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孔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艺术家.他在音乐美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与“百家争鸣”时期的其他学派是不一样的.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音乐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本文从孔子的生平和“仁”的思想、“尽善尽美”思想的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审美准则的制定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以他的理论来反应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中国古代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艺术家。他在音乐美学上所取得的成就与“百家争鸣”时期的其他学派是不一样的。孔子一生都在致力于音乐美学理论体系的建设。本文从孔子的生平和“仁”的思想、“尽善尽美”思想的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审美准则的制定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以他的理论来反应先秦时期儒家音乐芙学思想的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
闫超 《天中学刊》2002,17(6):117-118
一定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在一定的音乐实践的基础上产生的。远古的音乐美学思想,起源于人们用音乐宣扬道德教化,用音乐吻合事物本源这一社会功利性的认识。如《夏书》曰:“九功之德,皆可歌也,谓之九歌。六府、三事谓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这里,九歌所颂的“六府”已被明确视为“百物”之本源。到了春秋时期,逐步形成了儒家、道家两大音乐美学思想,到三国两晋时形成了以嵇康为代表的音乐美学思想。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应从孔子谈起,孔子是中国古代艺术美学的奠基人之一,孔子的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音乐艺术不能直接改造社会,但可通过对人们意识的教育,进而改造社会。古代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向弟子传授“六艺”时,把音乐教育列为第二重要地位,并认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音乐教育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高考制度的公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国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全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以来,它一直被人们认为是当前最客观、公平、合理、有效的人才选拔的制度。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没的发展和国外教育公平理论研究和实践的传人,我们不得不重新认识高考所谓的“公平性”。人类教育史上,教育平等思想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孔子和柏拉图。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而柏拉图则提出了“对所有儿童实施初等教育”的主张。这是最初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美育浅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在教育发展史上,许多著名的教育家都懂得美育的意义,重视美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孔子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思想;古希腊雅典把“身心既美且善”的精神作为教育人的理想,柏拉图认为音乐有潜移默化、美化心灵的作用,都提出了美育的思想。随着文化教育的发展,学校美育的内容和方法也就越来越丰富。  相似文献   

7.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强调审判和艺术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关系。认为审病美和艺术无论具有怎样的特殊性都应受到社会和伦理道德的要求所制约。孔子奠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在《乐记》中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儒家的“乐与政通,乐通伦理”为宗旨的音乐美学思想被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8.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这两本书无疑是具有经典意义的。儒家音乐美学由孔子发端,他极为重视音乐的人文精神和政治伦理功能,提出了“事君”“事父”和“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奠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后经公孙尼(公元前五世纪)作《乐记》,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儒家的音乐美学基本立足于统治者的立场,总体上由两条互补的基线构成,一是由孔子的音乐“事君”思想被提高和普遍化为“乐与政通”的政治型音乐美学形式模式;二是“事父…  相似文献   

9.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我国教育方针的核心。实际上,古今中外对教育的这四个方面都十分重视。在德智体美中,“美育”提出得较晚,18世纪德国诗人席勒著《美育书简》,才明确阐述美育的意义,首创“美育”一词。但是人类美育的思想和实践,至少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追溯到我国的孔子、老子。美育历来受到教育家们的格外重视。然而,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我们会发现美育像一个出生晚了很多年的“小妹妹”,比起德智体软弱得多,不但不能与它们并驾齐驱,在教育功利主义和应试的影响下,美育还可能被挤得无影无踪。美育之所以得不到足够的重视,除了美育与学校及学生的眼前利益关系不大之外,教育者对“美学”修养的不足,对美育意义认识不深,也是重要的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日益强烈,美育的地位需要进一步提升,并给与应有的重视。这绝不是一种主观的推测,而是极具现实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孔子和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奠定了东西方美学思想的范式。孔子的美育观饱涵伦理内容,而柏拉图的美育思想从属于其政治目的。本文从美育的步骤、方法和目标三个方面对孔子和柏拉图的美育思想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11.
《乐记》是中国古代最系统的一部专门论述音乐问题的著作,它秉承儒家美学的重要思想,对乐的根源、本质、以及审美特征、乐的功能、礼乐关系等都做了具体、深入的论述。《乐记》是对我国先秦时期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与发展,其音乐美学思想是"礼乐"思想,"乐"从根本上来说要为"礼"服务,突出表现音乐的社会政治功能和伦理功能。在"礼乐相生,乐政相和"以及儒家"中和"之美的基础上,《乐记》多层次论述了音乐的基本审美评价标准——"和",其对"中和"、"平和"、"和合"之美的追求渗透于全篇之中。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概括为三个方面:其一,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等为内容的礼乐美学思想,体现了一种以“礼乐相亲”为审美原则的规范之美或秩序之美;其二,以“游于艺”、“尽美尽善”、“绘事后素”等为内容的艺术美学思想,在标明了对待艺术的态度——“游”之外,一方面体现了一种以“绘事后素”为审美追求的自然美倾爱,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以“善美相成”为审美标准的“和谐之美”诉求;其三,以“仁”为核心,以“文质彬彬”为审美理想的人格美学思想,生发出了一种以“文质协调”为审美法度的人格美水准。孔子的这些美学思想成为儒家审美的基石。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与柏拉图二人都认识到音乐与人类有紧密联系 ,音乐对人类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他们在各自的哲学基础上对音乐的本质、音乐的功用、音乐的审美价值作出了阐释。他们的音乐观有许多相同之处 ,但由于各自的哲学基础不同 ,其规定的音乐观走上了不同的道路。进行这样的比较 ,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们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14.
作为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积极提倡音乐,一生不断地进行音乐艺术的实践___弹琴、击鼓、鼓瑟、咏歌。他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总纲领,认为具有“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的音乐能够引领人们不断完善自我;主张用音乐育人,并且要合乎“仁”和“礼”。这些都对后世的艺术教育和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孔子十分重视乐教,且往往礼乐并举,视礼乐为一完整的文化生命。主张藉礼乐之教化而挺立道德人格的自我,并且以礼乐教化为其为政理想的手段。乐以治心而成德;乐以通出而友人;乐以致俭而厚德;乐以政教而化俗。在其“仁学”体系中,孔子乐教具有“内圣外王”的指向。  相似文献   

16.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评说《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不能偏离这个核心。《老子》论道,涉及音乐的话虽然只有四旬,却体现了“道”是音乐的灵魂,音乐是“道”的音、声外现的思想。“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审美的至高境界;“音声相和”是《老子》音乐审美的标准;“五音令人耳聋”是《老子》的音乐批判的准则;“乐与饵,过客止”是《老子》的音乐审美追求。这四句话共同体现了“道为乐魂”的音乐美学思想。“道为乐魂”是《老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实质。  相似文献   

17.
季札观乐是《左传》中记载的一场重要的审美欣赏活动。季札将他的雅乐审美观和政治见解结合在一起,为后人提供了集表演、欣赏、评论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审美欣赏活动。从季札观乐活动,可以想见春秋时期的儒家中庸文化、政教风俗以及当时人们对《诗经》的文学风格及音乐审美的体验。季札的评论对我国的音乐和文学审美都带来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黄丽  雷天怡 《丹东师专学报》2010,(4):119-121,130
关羽的登神入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关羽是"忠义"英雄的集中代表,是孔子所提倡的忠、勇、义的化身和道德楷模。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尤其是孔子的《春秋》大义所表现出的"尊王攘夷"的历史观和礼乐伦理教化思想以及"内圣外王"道德修养,表现在文学上则是正统思想和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关羽形象的登神入圣演变不仅是历代统治者的推崇,是古代"士"的人格理想和人格追求的结果,也是儒释道三教合流与融合的结果,更是儒学成为民间文化的主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作为西方大学雏形柏拉图学园的创立者,其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对中国教育及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教育理念方面,柏拉图致力于引导人而不是培养人才,即唤醒以理性原则行事的人,而不是如机械部件般有用于产业发展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在教学过程方面,柏拉图通过研讨的方式推进各门课程的教学,将人导向理性。这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思维,有效推进教育理念的实现,而不是仅仅灌输知识。基于以上,在教学成果方面,柏拉图获得的是超功利的音乐家、智慧的哲学王这一硕果,而不是有用的材料或长脚的书柜。  相似文献   

20.
儒家美学以孔子为发端,以“仁学”为基础,由孟子和荀子各从一端将其发展为一种与伦理学和心理学联为一体的儒家美学思想体系。在儒家美学的诸多标准中,“中和”为美是最为基本的。基于此,在艺术领域,儒家充分肯定审美和艺术在陶冶人的性情或协调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价值;在人格美领域,儒家一方面肯定个体人格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强调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意义;在自然美领域,儒家主张“比德”说,倾向于从伦理道德和人格心理结构的角度去观照自然景物,惯于将其比拟为某种人格品性的象征或隐喻性表现。儒家美学正是通过这些方面,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