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史记》以前传记的发展,经过了三个阶段,即由神到人、由上层人到下层人、由人的外部行动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史记》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形式,扩大了人物类型,丰富了人物性格。创造了各种艺术手法,表达了鲜明的思想倾向,对中国古典传记作出了重大贡献,并对后代传记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传记业已成为文学和文化范畴中最重要的文类之一,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美国传记家艾德尔(Leon Edel)在1977年提出建立“传记诗学”。的倡议时,一呼百应,缘于建立“传记诗学”的条件已经成熟:“从普鲁塔克到鲍斯威尔……到伍尔荚……已经揭示和尚未揭示的进人文本的人生,已经最本质、最突出地展示了传记诗学”。  相似文献   

3.
(一) 什么是传记?《牛津字典》对传记的定义是:“作为文学分支的个别人的生平的历史”。 尽管学术界关于传记有许多争论,但这一定义仍被多数人所接受。从这个定义可以得出关于传记的最重要的两个结论:第一,“生平”是传记的基础,是任何传记作品必不可少的条件,涉及到生平的文本就带有传记性;第二,传记既是“文学分支”也是“历史”,也就是说文学性和历史性是传记的基本特性。  相似文献   

4.
说到传记,几乎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一种源远流长,历史悠久的古老文体。但是当论及什么是传记时,人们将会吃惊地发现,回答是那样的歧义叠起,以至于有人不得不大声疾呼要“给多歧而泛化的概念以界说”①。这说明,时至今日,人们对传记的理解仍是“糊哩又糊涂”。那么梁启超是如何给传记以界说呢?这是我们研究梁氏传记理论的逻辑起点,同时也是准确把握其理论实质的关键。但是梁氏的传记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目的的不同、对象的不同,梁氏一方面孜孜以求,试图在新史学观念的指导下,给史学性的传记划出疆界,另一方面又承认了非史学…  相似文献   

5.
传记文学的性质及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传记文学的性质传记是从人类纪念前辈、怀念英雄中产生的一种文体。在中国古代,传记是属于历史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史部中有“传记”,但它把“传”和“记”是分开的;“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在西方,最早的传记作品同历史、哲学著作没有明确界线,也没有“传记”一词。“传记”一词在英国是1683年才开始使用,他们给“传记”下的定义是“特定的人的生平的历史。”这时候,人们把传记看成是历史科学的特殊的分支。《牛津辞典》给传记文学下的定义是:“作为文学分支的个别人的生平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典式化特征也体现在《三国演义》的叙事结构和叙事机制上。令人诧异的是,我国章回小说在它最初成型的阶段就留下一个如此精湛成熟的巨构。它不是松散的而是严密的,不是、人传记式和可以随意联缀的串珠式的,而是盘根错节、纲目整然的一个复杂的叙事程序,这简直堪称为文学史上的奇迹。这种成功也许令人联想到数百年间讲史艺人“讲论只凭三寸舌,秤评天下浅和深”的实践才能。不过,这类实践才能或许更多地赋予情节与人物以生动活泼的生命,至于如此完整严密的结构大概更多地得益于蔚为大观的历史叙事传统。《三国演义》题号“晋平阳侯陈寿…  相似文献   

7.
在当代,可读之书真是数不胜数。每个人由于职业、阅历、兴趣爱好等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阅读取向。在这个性化的读书选择中,笔者以为有三种书值得一读,这就是传记、史记、游记,姑且名之为“三记”。■传记。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往往清晰地展示了一个人的生命历程,深刻地总结了传记主人翁的人生经验。阅读它们,我们会志存高远,激扬起生命的风帆;阅读它们,我们能培养自己坚韧的品性、顽强的意志,感悟成功的奥秘;阅读它们,我们能更好地规避人生航道中的座座暗礁。更为重要的是,从中我们能整合出自己的人生航线,为生命勾勒蓝图。孔子…  相似文献   

8.
传记是以叙述、研究或评判一个人的生平事迹为主旨的著作,其对被传记人的研究往往与其从事的学术研究、学科发展、学科史有密切的关系。《中图法》四版收入传记有六个地方,归类时应注意:一、A7马恩列思毛的传记入A7类有关革命导师的生平事迹、活动及思想体系的著作,包括传记、回忆录、年谱、年表、纪念文集、画册、照片等入A7有关类。1、传记、回忆录与文艺著作:革命导师的传记、回忆录,无论是自传或他人所作,一律入本类有关专类;一位革命导师论述另一位革命导师的著作,应以作者分类,可在所论及的人物名下作互见标引;但有…  相似文献   

9.
阅读好的传记作品 ,能使我们更全面、更准确地实现对伟大人物的体认。优秀的传记 ,不仅提供了深邃睿智的思想范本 ,又写尽传主内心的甘苦冷暖。但是 ,当我们怀有这样的期待时 ,并不是每一本传记都能给我们带来愉悦与满足。所以如此 ,原因之一就在于某些传记作者对传主的定位还存在一些问题。而这无疑影响着作品的根本品质。作为对庸俗社会学方法论的反拨 ,作为对政治甚至政策统率文学的反拨 ,伴随着整个 80年代学术界对主体性问题讨论的张开、深化 ,下述言论在传记写作中被奉为圭臬 :“关于莎士比亚 ,关于拉辛 ,我们所讲的就是我们自己” ,(…  相似文献   

10.
古典传记和传记文学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研究热点之一。“传记”的概念演变经历了由包括解经、纪事、写人这样一个复杂、模糊的界定阶段,到单指记述人物真实生平事迹的散文著作这样一个明确单一界定阶段的发展过程。文章沿着这条线索进行四溯探讨。记述人物真实生平事迹为界定标准,梳理古典传记的发展脉络及其各个朝代的发展特点和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1.
【知识梳理】 1.传记的定义 传记是记述人物事迹的一种文体。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  相似文献   

12.
《史记》与中国古典传记(三)张新科《史记》对中国古典传记的影响《新大英百科全书》“传记文学”条目中说:“虽然传记在搜集事实,对真实负责这方面与历史有关,但它实际上是文学的一个部门。它试图通过选材、构思,从事实中得出生活形象,在给定的材料范围内,传记作...  相似文献   

13.
《传记百科全书》是第一部研究构成“人生写作”的各种各样传记形式的实用性参考书。正如这一跨学科的、具有丰富包容性的术语所喻示的,这部百科全书不仅探索了传统的自传与传记,而且还包括了书信、日记、回忆录、家庭历史等其他人生记录形式。它的辞条涵盖了各种传记文类与亚文类、世界范围内各国家各地域的传记资源,以及重要的传记家、传记作品和研究论著。它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传记这一日益引起人们关注的领域的实用、全面而具有前沿性的概览。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副会长、南京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正润教授的新作《现代传记学,》2009年5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传记理论研究”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传记理论与传记现代化”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15.
该文从文本、美学、文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传记文学的渊源,指出中国传记文本可分为史传体“纪传”模式、“列传”分类模式、“论赞式”叙述模式、“序传式”自传模式四种。两汉时期出现的司马迁的《史记》与班固的《汉书》以其鲜明的美学风格,影响后世的中国传记文学创作,成为“撰述”与“记注”这两种传记艺术风格的美学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极看重人生之“三不朽”。撰写传记以求“不朽”的文化意识,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的文章家心中,代不乏人且成为中国传记文学创作的文化渊源。这强烈地显示了中国文学文化不同寻常的延续性,并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一大特征。  相似文献   

16.
传记是记录人的生活历程和生命轨迹的一种文体。从传记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体悟一个人的情感世界,追寻一个人思想演变的线索,剖析一个人成败的缘由,  相似文献   

17.
文林散叶     
耳濡目染 读民国时期学人的传记,常常惊讶于那时人们的博学和高产.像胡适、吴宓、陈寅恪等人,不仅国学功底深厚,而且动辄就是上千万字的著作.他们能创造出如此辉煌的成果,除了天赋和个人的努力之外,还有其他的原因吗?我想是有的.  相似文献   

18.
传记的伦理功能是传记伦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传记家认为,传记应该对人们的道德产生某种好的影响.但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价值观的多元化与新的传记形式的发展,一方面,现代传记的伦理功能呈现淡化趋势;另一方面,现代传记尤其是应用精神分析方法写作的传记进而引发了一些伦理问题.传记家能否选择活着的人作为传主,传记家能不能采用涉及传主隐秘的和有损传主在公众心目中的理想形象的材料,传记家应该持有怎样的传记动机,传记家应该怎样对待死者的意愿等问题,成为当代关于传记伦理论争的焦点.  相似文献   

19.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内容上,曾先后出现过许多热点。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有些流行的热点都相继降温,而始终保持恒热的是对传记作品的阅读。这是颇耐人寻味和值得探究的。 传记作品,分属文学和历史体裁。大多是以事实为依据,运用形象描述的笔法和文学语言,记载人物生平事迹、举止言行。若依传记文体类分,似乎可分四种类型,历史传记、新闻传记、文学传记和评传。 人物传记在我国历史上写得最为成功的当推司马迁的《史记》。《史记》推出的一百几十个人物,虽不能说个个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也是性格迥异,各具神态、莫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让人百看不厌。  相似文献   

20.
吝啬鬼小传     
想为吝啬鬼写一篇传记。用歪传吧,吝啬鬼又不歪;用正传吧,又不想让人说我抄袭鲁迅先生的。所以思来想去,还是决定用小传吧,这个吝啬鬼年纪尚轻,就让这篇传记简略一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