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不同的学校.在学习成绩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存在差异是正常的。因此.转化“后进生”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中一项突出的艰苦而长期的工作,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正一、当前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阻碍分析1、外界环境对初中学生品德的影响学生的思想品质不仅受到自身头脑的影响,更受到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中其它人员的影响。外界环境对于初中学生品德的不良影响,大大降低了德育教育的说服力,是德育教育的阻碍之一。2、教师自身品德水平不足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只有教师具有高尚的品质,才能对学生产生正面的影响,让学生也成为与教师一样品德高尚的人。但是,在当代的教师  相似文献   

3.
本文超越单一视角,从教师自我认同和他者认同的双重视角研究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在阐释新时代教师社会地位内涵的基础上,构建教师社会地位测量的指标体系,并据此分析不同群体视角下教师社会地位的差异及来源。研究发现,教师对社会地位的自我认同普遍低于公众对教师的他者认同;不同群体视角下的教师社会地位存在区域差异;对教师社会声望的排名差异是两群体评价不一致的主要来源;公众高估教师的实际工资,进而高估教师工资的行业位次;教师和公众在感知教师职业受到的群体尊重上存在差异;公众认为教师职业对本地年轻人有较大吸引力,教师群体更愿意鼓励学生成为教师。据此从政府、媒体、家庭和学校多主体角度给出提升教师自我认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面对学习成绩、个体性格、身心素质千差万别的学生,我们该如何看待?从家庭、社会到学校,都一味地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学生的学习成绩的差异而区分学生的优良中差,这已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做法,于是便有许多怪现象盛行。“差生”称谓的通行。学习不好是差生,品德表现不好也是差生  相似文献   

5.
运用自编问卷在广西5所中小学选取792名中小学儿童进行调查,考察中小学儿童在学校和家庭中受同学、教师和家长欺负的原因。结果发现:中小学儿童很多情况下是无缘无故受同学欺负的,此外,儿童个性懦弱、被欺负者看不顺眼、口误说错话、遭人嫉妒也是儿童受同学欺负的原因;中小学儿童由于没有达到家长的要求,学习成绩差、口误说错话等原因而受到家长的欺负;中小学儿童由于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学习成绩差、口误说错话、不服从教师的安排和教师心情不好等而受到教师的欺负.  相似文献   

6.
90后高职生受家庭因素的影响有别于70、80后。90后的学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对各家庭各种影响的反应也不相同。研究表明:严厉型教养方式和放任型教养方式对90后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品德影响不及民主型教养方式;家庭结构因素对90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异性显著,而对其品德的影响不明显;家长的期望值对90后学生学习成绩和品德差异均显著。  相似文献   

7.
刘自升 《成才之路》2011,(25):67-67
学生的思想品质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学校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场所。利用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课程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教育,帮助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学校课堂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教师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8.
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和不同学校,在学习成绩和品德修养等方面存在差异是正常的,但我经常发现班级里出现极少数学习成绩差,且经常违反纪律犯有某些道德过错的学生。这类学生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面广、破坏性大,对各种教育工作的开展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教育好这些学生...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选择了教师就选择了奉献,选择了班主任就选择了牺牲。可见,做教师难,做班主任更难。因为在新教育管理理念中,班主任工作已不是个人或者学校的问题,而涉及到学校、家庭、社会等方方面面,受到诸多方面的关注和监督。班主任工作事务越来越多,做事越来越细,担子越来越重。而传统的班主任工作都是由一人承担,班主任更是不堪重负。  相似文献   

10.
差生是针对学习成绩落后并兼有品德行为问题的儿童而言的。由于差生的存在影响着义务教育质量的提高,所以对差生的研究受到学校领导、教师以及研究工作者的重视。许多学校已把转化差生工作作为改变学校落后面貌的重要举措。本文仅从教师不良的道德素养对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而导致一些学生出现差生行为,以及如何建立教师良好的道德素养来扭转差生行为的角度谈些个人浅见。  相似文献   

11.
小学生品德评价量表的设计与分析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胡咏梅小学生的品德行为是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表现出来的。收集小学生的品德行为评价信息并进行测定,可以使用小学生品德评价量表进行。量表的评价方法在对学生的品德评价中比教师通常采用的观...  相似文献   

12.
精雕细琢方成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黎永兢 《教育导刊》2001,(13):31-31,39
近年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形成原因、心理以及教育转化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相对而言,优生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优生,通常是指学习成绩较优异的学生。他们大多天资聪明,学生成绩突出,都由于晕轮效应,往往主观上认为他们其他方面也亦然。正是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他们在学校、家庭都处于一咱优越的地位,得到过多的关注和爱护、赞扬和奖励。长期处于优越的地位,容易使他们滋生追名逐利、营业荣高傲、好生嫉妒而又经不起挫折等毛病。而这些心理缺点又常常被其突出的优点、长处所掩盖,致使教师不重视,甚至“一好遮而丑”,有意无意地加以袒护。  相似文献   

13.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由于种种原因,近些年来,单亲子女有逐步增长之势,“破损家庭”的阴影对这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品德培养、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消极影响,令人担忧。在对全校26名单亲家庭子女的统计数据中。40%的孩子有自卑心理;37%的孩子性格孤僻,不愿与人交往;  相似文献   

14.
“土肥料”具有促进农作物生长的针对性作用,将这个原理引入到小学品德教学中,其寓意同样令人深思。《浙江省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建议》指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不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根据教学需要,可利用学生的经验、兴趣等生活资源;利用学校、学生家庭、社区中的各种物质设施资源;利用学校周围的社会教育机构、自然环境资源;利用学生、教师、家长、社会人士等人力资源。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要注意因地制宜,注重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5.
当代少年儿童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度过。在学校他们作为学习者、被管理者与教师处于不对等的地位,他们的权利往往容易被忽视。加之目前学校的管理还有很多的不完善之处,教师的法律素质、道德水平不高,校园中侵犯少年儿童权利的事件屡屡发生。面对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诉讼案件,有些教师认为,教师越来越难当,学生越来越难教。对学生管理松点,学生学习成绩上不去,会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成果及评优评级;对学生严厉点,学生就会把《少年儿童保护法》等法律当“尚方宝剑”,说你违法。有些教师非常困惑,教师难道就没有权利了吗?当然,教…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中,除部分学生思想品质、学习成绩均呈现优秀之外,大部分学生处于中间状态,差生虽然只占全班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对整个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的影响较大,是造成教学效果波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共同关注的焦点。一、正确认识,平等对待,维护差生的自尊心,排除心理障碍自尊心是一个人维护自己人格尊严的本能心理反应,不能随便受到伤害,由于家庭、社会、学校各种环境的共同影响,少年儿童的自尊心也不断增强。差生因为学习成绩差、品德低劣、不良言行而受到老师的批评、指责、训斥,…  相似文献   

17.
学生学业表现是衡量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乡村基础教育发展的指向标。对北京市房山区31所中小学9394名学生、190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学生学业表现的城乡差异,结果表明:学生学习压力大,城乡学校学生差异显著;学生学习自我效能较低,乡村学校学生更低;学生生活满意度幸福感欠佳,乡村学校学生更差;乡村学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普遍较低,亲子关系较差;乡村学校学生家庭学习环境较城镇学生差。性别、城乡、父母受教育水平、课业负担、学生效能感、幸福感、教学公平、亲子关系、家庭学习环境等变量均对学生学业表现存在显著的影响效应。基于此,对乡村学校学生应减负增效,注重教师教学效能感培养,加强教师专业能力,构建家校协同机制,注重亲子关系培养,营造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相似文献   

18.
所谓后进生,一般是指学习成绩差、调皮捣蛋、不守纪律、不求上进、品德差的学习。这些学生是教师最感头疼的。因为这些学生不仅经常违反学校规定,破坏课堂纪律,而且学习成绩一塌糊涂。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要求教师要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成长。教师不仅要关心尖子生的学习,而且要关心后进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19.
当代学校管理手段,其核心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如何领导:二是如何激励;三是如何影响。这种管理方式,保证如何影响最难见绩效。因为影响力的发挥,要靠管理者个人的威望。个人威望的建立除了需要时间、地位、信誉、个人名望为后盾外.更需要个的品德、学识、才华等等。在当代学校管理中.如何通过管理者对被管理者发生影响,从而增强学校组织内部的凝聚力.完善学校管理。一直是一个为人们所关注的问题。人们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在突出学校管理者的威望方面.尤为重视领导者个人的品德、学识、才华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而品德课程是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最重要的一门学科。如何提高小学品德的实效性则成为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品德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品德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使学校、家庭、社会都成为品德教育的场所。换言之,小学品德教学要求教师合理整合各种资源,提高其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