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微博的网络社群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先对网络社群进行了简要介绍,并提出了微博网络社群产生的原因,接着对基于微博的三种网络社群模式即单一微博社群模式、主题微博社群模式和相同应用平台微博社群模式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微博网络社群在发展过程中需关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最后对微博网络社群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高校教育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逐渐网络化、信息化,大学生在互联网上基于教育、学习、娱乐等共同兴趣聚集,形成大学生网络社群.在大学生网络社群中,集群身份认同能让网络上一个个自由的社会人,迅速归属到一个群体,以一个群体进行社群活动.分析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社群的分类和特征,研究网络社群的集群身份认同机制,对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刘莹 《新闻传播》2022,(15):54-55
在当下中国新媒体迅速发展的背景之下,网络社群力量逐年上涨。结合新媒体的时代语境,借鉴社会网络理论研究发现,粉丝社群通过网络分享、协作和群体行动形成,通过“自组织”结构以及较为复杂的动员机制,能够有效开展大规模线上线下集体行动,成为有影响力的社会力量。本文为研究当下社群组织的集体行动提出了新的视角和参考,对粉丝社群情感机制的分析,为粉丝社群的社会影响力提供了反思视角。  相似文献   

4.
信任网络的生成与维系是虚拟社群生存发展的内在核心机制。虚拟社群的信任网络主要由成员对社群组织、成员对社群组织者、成员人际之间三个信任层面构成。通过三个信任层面各影响因素在重要性上的描述性分析,人口统计学特征、成员行为特征与三个信任层面各影响因素的单变量方差分析,以及三个层面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交流环境、组织管理、专业指导、社会资本、忠诚度等因素是影响虚拟社群信任网络生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要维系虚拟社群的信任网络,在成员对社群组织层面,应改善交流环境和组织管理;在成员对社群组织者层面,应发挥专业能力和社会资本;在成员人际之间层面,应提高成员忠诚度和能力素养。  相似文献   

5.
闫庆文 《新闻知识》2022,(12):81-86
粉丝社群的“愚人节站姐团建”事件以“挪用”主流节日符号为起点,伴随内容的戏谑性传播在“台前”自成一场公开展演的仪式狂欢,织造起社群关系网络,并在媒介运营规则的“加魅”和“感召”下演变为社群的幕后“情感茶话会”。无论是亚文化社群还是主流文化群体都出现一种网络传播趋势,即在一些公共事件上通过“仪式化”展演建构出特殊的符号意义,力求探索新风格、寻求新刺激,对内重建社群“防护栏”,对外适应新媒体文化。  相似文献   

6.
郑雯  黄荣贵 《新闻大学》2015,(3):101-109
互联网用户存在趋同类聚和同质分类的过程,表现出独有的"在线社群"结构,揭示这一潜在的社群结构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互联网空间的基本属性。本文聚焦微博用户多元化的公共参与行为,对2014年上半年传播范围广泛的公共事件传播中的在线社群进行潜类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统计建模,从经验上拟合出"公共事务冷漠群体"、"严肃政治关注群体"、"公共安全关注群体"和"高参与度群体"四类在线社群,并进一步揭示现实社会属性与微博用户公共参与行为的系统性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微博空间存在较大的群体异质性,但互联网空间的碎片化过程仍然具有一定规律,分化与聚集趋势并存。一方面中国互联网空间"过度政治化"的判断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微博空间仍然更多地呈现出"公共空间"而非娱乐化空间的属性。  相似文献   

7.
文章选择社群口述档案为研究对象,针对目前社群口述档案建设研究"重实践、轻理论"的不足,对社群口述档案促进成员身份认同的作用进行思考,提出其作用表现为促进社群成员划定自我边界、构建群体认同,最终实现身份自觉认同。  相似文献   

8.
人类通过互联网在现实与虚拟的融合中实现了“我”和“我们”的平衡,并在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变革中构建了一个新型的人类共同体.互联网群体传播环境中的虚拟社群成为新的人类共同体一网络共同体.网络共同体以强烈的情感和意识、共同的利益和需求为基础,虚拟社群是人类社会交往史的一场革命,是一种人类社会交往实践中前所未有的新体验.网络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便捷地加入多个群体,体验并满足多种角色和身份认同,依托于互联网技术的社交媒体提供共享空间,使用户可以自主地创建群组、圈子和社区来分享和交流,成为建构网络共同体的重要平台.网络用户参与传播和交流的过程,建立关系并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伴随互联网的兴起,媒介能增强身份认同感,同时也带来变异.在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语言技术化”运动中,网民们凭借强大创作力和创作热情生产出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使之在共同体中大范围传播和使用,增强了共同体成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网络共同体通过移动互联平台组织更快速的行动,并为自身的权利发声,积极参与社会变革都依赖并助益于网络语言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馆员网络社群已逐步成为促进馆员网络工作、教研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有助于提高馆员工作的效率,增强馆员团队的归属感,并能够转变馆员的工作精神。建构优质、高效的网络社群,需要提高参与馆员的交往意识,围绕工作中的问题展开社群探讨,重视专业人员的专业引领,增强网络社群文化的建设,综合运用多种交流形式,以便充分运用网络社群为图书馆馆员服务。  相似文献   

10.
社群网站的兴起,为公益组织运用网络进行公益传播带来了新的变革。国内研究较少有针对公益组织如何使用社群媒体的研究。本研究以四大公益传播策略,包括形象建立、资讯传播、公众沟通和议题呈现作为主要研究架构,以13家拥有加"V"新浪认证的全国公益基金会组织的微博主页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针对其微博页面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公益组织如何使用社群媒体与其公众更好地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11.
网络社群在危机信息传播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平台与渠道作用,危机事件被迅速和广泛地传播,影响被成倍放大.影响网络社群危机信息传播的因素很多:危机事件类型及其与人们切身利益的相关度、危机信息的不确定性、网络社群的人群结构及信息结构特征、网络社群群体的行为及认知等.分析识别这些影响因素,可为危机信息决策者制定危机信息传播的应对决策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2.
Web2.0为用户提供了各种互动平台,使得用户形成社会化的群体聚合效应。本文从用户的群体性理论出发,研究网络用户群体行为,对Web2.0环境下的网络用户群体进行分类,研究了网络群体的特征,探讨了Web2.0环境下用户群体化表现,对其生命周期进行了分析,最后从群体动力学角度构建了Web2.0环境下网络用户的群体动力模型,有利于从宏观角度认识网络群体的演化趋势。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的普及与快速发展,催生出网络社群这样一种新的互动模式群体。豆瓣网作为中国最成功的Web2.0网站之一,具有广泛的用户群体与代表性。以豆瓣网为研究对象建立整合型科技接受与使用模型,旨在揭示用户网络社群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绩效期望、社会影响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意愿;绩效期望、努力期望、社会影响、使用意愿正向影响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促成因素对用户的网络社群参与行为没有显著影响;性别的调节效应不显著,使用经验在努力期望对用户网络社群参与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4.
网络社群的结构与行动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余丽丽 《今传媒》2012,(2):21-23
在网络兴起之后,"网络上的社群"因其具有的集体的凝聚力、信息传递的快速性以及行动反应的迅捷性逐渐受到关注,本文探讨了不同的网络社群结构与行动机制间的内在关系和特征。  相似文献   

15.
“社群档案”作为最初为弱势群体发声的非主流群体的档案,近些年来日益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关注。与国外不同,我国的社群档案建设较多集中于自上而下式,对草根的关注不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众和某些弱势社群记录的缺失。CAHG作为关注社群档案与遗产的组织,长期以来致力于英国和爱尔兰地区的社群档案发展,吸引了不少社群的关注;其自2012年开始举办至今的年度社群档案评奖项目关注群体多样、评选范围广、标准独特、方式灵活等,对活跃和推进社群档案发展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本研究对CAHG的历年获奖项目进行分析,提出我国的社群档案发展应增强社群档案观念,围绕多中心开展,运用多种方式促进成果外化利用以及借鉴CAHG经验进行项目评选活动等。  相似文献   

16.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社会进入高度解析的"微粒社会",由于差异化的单体特性受到关注,人们易陷入脱离群体归属的孤独困境.在个人通过提升共情能力消弭差异的同时,微粒社会通过技术手段促成新型网络社群关系,实现社群高效精准的匹配与管理,助力人们回归"具身"的有机交互,创造"人机共生"的网络社群交互环境,维系网络社群关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多种网络应用方式尤其是微博得以充分运用,这大大促进了网络舆情的立体化、高效率传播。在网络群体传播语境下,现实与虚拟空间的传播能够交织进行,网民的群体意识也得以增强,网络舆情呈现出规模化、强有力的传播态势。同时,网络群体成员的舆情表达常常表现出非理性从众、极端冒险和舆论暴力等特征,从而往往使网络群体传播具有"沉默的螺旋"效应、"群体极化"效应和"网络舆论暴力"倾向。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立足于传播学的网络传播与社会学的人际交往理论,通过对学生群体活跃的高校论坛和BBS的分析,以构建基于数据挖掘方法和群体动力学的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筛选模型,分析、梳理出高校网络社群论坛的特征,高校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的特点,高校网络论坛舆论领袖的角色分类,为制定针对网络舆论领袖的科学管理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一种名为"夸夸群"的新型网络社群进入大众视野,以高校夸夸群为代表,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点:现实与网络身份的不对等、求夸与夸赞信息的持续流动、自我与群体身份的认同感;建群之后,夸夸群的发展动力主要有三点:建立群体规范、建构身份认同、形成社群文化;但对于夸夸群而言发展动力机制没有完全形成,最终演变为一个普通的闲聊群,失去了原初的功能意义。未来,夸夸群会被层出不穷的更多新社群所取代。  相似文献   

20.
王米琪 《视听》2016,(7):154-155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生活节奏的加快,网络广播在人们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中扮演较为重要的角色。而"网生代"群体对网络媒体的习惯性使用,也使得网络广播具有良好的市场基础。在网络广播日渐受到欢迎的今天,网络广播对当下新兴互联网经济形态——社群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以"罗辑思维"为例,就网络广播在社群经济中的作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