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未成年孩子特别需要父母爱的哺育。爱是快乐与信任组合产生的复合情绪,爱是施爱者积极主动地"给","给"不是为了"得",但"给"必然会带来"得"。父母爱孩子就要注意孩子需要的年龄特点与个性特点,合理满足孩子需要,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要以身作则,获得孩子的信任,同时,坚定信念,无条件地信任孩子,让孩子具有生活的底气;父母还要积极主动地给予孩子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并使孩子具备"给"的意识、习惯与能力。  相似文献   

2.
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这是"真理",所以,孩子有"病"需家长吃"药"。家长改变了孩子就能改变——这是"硬道理",所以,想要孩子变,家长自己先要改变。但是家长改变远比改变孩子难得多。家长希望孩子优秀,希望解决孩子的问题,要做到的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观念、态度、原则、  相似文献   

3.
椰壳效应     
正中国家长有一个普遍的教育误区就是更多地注重揪出孩子的错误而并非肯定孩子的成绩。有个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这让他的家长苦恼不已。一次,他的爸爸从外地带回一只新颖别致的椰壳,孩子见了爱不释手。这件事情让父亲突发奇想,就用锯开的椰壳给孩子盛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孩子吃得津津有味,而且饭量也大增。这一现象心理学上就被称为"椰壳效应"。"椰壳效应"妙就妙在变"要孩子吃"为"孩子要吃"。面对让不少家长感到头疼的孩子不好好吃饭的问题,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盛饭,孩子竟然能愉快地吃下去。同样的道理,与孩子沟通时,把批评包装一下,给它裹上一层糖衣,让批评变得甘甜,亲子  相似文献   

4.
正他生于北京,是一个让母亲挠头的"坏"孩子。可父亲却另有他的看法:不怕孩子皮,就怕孩子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能太"乖",太乖的孩子往往抵挡不了坏。有时候孩子"坏"一点反而是一件好事,对"坏"孩子只要施以适当的教育,他会变乖的。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电子医学工程系的母亲觉得孩子的父亲说得很有道理,于是配合丈夫对孩子积极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最近,有网友在论坛发帖称:一些家长一直在讨论要不要给孩子买个窃听器手表,以此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确保孩子的安全。而在上海,某小学有多个孩子佩戴了带有远程监控功能的手表,学生还没放学,教师上课说的话就进了家长朋友圈。许多家长给孩子购买这种产品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保护孩子"。"保护孩子"是一个非常美丽而充满正面效应的理由,许多针对孩子的粗暴介入,都是在这个美丽的理由之下进行的。事实上,孩子也有着自己的隐私,保护孩子也包括了保护孩子的隐私,以上演"窃听风云"的方式保护孩子,反而可能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到教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们的教育视线里,总有那些"老道理"和"新话题"交替出现,而那些身边的细微故事却经常被我们忽略和冷落。其实,教育就是发现,发现自己才能发现孩子,雕塑孩子。和孩子一起成长一位初一学生的妈妈最近抱怨说:"孩子渐渐长大,却变得很难沟通"。孩子经常用"你懂什么"来反驳她,或者干脆说"没有共同语言"。与孩子的关系怎样才能融洽,成了她最大的困惑。当下,"90后"一代的孩子是在多媒体、多元素  相似文献   

7.
黎莉  李如 《中国德育》2014,(24):62-63
正好的教育要以孩子为中心,学校教育唯有亲近孩子,才能更好地成就每一个孩子。十年前,秉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提出了"珊瑚最红、孩子最亲"的办学理念,并将学校教育的"重音"敲在一个"亲"字上。从此,学校走上了一条以"亲近孩子、适合孩子、发展孩子"为核心的亲亲教育之路。在新时期,围绕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学校遵循"亲亲教育"的办学理念,  相似文献   

8.
允许孩子犯错具有深刻的教育意蕴,即"犯错"的教育价值在于:帮助孩子健全是非观念;帮助孩子提升理性思维;帮助孩子激发道德行动力;帮助孩子形成宽容的人格特质。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错误观",善于挖掘孩子所犯下的错误背后的教育资源,是降低孩子"犯错"教育成本和提升教育实效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子路 《家长》2013,(Z1):50-51
家长要用"心"来真正读懂孩子,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常常有这样的困惑:"作为父母,我们是如此的爱孩子,可为什么孩子与我们的距离却越来越远,彼此之间的沟通越来越难呢?"这是因为家长没有用"心"来真正读懂孩子,没有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现代父母都十分注重对孩子的培养,都希望孩  相似文献   

10.
很多时候我们的教育在不知不觉中从一个极端走向了一个极端,关心孩子成了溺爱孩子,关注孩子成了"关住"孩子。因此,我们应把握教育尺度,转变教育观念,把"关住"孩子变为关注孩子。让孩子在我们的帮助和鼓励下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栋梁之才,成为祖国未来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相似文献   

11.
谁都知道,美国是最有"钱"的国家,可美国孩子花起钱来,往往却不象有的中国孩子那么"大方"、随意,甚至不顾一切,他们对"钱"的理解也比中国孩子深刻得多,这得益于美国家庭早期的"金钱教育"。其一,教孩子如何使用钱。在美国,许多家长都把教孩子如何使用钱作为必修的一课。教育孩子多是从使用零花钱开始的。具体指导孩子学会如何预算、节约和自己作出消费决定等。同时,家长尽可能将孩子零花钱的数量控制在一定的数额上。至于零花钱的使用过程,则由孩子全权负责,家长不直接干预。当一  相似文献   

12.
英语作业是老师检查孩子的一种反馈方式;英语个性化作业打破传统作业对孩子的束缚,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结合孩子实际,让孩子从"要我做"转变为"我要做",让孩子体验作业的快乐,激发孩子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孩子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晓宇 《家长》2008,(12):7-9
不同的孩子对零花钱的处理方式,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一拿到零花钱,就去买自己喜欢的玩具或食物,有的孩子则一分钱也舍不得花,把零花钱全部放进自己的存钱罐里。按照对零花钱的处理方式,可以把孩子分为"海狸鼠"型、"霸王龙"型、"孔雀"型。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父母可以采取不同的办法,使孩子形成好的理财习惯。  相似文献   

14.
家长如何管理好孩子的学习是家庭及学校共同关注和探讨的话题,爱孩子是人的天性,爱孩子就要"管"孩子,"管"孩子就要"懂"孩子。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组织开展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活动及本人做家长的经历,谈儿点看法。一、学习效率贵在"境"一是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优化学习"内环境"。要想办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尽最大可能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对孩子的学习要防止目标极端化,也  相似文献   

15.
东子 《中华家教》2012,(12):32-33
让乔木长成最好的乔木,让小草长成最好的小草,让孩子成为最优秀的自己,家长需要做到不乱比、尊重个性和因材施教。不和"人家的孩子"比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很多家长经常用"人家孩子怎么样"来衡量自己的孩子,这是非常错误的做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比如有的孩子  相似文献   

16.
烫过方知痛     
正有些错误,学生为什么屡教不改?我认为是"趋利避害"这一人之本性在作祟。孩子口渴,需要喝热水。热水很烫,我们会提醒孩子,"这水很烫,现在不能喝。"但是千百次的提醒,倒不如把水的温度调得低一些,不至于烫伤孩子,却足以让孩子体验到"烫"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孩子烫过,方知痛。烫过了,痛过了,下次孩子口渴想喝水时,就会在"解渴"与"烫嘴"之间作出选择。  相似文献   

17.
<正>荷兰的家长对待子女与中国的家长对待子女的方式方法截然不同。读了《孩子,我花中国的家长们最重视的莫过于子女的教育。"再穷不能穷孩子""一切为了孩子"。中国人拼的就是孩子。与此相反,在西方,对待孩子,社会公认的价值理念是"再富不能富孩子"。以我所在的荷兰为例,孩子从小就被普遍穷养。荷兰人对孩子非常"苛刻"和"吝啬"(lìnsè)。很多孩子从小到大穿的都是亲戚朋友的孩子穿小了的衣服,大  相似文献   

18.
《幼儿教育》2012,(Z4):87
国内某小学的孩子赴日交流,问日本同龄人:"你们快乐吗?"日本孩子欢呼:"快——乐!"当日本孩子反问同一个问题时,我们的孩子沉默良久之后低声回答:"快乐……"一个正常孩子如果遭际不是太差,一般而言愉悦的情绪占主导。十多岁的孩子普遍"不快乐",是课业的压迫,其实  相似文献   

19.
《母婴世界》2010,(5):33-33
孩子是我们的"润滑剂"孩子是父母的开心果争吵正一触即发,孩子突然插一句:"你们争吵,也要学会文明一点呀。"孩子一边说笑着,一边做着鬼脸,甚至还  相似文献   

20.
李舰 《家长》2008,(Z2):5-5
刚开学不久,就逢"十一"长假,许多家教服务中心异常火爆。在给孩子请家教的申请中,"陪玩家教"是最走俏的。"陪玩家教"的主要任务就是想方设法陪着孩子玩:陪孩子打篮球、踢足球;陪孩子拉小提琴、弹钢琴;陪孩子踏青、写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