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课堂不是一潭死水,它像大海,永远变幻莫测。大海是富于变化的,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任凭事先如何周密设计,教师总会碰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教学问题,教师若是对“这枝红杏”束手无策或处理不当,课堂教学就会陷入困境或僵局。  相似文献   

2.
郑园林 《现代语文》2011,(10):92-92
“一枝红杏出墙来”,乍读这样的诗句我们的眼前能立刻显现这样的画面:一枝美丽的红杏正绽放在墙头。但无论我们用怎样的文字来描述,都无法让人从一枝红杏的身上感受到盎然的春意。课程改革的号角早已吹响,语文课堂教学的这一主阵地又是怎样的呢?语文课上我们能看到学生们翩翩的舞姿,能听到学生们嘹亮的歌声……语文课成了舞蹈课、音乐课,甚至是绘画课……笔者认为这样的语文课只能是“一枝红杏”,它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却忽略了语文教学最基本的原则,“春色满园才是春”,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应兼顾语文工具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古典诗词中,点化运用最多。不过,其中有的点化得好,青出于蓝;有的却是东施效颦,点金成铁了。点化得好的,有下述种种情况: 一、联想更深远。南宋陆游曾在《马上作》中写过:“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稍后的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将此点化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个“满园”,一个“关不住”,一个“来”,使人想到的就不单是杨柳、红杏与春色的关系了,那浓郁盎然,充盈活跃的春意简直使人有扑面之感;而且还不由使人发出这样的疑问:“关不住”的,难道仅仅是“满园春色”和”一枝红杏”吗?  相似文献   

4.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大家熟识的名句,这两句诗含蓄蕴藉,余味无穷。殊不知这一名句却是从前人的诗句中点化而来的。唐朝温庭筠《杏花》诗中就有“杳杳艳歌春日午,出墙何处隔朱门”句;吴融《途中见杏花》诗中也有“一枝红杏出墙头,墙上行人正独愁”句;宋朝陆游《马上作》诗中也有“杨柳不折春色断,一枝  相似文献   

5.
《游园不值》(苏教版第十册)是宋代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名篇,其中"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春色满园"和"一枝红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园内一定是花红柳绿,红杏灼灼,灿若红霞。因为一枝红杏已越过墙头,美丽的春景就聚焦在这枝红杏上了。诗歌阐述了鲜明的哲理:新生事物是关禁不住的,它要冲破人为的阻碍,显露出勃勃生机。集体备课中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6.
叶红 《湖北教育》2007,(5):39-40
《游园不值》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诗作中最有灵性、最深得赞誉的代表作。在诗人笔下,春天如大地孕育的生命,借红杏之体,由小变大,由弱变强,冲破墙门禁锢,生机勃勃。诗人将满园春色乃至整个春天聚焦于一枝红杏,凭借以小见大的绝妙手法,造就了“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千古名句。更难得的是,简短的28个字中  相似文献   

7.
王敏 《现代语文》2008,(2):29-30
蓦然回首,我们惊喜地看见信息技术已渗透到语文教与学的方方面面,并与之亲密接触,完美整合,语文教学告别了“粉笔加黑板、白纸加黑字”的黑白世界,渐入“声音、色彩、图片、动画、电影相融合”的佳境。信息技术犹如“一枝出墙红杏”,受到广大师生的关注和利用。  相似文献   

8.
“留白”是中国画常用的一种手法,这种表现手法使用在文学作品中,可以“不着一字而形神俱备”。善用“留白”的是艺术大师,精于“补白”的是智慧大师。在阅读教学中,善以文本“留白”为桥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领略文境,书“不尽之言”,言“不尽之意”的教师,是匠心独运的。“诗如画,画如诗”,诗歌中“留白”手法的运用,使其具有很强的文学张力。形象化的结束,意象化的开始,给读者留下了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游园不值》中正值红杏灼灼、漫天芳菲的时节,却仅以“一枝”示于诗人。这一枝红杏的背后是满园的春色?是园主人的惜春?还是对诗人的点悟?  相似文献   

9.
书院精神对于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书院精神对于当代大学教育的启示苏州大学朱永新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枝“红杏”。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书院强调自由讲学,重视学术研究,主张门户开放,提倡尊师爱生,确非官学和科举所能望其项背。台湾教育史家张正藩教授在评论书院时曾说:书院...  相似文献   

10.
最近,笔者听一位同事上公开课《游园不值》。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者问学生:“假如你就是那出墙的一枝红杏,在园子内,你都看到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11.
一、景中寓理 ,含蓄蕴藉刘乃昌先生在《璀璨恢宏的宋代文代》(《中国教育报》1999年5月4日)一文中指出 :“宋人重视思想 ,一些作家惯于以哲人慧眼审视生活 ,使许多诗文寓哲理 ,……”如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借登山观景 ,暗示站得高方能看得远的哲理。“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之所以传诵千古 ,历久不衰 ,在于其景中寓理 ,且含蓄蕴藉。在诗人笔下 ,春天如大地孕育的生命 ,借红杏之体 ,由小变大 ,由弱变强 ,冲破墙门禁锢 ,灿然而笑 ,生机勃勃!诗人将满园春色乃至整个春天 ,聚焦为一枝红杏 ,赋予它…  相似文献   

12.
四季花浯     
春风·杏漫步小径,路过一个院落,发现一枝红杏迎风怒放,不知为何,觉得有一种莫名感动。  相似文献   

13.
《游园不值》有文可做一、从人物角色出发,抓住诗句,要求学生合理想象.在这首诗中,诗人从伸出的一枝红杏领略到满园春色,但作者并没有写出想象中的满园春色是怎样一番情景。“请你来当一回诗人,出来想象一番,把你所想象的说说看,再写下来。”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  相似文献   

14.
北宋词人宋祁(qí)曾写《玉楼春》一词,词中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千古传诵。因这一佳句,宋祁出了名,他当时任工部尚书,因此人们给他一个美称——“红杏枝头春意闹尚书”。“红杏枝头春意闹”,妙在一个“闹”字上。据说这个“闹”字也经多次改动,最后才确定下来的。晚清词评论家王国维说:“着  相似文献   

15.
一枝红杏──记运城地区礼仪公关学校山西省运城地区礼仪公关学校是运城地区公关协会主办、行署教育局主管的集教学、科研、服务于一体的多功能专业学校,是山西省创办最早的培养和仪、公关人才的新型学校,享有山西省“黄埔军校”之美誉,1993年被评为山西省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6.
《长亭送别》选自元代具有“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杂剧作家王实甫之《西厢记》。剧作的故事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曲词之美和谐统一,造就了王实甫“文采派”代表作家之美誉。其中起着关键作用的元素是意象,且不说整曲《西厢记》“满园春色关不住”,单摘其“红杏”一枝——《长亭送别》的意象美,与君共同摩玩品味一番。  相似文献   

17.
一能倾听。教育需要倾听,需要教师蹲下身子去倾听学生的世界。倾听是一种接纳,是一种等待,更是一种欣赏。一个会倾听的教师,他没有话语霸权,他不会粗暴地去侵占属于学生自己的言语空间,他时刻在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教育的平等和尊重。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古诗《游园不值》时,就有这样一个精彩的教学片段:生1:我想提一个问题:诗人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时的心情怎样?师:你敢于提出问题,真能干!同学们可以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生2:我觉得诗人这时会感到很扫兴,我们从“不值”和“久不开”中就可以感受到,诗人没有遇到要访的人,多扫兴啊!师:你的意思是诗人“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生3:我有不同的意见,我觉得诗人是很高兴的,尽管他没遇到要访的人,但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生4:我觉得应该很扫兴,因为他只看到了“一枝红杏”,没有看到里面的景色,一定感到很遗憾。生3:我反对。尽管他只看到了“一枝红杏”,但是他能想像到园子里“万紫千红总是春”,能想像到里面“光景一时新”,他的心情一定很高兴。师:你真不了起,还能联系《春日》中的诗句说自己的感受,你的意思是诗人看到了“一枝红杏”,就像是———生3:就像是看到了一个春天!师:你的想像多有创意!春天就...  相似文献   

18.
隆回一中高三学生范江北在全国中学生第三届奥林匹克物理竞赛中夺得第三名,荣获一等奖.他犹如校园里一枝报春的红杏,受人称羡.可是,精心培植这枝红杏成长的隆回一中青年物理教师尹庆仁却鲜为人知.  相似文献   

19.
红杏出墙来     
江南的早春季节,最能想起来的,便是这首小诗了。“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绽放的红杏,混着朝露,从墙里伸展到墙外,在那静静的小村里,在那幽幽的小巷里,可以想象那是多么优美的情景了。  相似文献   

20.
色彩与动感的完美结合是诗歌创作中的造境艺术所遵循的一条美学原则。运用这一原则使诗歌意象间实现完美的组合,同时也体现出诗歌语言在表达上的凝练、跳跃、含蓄的美学特征,营构出美妙的意境。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以这一原则苦吟推敲出的名句也是脍炙人口的。如:“红杏枝头春意闹”(宋代宋祁《玉楼春》),着意于“闹”的动感特征,写出杏枝红花怒发,春意盎然,传神地将浓郁的春意点染得生动别致,令人神往。在这鲜艳的色彩中,充满活力的“闹”给人以广阔的想像空间,正如“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其色彩和动感的和谐搭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