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楚简文字中"师"、"保"、"傅"诸字有一些特殊的写法和意义,结合传世文献进行研究,可知先秦的"师"、"保"、"傅"制度的确立,具有设置普遍、男女并立和男外女内等特点,而女性的"师"、"保"、"傅",同时还兼有女巫的某些职能。  相似文献   

2.
文章论述了旅游业教育四个方面:正确处理"供"与"需"关系:充分认识"软"与"硬"的关系;全面了解"教"与"学"的关系;认真抓好"内"与"外"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探讨"义"与"仁"和"礼"的关系入手,细致分析了孔子之"义"的确切内涵."仁"和"礼"分别从本然和验证的维度规定了"义"的基本内涵."义"在对"仁"与"礼"的承转与兼综过程中得以确立,最终体现为由君子的人生素养自然而然地外化而形成的行为准则."义"是一个实践范畴,却带有鲜明的主体性,体现于其形成方式及其对"仁"和"礼"的权衡与判断作用上.  相似文献   

4.
"传统"中的"现代性"——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审父"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当代以及外国文学界很多论者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父亲形象总是高大完美的,现代文学中的"审父"意识是西方异质文化冲击的产物,其实不然.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尤其是明清小说中,存在大量的负面父亲形象.这些文本蕴涵着"审父"以及"丑父"、"诋父"、"渎父"等颇具"现代性"的思想意识,极端者甚至完成了历史性的"弑父"之举.由此可见,"传统"与"现代"之间,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断裂,"现代"是"传统"的延续与变异,"传统"中蕴涵着不可忽视的"现代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音乐文学的立场,对群艺馆声乐培训教学法进行改进,就是在教学法中添加"音乐文学把握"模块,建立"乐·心"支配"乐体"的关系和"音乐文学把握"与"发声训练"、"演唱训练"、"台风训练"之间循环作用的过程,最终让学员"用心"歌唱而不是"用声"歌唱.  相似文献   

6.
研讨会举办了"全球传播时代的国际传播战略转型"、"区域和城市形象传播"、"大数据时代的全球舆情新趋势"、"中国梦的国际传播"、"中国核心政治话语传播"、"中国媒体本土化战略"等四个专题分论坛和两个圆桌会议。(摄影徐讯)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叶燮"理、事、情"理论的贡献,首先在于从诗歌的"情"理论入手,把诗歌的"情、理"之争纳入到诗歌"境"论之中,同时将自然景物和社会事物作为具体引发"情、理"的"事"场域,形成在"境"中言"理、事、情"的诗学本体格局。其次,叶燮关于物之"情"的理论,暗合了中国人观物、体物的审美体验过程,其在物之"情"的空间性和诗歌意境中"理、事、情"的层次性,实现了物情、人情在诗歌意境中的展开与升华,因而显得十分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8.
"名教"与"自然"之辩是魏晋时期政治伦理的一个中心问题,它源自汉末士人中普遍发生的儒学信念危机。王弼从"以无为本"、"崇本举末"的本体论出发,得出"名教出于自然"的结论。他否定了汉代"以仁义为本"的观念,儒道兼综,以道统儒,主张"名教"从属于"自然"。"名教出于自然"的命题,在中国伦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对当代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牟宗三先生尝言:"荀子之学,历来无善解。"自汉以降,"无善解"的现象一直绵延至今。当下学术界大多将荀子人性学说概括为"性恶论",就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无善解"案例。本文从"礼"切入荀子思想内在逻辑结构,继而论证"礼"之道德精神是"仁"。对仁存在正当性的证明,实际上已触及荀子思想另一重大理论问题:荀子思想体系中是否存在道德形上学?荀子从道德形上学高度为仁存在正当性进行论证,这是荀子仁学所达到的理论新高度,同时也是学术界自汉以来一直忽略与低估的学术问题。在本根论层面,仁是"天德"。作为"客观精神"的仁具有绝对性、普遍性特点,因而是人之"命";荀子"人性"概念蕴涵三层义项:人之欲、感官功能与属性、"人之所以为人"的自然德性。在人性论层面,荀子一再声明人"有性质美","性伤"才有可能导致人性趋向恶。"人之性恶"与"未发"意义上的欲没有直接关系,恶不是"本始材朴"自然材质固有的本质属性,恶只与后天"已发"意义上的发生学有涉。荀子人性论立足于"人之所以为人"基础上立论,仁是"心之所发",所以应"诚心守仁","致诚"就是让内在于人性之仁"是其所是"地彰明。因此,将荀子人性学说界定为"性恶论"、"人性恶",不能不说是一深度的误读与误解。  相似文献   

10.
CiteSpace分析发现:水文化和大运河文化的研究热点分别为"大禹治水""李冰"和"大禹"与"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江"和"漕运"。前者的演化路径呈现为从"李冰""郭守敬"及"水利工程"向"大禹治水",再向"导淮""大禹""张謇"及"李仪祉",最后向"治水思想""都江堰"及"长江"转向的趋势。后者呈现为从早期关注隋炀帝开凿运河的原因探索、功过评价、个人轶事追溯向大运河漕运研究、大运河沿线城市研究以及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转向的模式。在研究前沿方面,前者以"李冰"以及"李冰父子""李冰水利功绩"和"李冰修复都江堰"为重点,而后者以"大运河"以及"漕运"和"大运河沿线城市发展与繁荣"为重点。上述分析结果对中国水文化在世界范围走出去、走上去、走进去,并向不同文化背景的听众讲清、讲明、讲懂大运河文化故事能够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正>一"、感动"与"教育"的关系能把"教育"和"感动"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认真思考的人不多。因为"感动"是情感的问题,"教育"往往被看做"教授知识"的代名词,于是经常在技术层面被仔细探究,理性主义占有主导地位,似乎不能"感情用事"。现在,"教育的价值取向出现了根本性的偏差。当今的教育更多的是以物为价值取向,更多的是从社会及其发展对人的  相似文献   

12.
正从传播学的意义上来说,国力的竞争是"洗脑赢心"(winning hearts and minds)的竞争,是"故事"和"信道"的竞争。所谓"故事"就是传播的内容,"信道"就是指传播的渠道。这两个环节的竞争最终还是为了争夺受众的眼球,引发他们的关注,继而再深入到他们的"脑"(思维层面)和"心"(情感层面),改变他们的认知和态度——这就是所谓的"洗脑赢心"。"洗脑赢心"的竞争应从"中国梦"的"故事"开始  相似文献   

13.
黄征  周慧 《文化学刊》2016,(4):44-51
本文针对近期媒体与某些专家提出来的"林阴道"为"林荫道"之误的说法作了批驳,用文字学的造字原理和汉字发展史"阴"早于"荫""林阴"早于"林荫"的历史事实充分证明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林阴道"一词不误。  相似文献   

14.
王斯语 《文化学刊》2013,(4):173-180
"东蒙古乐"孕育于"胡乐"。胡笳十八拍是东蒙古乐的母曲。元代,是"东蒙古乐"的成熟期,"白翎雀"的创制,使"东蒙古乐"得到升华,元杂剧声腔曲牌的创制,使"东蒙古乐"形成繁盛。清代,"东蒙古乐"进入宫廷,又流入民间,使"东蒙古乐"渡过了历史突变带来的困境,随"辛亥革命"浪潮,形成了不同地域的"东蒙古乐"种种存续形态,建平"十王会",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15.
顾玉萍 《文化学刊》2015,(3):201-203
由于从主观上论证自身理论和从客观上含义不同,对"子罕言利,与命与仁"的解释不计其数,都有一定合理性和文字上的依据。本文借助前人的解释,将这句话理解为孔子"利"讲得少,赞许"命"与"仁",但不是反对"利",是要多讲"命"与"仁"。重点结合孔子的思想、生平及《论语》中"命"与"仁"的关系,对此解释进行深入论证。  相似文献   

16.
杨琳 《文化学刊》2016,(4):41-43
假装糊涂或装腔作势为什么称为"装蒜"?债务多为什么说"一屁股债"?这是大家颇感兴趣但又找不到答案的难题。"装蒜"最早写作"装酸"。"酸"有假装斯文、装模作样的意思,后人因不知"酸"有此义,故写成了同音字"蒜"。口语中表示欠债时,与"债"搭配的动词往往是"背""负""拖""拉"等词,"背""负""拖""拉"的对象总是在人身后。语言中常用"屁股"指代身后。为了表达的生动,从笼统的"身"移就到具象的"屁股",就有了"一屁股债"的说法。  相似文献   

17.
根据古音关系、古籍通假用例和具体上下文,<论语>中"齐之以刑"、"齐之以礼"的"齐"通"(裔) ",义为"给予";"矜而不争"的"矜"通"鳏",义为"处境孤苦".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择"神韵"与"幽玄"作为中日审美意识中代表性的美学范畴进行比较研究。"神韵"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的民族特色;"幽玄"范畴则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态。它们具有共同的审美趣味,都注重"韵味"、"余情",追求意在言外的含蓄之美。但在审美风格上,"神韵"偏重于平淡清远,而"幽玄"则倾向于幽深闲寂。  相似文献   

19.
单少杰 《文化学刊》2008,(2):162-162
孔子整个学说的核心概念就是"仁",而"仁"的根本点就在于"孝"和"悌"(《论语》第一篇第二章),即孝顺父母和敬爱兄弟,属家庭伦理范畴;而"孝"和"悌"又可衍生出其他伦理范畴,如可衍生出"忠"和"义"来,即敬忠上司和行义友人,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分析广西"绿色建设"的发展状况,应用 "四节一保"的"绿色建筑"新理念,提出在广西建设"绿色城市"和"生态广西"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