也真是的,说什么一定要我今天写完,又不让我玩,不然,我至少也可以写篇《今天,我真高兴》。“唉,真烦!”我用手托着下巴,铅笔头都快咬烂了。还没想出来。我不安分地跺着脚,听着客厅里外婆等人打麻将的声音,我什么也写不出来。“衎衎!写好了没?”只听“吱呀”一声,妈妈推开门进来了。“好什么呀!”我没好气地说。“怎么搞的,这么久也想不  相似文献   

7.
今天,总有一些问题困扰着我们:教什么?为什么教?教到什么程度?什么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可以说,我们依旧彷徨和迷茫。“听、说、读、写”依旧是主旋律,依然操纵着课堂,而学生呢,依然充当“容器”“听众”“下级”的角色。而唯有将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才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一、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8.
暑假里的一天,我趴在床上看书,正好老师来到我家。他站在门口问我:“剑鸣,你在干什么?”我说:“看书。”老师又问:“看什么书啊?”我说:“童话。”过了一会儿,老师又问:“三篇作文都写了没有?”“写了。”我一边看书,一边回答。老师又站了一会儿,说:“把作文拿来我看看!”这时,我才下了床去拿作文给老师看。老师接过我的作文本说:“剑鸣,你怎么一直学不会礼貌  相似文献   

9.
我是主张从教学内容角度观课评教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就是对“教什么”的回答。“教什么”,就一堂具体的课来说,可分出三个层面,相应地转化为以下三个问题:第一,教师在这堂课里想教什么?第二,教师在这堂课里实际在教什么,教了什么?第三,学生在这堂课里实际在学什么,学了什么?要全面地探讨这三个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需要更阔大的背景,在目前的条件下,我建议语文教师重点关注两个关联:第一,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的关联;第二,教了什么与学生实际学了什么的关联。根据我的观察和分析,语文教师在想教什么与实际在教什么之间,普遍地存在着阻…  相似文献   

10.
俄国教胃家乌中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鉴赏。刘勰云:“凡操干曲而后晓声,观干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像,务必博观。”较高的审美鉴赏能力离不开对作品的多次比较鉴赏实践,做到博取与精取,求同与比异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呢?几年来的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使我体会到:“整体—部分—整体”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讲读教学法。它能较快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下面就小学语文第九册中的《飞夺泸定桥》一文来谈谈我是怎样运用这种教学方法的。首先,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课前布置预习,提出具体要求:上课时,检查预习情况,提出一些简单而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回答。这一步就是从整体出发,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大意。教学时,我提出:本文是写人还是写事的?是写什么人做什么事?这事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干的?题目中的重点词是什么?“飞”和“夺”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学生回  相似文献   

12.
<正> 依据“愤悱式”教学的主导思想,我在政治理论教育教学改革上进行的第二步实验是:“能力结构、联系图解”的设计与运用。“学习政治理论到底有啥用?”这是困扰着学生的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该不该正面回答?怎样回答才能一矢中的?它对完成教学任务有何影响?……愤悱式教学的核心,是培育学生纯正的学习动机。只有教师的为用而教,没有学生的为用而学,教和学的目的性不统一,  相似文献   

13.
何绮华 《小朋友》2004,(9):2004
三“么”魔法小时候,有一天我作文写不出来,妹妹看我苦着脸发脾气,一直问:“你要写什么?”“为什么写不出来?”“你可以想想怎样写?”我心情不好没理她,她却像饶舌的八哥一直重复这些问题,最后我不耐烦了,照她的句式大声回答:“我要写‘大扫除’、写‘为什么要大扫除’、写‘怎样大扫除’”我一说完,好像得到魔法似的,马上找到灵感了;而且发现这个“魔法”之后,大部分作文都是用这方法“过关”的。现在我就告诉你这个“魔法”吧! 我把它取名为“三么魔法”,简单地说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词。  相似文献   

14.
当前的语文教学,无论是异彩纷呈、旁征博引的课堂,还是沉寂有序、条分缕析的课堂,都颇受指责,门外汉叫嚣着“人人都能教语文”,而行家却正困惑于“语文越来越不会教了”。反思这些现象,不能不让我们再次回到“语文教什么”和“语文怎样教”这两个根源性的问题上。许多一线老师以及理论工作者对这两个问题作了大量探讨,但其回答大都还是比较概括性的,不甚明了。笔者认为,“怎样教”是建立在“教什么”之上的,因而“教什么”是更富有本源性的问题,要弄清这个问题,根本在于理解语文的基本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第二单元第一课时学习记叙的要素,重点进行听说训练。例文:《一件珍贵的衬衫》。一、听朗读录音(或由教师朗读)。1.第一遍要求学生回答:文中主要写了哪些人?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关于“事”,要求学生从两个角度去归纳: ①围绕“衬衫”(题目)说一句话:一件衬衫的故事。②围绕主要人物间的关系说一句话:总理关心一个普通工人(“我”)的事。2.第二遍要求学生思考回答: ①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这件衬衫的“珍贵”?——“……凝聚……”(查释“凝聚”) ②这个故事是怎样引起的?故事的发展经过了  相似文献   

16.
怎样指导学生回答问题?我常常从下面几点入手。1.审题弄清楚问题的要求,才有可能准确地回答问题。课堂上,学生之所以会答非所问,主要是还没有真正搞明白究竟“问的什么”,就急忙去作回答,因而答不到点子上。所以我提问时,常常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本身,而先引导他们认真地审题,搞清问题属于哪种类型,提问的范围、重点是什么,等等,特别要求他们注意把握题目的关键词语。我常用比较的方法引导学生辨析问题。例如,教《荔枝蜜》一课,我问学生该课“运用借物抒情的写法有何好处”,开始学生并未明确问题的要求,试图以多取胜。这时,我就让他们考虑这一提问和“《荔枝蜜》如何运用借物抒情写法”这个问题有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美学思想认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明人的审美能力是在大量的实践中培养提高的。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对于学习兴趣和效果至关重要。而这种能力同样源于大量的语文实践,在听、说、读、写、玩中开花结果,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18.
每当课余闲暇之时,我总会带着课堂的疑问与学生谈心。问及他们学习语文最怕什么,"作文!"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不知写什么?怎么写生动?怎样写出新意?……我在作文教学中亦曾感到烦恼与困惑,经历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逐渐领悟出了作文教学的一些方  相似文献   

19.
教学必须预设,精彩离不开预设。因为教学是有计划、有目标的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那么,预设是什么?预设就是打算怎样来上这节课,预设就是如何解读教材、查阅资料,预设就是制定计划、形成教案。具体点说,预设就是:这节课我要教什么?我要学生怎么样?我准备采用何种方法?我期望学生怎么回答?想深点想远点还有:学生的理想状态怎样?学生的现实状况如何?学生有不同反应我该怎么办?学生思维跑出了设定的轨道我该作何打算?可以说,预设越精,教学时就越游刃有余,课堂也就越精彩。那么,课堂教学该怎样预设,又要预设些什么…  相似文献   

20.
挑战老师     
今天是星期六,我照常去活动中心上作文兴趣课。李老师刚进教室,就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四个字——“挑战老师”,边写边说:“今天我们来进行一次挑战老师的活动,喜欢吗?”话音刚落,只听“耶”的一声,教室里立即沸腾了。老师接着说:“活动规则是这样的,我表演什么,你就模仿什么,用‘击鼓传花’的方法来确定谁来挑战,也就是在传花时,我说‘停’,这时花停在谁手上,谁就上来模仿,需要几个人就传几次花,听明白了吗?”“听明白了!”大家兴致勃勃地齐声回答。这时,我疑惑不解地问:“老师,那你表演什么呢?”老师说:“你们决定吧?”“好嘞!”顿时,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