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谭海燕  唐广 《新闻前哨》2022,(14):17-20
在新冠疫情反复的时代下,小众旅游人少、分散的优势逐渐呈现在大众视野。小众旅游信息的传播直接影响小众旅游的发展态势,本文以小红书App为例,依托融合文化理论,在参与文化、旅游书写、符号修饰、编码与解码的剖析下对小众旅游的信息策展展开探讨。针对小众旅游信息传播暴露的问题提出策略,弥补其缺陷,作出补充,共同促进小众旅游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孙新峰 《当代传播》2011,(2):123-124
文化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其传播、推广也有一定的规律.本文以"贾体字"的开发传播为例,探讨文化品牌的价值挖掘和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3.
段涵 《大观周刊》2012,(30):10-10,75
伴随全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各民族地区结合自身的区域文化特色和民风民俗打造的丰富多彩的民俗旅游节庆活动应运而生,成为整个旅游产业的新宠。恩施州作为湖北最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以全州经济为推力,以文化旅游为契机,以土家优秀传统文化为传播力,打造出具有地域民族文化特征的旅游节庆品牌——“恩施土家女儿会”、“来凤·中国土家摆手舞文化旅游节”、“巴东·中国三峡纤夫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本文通过分析这些品牌的发展现状及其出现的问题,力图对恩施旅游节庆品牌的长足发展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种独特的信息传播资源,文化旅游信息传播成为当前旅游城市参与异常激烈的旅游行业竞争的重要手段。潮州是一座具有优秀历史文化资源优势的旅游城市,塑造和传播潮州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形象成为发挥潮州文化资源优势的有效竞争手段。基于拉斯韦尔"5W"过程模式对潮州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形象传播体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传播策略,对塑造和传播潮州文化旅游城市品牌形象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化形象的建构与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文茜  李玲洁 《今传媒》2020,(4):99-100
建构和传播"浙东唐诗之路"旅游文化形象是提升景区知名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试就"浙东唐诗之路"在当前呈现出形象定位不清晰、信息化投入较薄弱、旅游开发不尽人意等现状,提出建构与传播其旅游文化形象的具体对策,以进一步提升"浙东唐诗之路"文化旅游发展的竞争力、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樊传果  杨木生 《传媒》2015,(24):64-66
一所大学,要想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开展品牌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创意产品是大学品牌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既能满足广大师生较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又能较好地承载、传达大学文化精神,起到"以物化文""以文化人"的作用.校园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不能简单地"贴标签""无性繁殖",必须植根于学校独有的文化资源,能较好地反映学校特色的代表性文化元素符号.  相似文献   

7.
王振兴 《今传媒》2020,29(3):12-15
中国正处在建设文化强国的重要历史阶段,其文化输出并被世界大众认知与认同是当下传播者所肩负的历史重任。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影视文化的角度探索东南亚国家对云南和中国影视剧文化认知及接受内容的研究,此研究以受众即东南亚国家民众所能接受的他者角度提出影视剧内容的探究,以期引导更多影视创作者、文化传播者能够从他者视角潜移默化地传播中国文化,最终达到东南亚大众接受并认同中国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公共图书馆服务文化旅游、建设旅游文化的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共图书馆参与文化旅游和旅游文化建设将是一个颇具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的新领域。本文就其两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公共图书馆参与旅游文化建设的思路进行研究、探讨,并结合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为文化旅游服务的实践,重点提出了从十一个方面入手,依托旅游文化建设,挖掘内在潜力和优势,拓展图书馆服务的领域和层次,以旅游文化品牌树立公共图书馆新形象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田园子 《东南传播》2018,(3):137-139
文化品牌的传播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地理属性,可以从文化圈、文化层和文化丛等三个维度优化文化品牌区域传播的效果。首先,借助文化圈理论拓展文化品牌的传播空间,利用文化的接近性延伸文化品牌的"面";其次,重视区域文化品牌传播的时间序列,拓展文化品牌传播的"线";再次,从文化丛上挖掘文化品牌的特色与优势,凸显区域文化品牌"点"上的优势,发挥"以点带面"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后,伴随而来的是日益增大的生活及工作压力,于是大众开始寻求精神放松与寄托的方式。近些年来国内旅游市场也大规模兴起,各地各类的复古型古城镇旅游成了热门,众多景点依托着"古城""古镇"的名号进行旅游产业开发,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可以说,这是国内古城镇旅游景点资源开发利用中将历史自然资源转化为文化主题资源的成功方式。因此河下古镇也应抓住这个机会,建立有地域特色的古镇视觉形象,而避免古镇同质化,打造自己的特色古镇旅游品牌视觉形象,并为之宣传推广,带动周边经济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瑶族档案文化传播是指瑶族档案文化通过个人、群体、组织、大众等媒介或路径进行扩散和传播。其传播体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瑶族档案文化传播的各个组成部分,即主体、内容、对象、途径、目的、效果;二是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研究其体系构成有利于达到其传播目的,实现瑶族档案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的发展、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为寒地黑土文化品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互联网+大数据有利于其实现区域品牌的跨域传播,解决现有的传播局限性,扩大品牌知名度,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运营好寒地黑土文化品牌,有助于绥化走出一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的现代化农业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拟以海南旅游文化为例,研究旅游者媒介接触习惯对其认知海南旅游文化以及对其旅游动机的影响,以此来为各旅游目的地改进旅游文化传播提供参考,为旅游文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4.
杨霄 《新闻世界》2023,(4):74-77
安阳市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禀赋优势大,殷商文化、甲骨文化、周易文化、红旗渠精神等合力构成了安阳文化“超级IP”,其中殷商文化内涵丰富,是安阳市重要的文化品牌。新时代挖掘与传承殷商文化,打造殷商文化IP,推动殷商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殷商文化保护传承与传播,建构殷商文化新亮点、新业态、新品牌。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将电视传媒上升到文化层面上的时候,电视传媒也不单单是一种传媒的工具,它还有其更为重要的职能即文化传承的载体。我们所提倡的电视传媒应该是这样的传媒:它立足于电视台.放眼全社会,通过电视媒介的手段,来为社会大众提供文化服务,创造健康的文化氛围,诱导丰富多彩的生活时尚,制造文化消费的热点和兴奋点。与其他文化传媒形成良性的互动配合。共同推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6.
张恕 《东南传播》2010,(1):123-125
《中国路、大众心》是德国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推出的视频品牌广告,广告中运用了丰富的视觉元素,表达了大众对中国文化的爱和理解。本文是对《中国路、大众心》电视广告的视觉表现和在受众心中产生联想的分析,通过视觉元素的文化内涵、情感意义的选择性和整体性的分析,大众品牌与受众认知图式、媒介框架的比较,提出了中国广告可以借鉴的创意理念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短视频、微视频、抖音流行的新媒体时代和"泛娱乐化"大潮中,有些电视节目内容肤浅、缺乏文化自信。市级电视台作为一个市的电视宣传前沿阵地,承担了舆论导向、党委政府喉舌、文化娱乐、经济建设传播等许多功能作用。在众多的栏目中创立一档既有丰厚文化底蕴,又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传承升华地域文化,为地方文化保护呐喊助威、弘扬传承的品牌节目,这将使其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8.
作为20世纪的文化批评学者,本雅明对现代社会的研究中碎片性地反映了其消费文化思想:符号消费、迷狂消费、恋物消费,这些思想预见性地反映了当代社会的消费状况、大众的消费诉求,对当代广告人的广告策划、创意、宣传等活动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广告策划应构建"品牌一符号"理念,创意应凸显"品牌一概念"文化,宣传应传播"商品一个性化"思想。  相似文献   

19.
在国家品牌计划时代背景下,在城市品牌建设和城市品牌形象塑造中,文化元素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城市品牌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恰逢"一带一路"峰会的召开,福州被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永久会址,为福州的城市品牌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笔者通过对福州城市品牌建设的现状的了解,以及对福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渊源的追溯,发现了福州在文化城市品牌建设方面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并由此提出以"海上丝绸之路"海洋文化元素为主的城市品牌建设建议,希望能为福州文化城市品牌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赵婷婷 《新闻世界》2011,(10):44-45
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在大众心目中具有独特的地位,然而少数民族文化在语言方面的特殊性,使其传播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什么样的传播理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两种不同理念,研究认为,民族文化传播应该采取"两个阶段,两步走"的传播路径:短期内,采取大众化、通俗化的传播方式,使民族文化最大范围的传播;长期的传播方式应该是回归文化本身,传播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尽可能传播原生态民族文化,让大众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信仰和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