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族是生活在大兴安岭西北麓密林深处,以狩猎、使用和饲养驯鹿为生的少数民族群体,也是我国迄今唯一饲养驯鹿和保存"驯鹿文化"的民族。本文以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的体育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从文化的角度分析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的体育特点,为使鹿鄂温克的民族传统体育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实地调查是民族音乐学研究领域中不可缺少的研究方法。实践证明,实地调查中的参与观察法深受人类学家的推崇。民族音乐学学术研究离不开实地调查。通过进行实地音乐研究,从多角度,多方位观察到研究对象的内在结构及发展规律。本文以敖鲁古雅实传统音乐为实地调查个案,结合国内外实地调查理论与实践经验,勾勒出现代化进程中使鹿鄂温克人的音乐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3.
"伊堪"汉译为"篝火舞",是敖鲁古雅鄂温克民族最古老的民间舞蹈,至今仍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敖鲁古雅鄂温克猎民乡得到保留。"伊堪舞"是男女老少都会跳的一种群众自娱性舞蹈。每当欢庆节日大家在河边、林间空地燃起篝火,手拉手围成圆圈边唱边舞。流传至今的"伊堪舞"已经是敖鲁古雅鄂温克人保留下来的唯一民间舞蹈了,只把它视为一种古老的民间舞蹈是不能充分理解其价值的。从文化整体论的角度探讨其与整个鄂温克族文化体系的关系,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启发。  相似文献   

4.
鄂温克族人口约3万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的鄂温克自治旗、陈巴尔虎旗、阿荣旗等地和黑龙江省讷河市。由于居住地的不同.鄂温克族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也有较大的不同.有的从事畜牧业,有的从事农业,有的从事狩猎。鄂温克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阿尔泰语系,分为布特哈、陈巴尔虎、敖鲁古雅3种方言。无本民族的文字.牧区的鄂温克族通用蒙古语,  相似文献   

5.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是我国最后一个移民乡,也是惟一一个驯鹿养殖基地。特殊的地理环境,独特的民族文化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其发展必然选择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驯鹿业为基础产业和发挥城乡边缘区的补充功能,借区域经济发展之力,发挥自身的资源禀赋优势,实现经济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鄂温克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讷河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是民族自称,意思是”住在大山林里的人们”。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仍有鄂温克人的脚印与炊烟,其定居点便是有”北极村”之称的敖鲁古雅鄂温克猎入村。  相似文献   

7.
鄂温克族作家乌热尔图是当代少数民族作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的"森林小说"异军突起,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乌热尔图特别钟爱写"鹿",原因有三点:首先,鹿与鄂温克族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次,鹿的精神是鄂温克族民族精神的象征;最后,鹿还与鄂温克族的宗教信仰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8.
使鹿鄂温克传统服饰是鄂温克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较好地保存了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古老民俗文化,经历社会历史的不断变迁,传统服饰制作技艺已濒临失传,传承人的保护和有效地传承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由于现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现代化进程加快,鄂温克族传统的生活受到影响,环境遭到破坏,民族艺术受到冲击。通过阐述鄂温克族艺术的来源,分析鄂温克族传统造型艺术和发展现状,提出对鄂温克族造型艺术的数字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0.
鄂温克族文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是鄂温克族文化的重要组成,由口头文学、群众性文学创作活动和当代作家文学三大体系构成,带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以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反映了鄂温克族的民族历史、地方风物、生活习俗、民族心理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反映了鄂温克族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