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张妮 《新闻世界》2014,(7):340-341
"斯诺登事件"折射出美国政府言论自由的缺陷——公民言论自由在政府公权的过度扩张中缩减。美国政府向来标榜"自由"、"民主",但在执行时却有不同的判断标准,联合网络、电信巨头窃取公民隐私,并且将这种违法行为延伸至海外,严密监控重要人物和表达对其不利信息的公民,严重侵犯自己国家和他国公民的言论自由权。  相似文献   

2.
学界普遍把"舆论"的字面意思解释为"民意"或"大众的观点"。舆论监督是公众通过民主方式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形成舆论,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因此,舆论监督的主体应该为公众,"它可以包括社会所有阶层、阶级、组织和全体公民",舆论监督的客体"可以是所有国家机关和一切公职人员、党和国家的一切事务和一切有关公共利益的事,乃至社会思想和风尚等"。^(1)舆论监督的实现通常借助于新闻媒介,这是因为舆论监督需要两个环节:一是提供足够的舆论信息,  相似文献   

3.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地方晚报新闻信息资源向深度开发的环境下,新闻策划成了众多报纸常用的"重炮"。但由于地方晚报新闻策划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策划报道时好时坏,策划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本文尝试在新闻策划中引入现代企业管理中的手段——项目制,从组织保障、资源配置、团队建设等方面分析项目制给新闻策划带来的全新变化,探索科学规范有效的新闻策划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4.
肖鹏 《图书馆》2012,(4):16-19
图书馆学界对"信息民主"乃至于"民主"的定义一直处于模糊之中,对图书馆承担"民主的基石"的责任造成了重大的影响。文章以此为切入点,从民主的普遍定义和内涵延伸到信息民主的定义和范畴问题,分析了制度保障、媒体、公民共同体和知识分子等四个重要的信息民主结构性要素。文章还着重探讨了图书馆、尤其是公共图书馆在信息民主生活中的角色定位问题,分析了它与信息民主各大结构性要素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杨秀国  刘洪亮 《传媒》2021,(11):92-94
以社会互动和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的社交媒体打破了人和人在网络空间中孤立和隔膜的状态,通过充分交流形成"自己人"印象进而获得信任,进一步带来网络舆论生成传播机制的深刻变革.传统应急性、暂时性、滞后性的被动舆论引导策略急需优化升级,可以通过改变传播者本位思维,搭建多元化传播渠道;重识意见领袖的地位,加强意见领袖的管理;增强自由讨论氛围,拓展意见表达平台;提升个人综合素养,培养公民意识等方式建立长效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进入信息碎片化时代,一种新型的网络文化开始日益风靡,即以豆瓣、饭否等为代表的网络"圈子",在短时期内拥有了为数巨大的拥趸。针对这一现象,本文试从探寻"圈子"文化形成及盛行的社会心理基础出发,分析网络用户大量沉溺于"圈子"的深层动因,以及与传统网络虚拟社区相比,网络"圈子"在个性化及人性化方面所作出的探索。  相似文献   

7.
周宇豪 《青年记者》2016,(36):34-35
表达自由作为公民信息自由权的重要体现形式,是现代社会公民拥有的一项基本权利,它反映了普通社会公众对社会公共政治生活和社区事务的直接参与和影响,是现代民主政治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根本前提,也被称为自由表达权.进入21世纪以来,网络媒介的普及为公民参与公共事务领域活动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表达渠道和平台.其中,利用网络对腐败现象进行监督和揭露成为普通公众表达反腐败认知和意见呈现的重要方式.本文从表达权视域探析网络反腐中意见表达的特征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电子民主既需要网络技术提供物理平台,也需要信息自由理念的指导。电子民主与信息自由之间存在互动关系,信息自由的限度直接构成电子民主的局限和障碍,电子民主的限度本质上乃是信息自由限度在公民参政议政领域中的具体落实。  相似文献   

9.
田香宁  吴琼 《新闻世界》2014,(6):182-183
随着"东莞事件"中"东莞挺住"等言论的发出,微博意见领袖对舆论的影响与作用引起业界与学界的关注。近年来,由于WEB2.0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平台的互动性增强,加之原有的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等特点,网络意见领袖对舆论引导的作用在逐渐增强,特别是活跃在微博平台上的网络大V,微博意见领袖在舆论形成与引导中扮演了何种角色,其角色对网民在面对舆论时产生了哪些具体影响,这些都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网络政治参与的现实意义分析——以"E两会"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E两会"网民政治参与的多种形式,探讨了网络政治参与在扩大我国公民政治参与渠道、形成有效的网络民主监督、提升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等方面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进一步推动网络政治参与有序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微传播时代的“公民新闻”谫论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公民新闻"在微传播时代迅速上位,对公共领域的现代性重构与民主社会的推进影响重大。对其传播诉求、实践障碍进行观照,于传媒信息生态的重建有显在意义。  相似文献   

12.
自2001年猫扑网发生"陈自瑶"事件以来,"人肉搜索"已经发展了10年。在这段时间里,"人肉搜索"作为公民行使言论自由和信息自由的工具,充分发挥了社会监督和信息共享的作用。但同时,其负面效益也是越发凸显出来。"人肉搜索"对于个人隐私的侵害日益严重,形成"网络暴力",对个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有声音认为,应该完全禁止"人肉搜索",杜绝其对个人隐私的侵犯。本文则试图从法理角度为"人肉搜索"澄清,证明其在实践上的合法性,并在"人肉搜索"和"保护隐私"之中找到折衷的出路。一方面可让网民继续利用人肉搜索带来的便利与威力,另一方面则尽最大可能保护公民的隐私。  相似文献   

13.
当今时代是一个网络时代。人们获取信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和声屏媒体,而是更多地从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获取第一信息。人人都成为信息传播主体的同时也是传播受众,"公民记者""网络推手"和"网络意见领袖"成为影响舆论的潜在力量。包括电台电视台在内的传统媒体不断受到网络等新兴媒体的挤压,甚至出现了传统媒体跟着网络推手和意见领袖"走"的传播形式。  相似文献   

14.
公民社会视角下中国微博舆情的发展与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尽管微博在中国的发展仅仅是这两年的事,但其产生的影响却不可忽视。公民以微博为渠道参与的公共事件成为中国公民社会崛起的重要因素,促进了中国公民自身话语方式和与官方对话方式的形成,让"草根"的声音被更多人听见,也更有价值。本文从分析微博在公民社会中的角色入手,引出对微博舆论情况的讨论,并以"江西宜黄拆迁自焚事件"引发的博友的关注为例,说明微博上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和生成机制等。最后论述微博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和启发。  相似文献   

15.
谭威威 《今传媒》2014,(12):20-22
网络舆论已经成为思想化信息的集散地、社会公众生活的放大镜,它以强大的渗透力、独特的互动性、参与性,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以网络舆论发展为线索,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研究网络舆论的形成原因,从政府层面具体分析政府运用议程设置、意见领袖等传媒手段应对网络舆论的方式方法,进一步分析未来网络舆论的走向、网络舆论对民众的影响以及网络舆论对政府工作的重要意义,为政府妥善处理网络舆论网络热点问题提供依据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张萌  余芬芬 《新闻世界》2012,(7):139-140
随着微博这一新的传播形式的迅猛发展,微博意见领袖在影响网络舆论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传统意见领袖在微博中呈现出新的特点,例如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具有强大的现实影响力,意见领袖影响力的相互叠加等。同时,通过发布信息、转发和评论等方式,进行议程设置、舆论引导以及舆论监督。但因把关人角色的缺失,微博意见领袖也存在传播虚假信息、发布偏激言论、造成"群体极化"现象等负面影响。对此,有关部门应当通过技术监控、主动引导等方式对微博意见领袖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公民新闻"又称为公共新闻、参与新闻、民主新闻,它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公民新闻"中的"公民"是特指以往没有充分机会参与媒体专业运作的普通人.  相似文献   

18.
社交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国内外社交网络信息生态链的研究现状,分析社交网络信息生态链的形成机理,对社交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用SPSS 18.0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信度分析、因子分析、回归分析得出社交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信息生产者和信息消费者的社会网络关系复杂度、信息传递者的信息传播技术、信息生态链环境状况、信息分解者的信息组织技术、信息生产者的信息传播需求。最后提出促进社交网络信息生态链形成的方法与策略。  相似文献   

19.
网络信息资源是以数字化方式存储在计算机上并通过网络传播的信息资源。概述了网络信息资源永久保存的重要性,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永久保存的国内外现状,并从管理机制、技术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建立网络信息资源永久保存机制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微博环境下公民参与的成本降低,为公民参与提供了便利。但网民结构和微博意见的形成都有其特殊性,带来了微博参与中意见的偏颇性和意见聚集爆发的不可预测性。也对政府和官员在理念、技巧等方面提出了挑战,如何更好地平衡微博参与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需要对网络意见的运行机制有更为全面的研究,通过多元化的信息传播的平衡机制实现意见聚集和传播的平衡,同时要提高政府以及官员运用微博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