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益诉讼源于古罗马法,并在英、美等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如今已成为西方法律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中的检察总长理论更是影响深远.相比较,我国公益诉讼虽在司法实践中日渐增加,但在法律上还未建立起相应的保障机制,需要借鉴与吸收国外理论,完善当事人适格制度,从而寻求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出路.  相似文献   

2.
为了遏止公共利益遭受损害无法得到有效救济日益加重的趋势,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与传统原告适格理论存在矛盾。本文从传统原告适格理论的局限性分析出发,在论证其对公共利益司法救济的局限性基础上,进而论述建立行政公益诉讼对原告适格理论的拓展,最后在前面两部分的基础之上,探讨一下行政公益诉讼原告适格的理论模型。其中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为本文重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当事人变更制度的扬弃考察,设计了以第三人方式增加诉讼当事人,取代当事人变更制度,以便为解决诉讼中出现的当事人不适格问题提供一种新思路.即在诉讼过程中,当人民法院发现当事人一方实体不适格时,在尊重当事人处分权,征求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不是以实体适格当事人更换实体不适格当事人,而是保留实体不适格当事人作程序当事人,让本案的实体适格当事人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相似文献   

4.
当事人增加制度的建构——试论对当事人变更制度的修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当事人变更制度的扬弃考察,设计了以第三人方式增加诉讼当事人,取代当事人变更制度,以便为解决诉讼中出现的当事人不适格问题提供一种新思路。即在诉讼过程中,当人民法院发现当事人一方实体不适格时,在尊重当事人处分权,征求当事人同意的前提下,不是以实体适格当事人更换实体不适格当事人,而是保留实体不适格当事人作程序当事人,让本案的实体适格当事人以第三人的身份参加诉讼。  相似文献   

5.
传统民事诉讼法学理论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特点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既判力扩张理念奠定了基础。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既判力的扩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预防性功能"属性,其既判力的时间范围从事实审法庭辩论终结之时扩张至事实审法庭辩论终结之后,包括不可预料性事由和预测性判决;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多元性"属性,其既判力的主观范围从当事人双方扩张到其他未参加诉讼的适格主体(国家机关、有关组织和公民);基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公益维护"属性,结合判决结果合法公正的司法实践和纠纷一次性解决的制度设计,其既判力的客观范围应从判决主文扩张至判决理由。  相似文献   

6.
没有原告就没有诉讼。适格原告的确定,是构建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前提,诉之利益理论应成为扩大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资格的理论基础。新修订的民事诉讼法规定,对污染环境、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可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对原告主体资格并未作明确的规定,借鉴国外立法并参考我国各地司法实践,人民检察院、环保组织团体、环保机关应当是环境公益诉讼适格原告,而环保组织、团体应当逐步成为环境公益诉讼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现状的探讨,找出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实施的瓶颈,并结合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予以分析,主要是从宪法、法理的角度对相关法条进行分析和论证,为解决实践中存在的环境公益诉讼主体不适格和法院不受理的问题寻求依据.即通过对<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相关法条的解释来寻求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路径,从而促进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让我国的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  相似文献   

8.
行政公益诉讼突破了传统的原告适格理论的限制,是在无传统诉讼人的情况下,为公益目的而设定的一项救济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依法治国目标的确立,社会权利主体的多元化,民主法制和人权保障的深入人心,已经实施了十多年的《行政诉讼法》所确立的行政私益诉讼的不完整性日益彰显,建立与之并行的行政公益诉讼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按照现有的经济法诉讼模式,经济公益救济存在司法盲区,因此建立经济公益诉讼制度成为必要。其理论基础在于司法最终救济原则和诉讼当事人制度的变革。在具体制度的建构方面,原告资格范围和诉讼事由范围都应有所限制;应建立经济公益附带民事诉讼,刑事诉讼、行政诉讼应分别进行;举证责任应主要由被告承担。  相似文献   

10.
公益诉讼通常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提起的诉讼。教育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关系到每一位社会成员的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特别是当诉讼原告适格理论遭遇现实困境时,公益诉讼显得尤为必要。我国司法实践领域出现的学校和乡政府状告辍学学生家长案例表明教育公益诉讼已经成为现实,是儿童受教育权利司法保障的新进展。应现实的需求,有必要明确提起教育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教育公益诉讼的范围、诉讼请求中具有明确的保护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内容、设立诉讼前置程序等,以构建完善的教育公益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我国行政公益诉讼现状的分析,提出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重大意义。有利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行政审判领域内确立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对行政权监督和制约;行政审判领域内确立公益诉讼制度有利于充分保障当事人诉权。  相似文献   

12.
公益的维护和提倡是公益诉权产生的现实依据,法治国家的建立和实体法的发展等又为公益诉权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公益诉权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在理论上和制度上都是对传统诉权理论的突破。具体来说,公益诉权在当事人适格和诉的利益等方面都大大丰富和充实了传统的诉权理论。  相似文献   

13.
关于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条件一直是行政公益诉讼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一般来说,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条件主要包括:原告必须适格、有明确的被诉行政机关、属于行政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可以经过一定的前置程序等。其中,原告资格问题是提起行政公益诉讼的最重要的条件问题。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我国应建立以公职机关为主、公益团体和组织为辅、公民个人为补充的多元原告资格制度。  相似文献   

14.
由检察机关作为适格的诉讼主体开展公益诉讼在多数国家的司法实践中,能够有效地维护社会公共利益。这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也有大胆的尝试。令人遗憾的是我国2012年《民事诉讼法》对于可以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资格只是作了宣示性的规定。虽然新修改实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对于有关组织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对于有关机关的概念和内涵仍然缺乏法律依据。构建检察机关开展公益诉讼制度对于完善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具有重要意义,能够更好地维护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15.
环境公益诉讼原告范围的确定是建立该制度的核心。从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立法及司法实践出发,未来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构建的基本方向是追寻一种限制性的多元化结构。其中,环保组织是具有原告资格的最佳主体,并在某些特定环保领域赋予环保行政机关原告资格,形成一种以环保组织为主、环保行政机关为辅的环境公益诉讼原告主体模式,以进行环境权益维护和救济。而其他类型的主体虽然未被赋予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原告资格,但也应当通过具体制度的安排调动其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以协助、推动适格原告通过公益诉讼保护环境权益。  相似文献   

16.
传统理论认为,判决的既判力在主观范围上,应仅限于提起诉讼的原告及相对的被告之间,在客观范围上,无直接关联的在后案件的当事人不受在先判决预决事实的约束。但是,这一理论阻碍了经济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使其维护公共利益、实现诉讼效率和社会公平的目标落空,而现行的代表人诉讼制度又无法解决上述问题。因此,必须对经济公益诉讼判决的既判力进行适当扩张,在主观范围上有条件地扩张到直接当事人以外的第三人,而且如果前、后诉讼都是基于特定的经济公益被侵害的相同事实而提起的,那么前案的判决主文、经过实质性审理的争点事实应当对后案具有约束力。  相似文献   

17.
公益诉讼是相对于私益诉讼而言,为了保障公众的利益而引发的诉讼。但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八条对原告资格的一元化规定从法律制度设计上排除了公益诉讼存在的可能性。本文从外国法律制度中的公益诉讼原告资格比较研究入手,以诉权理论作为民事公益诉讼原告资格多元化的理论依据,探寻和思考我国公益诉讼制度之构建。  相似文献   

18.
公益诉讼是与“私益诉讼”相对应的一种制度设计,是“社会本位权利观”在诉讼制度上的体现.广义的公益诉讼除了民事公益诉讼外,还包括行政公益诉讼,但行政公益诉讼目前尚在理论探讨阶段,并未形成诉讼制度.本文以民事公益诉讼为视角,从公益诉讼的概念、产生的背景、我国的立法实践、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公益诉讼进行探讨,并提出通过司法解释等途径明晰“公共利益”、“公益诉讼的范围”以及提起公益诉讼的主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加快我国环境公益诉讼的立法,是近年来对制度规范的不断完善以适应国家发展的重要行为。环境权理论、以人为本思想和公众参与原则是构建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基本理论来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环境公诉制度的弊端、公民权利意识的苏醒、从司法个案到对整套公益诉讼制度的需求三个方面来阐述构建我国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建立对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行政公益诉讼的基本涵义入手,阐述了我国建立行政公益诉讼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并对构建我国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出了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