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播对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新媒体扩大了文化传播的空间,使传播路径更加多样化,传播方式由单向传播变为互动性的双向传播,新媒体也带来信息传播鸿沟的扩大,出现商业化、娱乐化、片面化的现象,针对这些挑战,少数民族地区要采取提高新媒体传播者的素养、构建多元化传播机制、打造保护与开发相结合的文化产业链、加强监督进而规范传播秩序等措施,使新媒体更好地服务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
民族文化传播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方式。本文在对建国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政策变迁的梳理中,一方面进行了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归纳与总结,认为我国民族文化传播政策的变迁有两个特点:典型时代特点、发展对外传播;另一方面提出个人对于民族文化传播政策的相关思考,在我国新媒体发展迅猛与媒介融合的关键转型期,给民族文化传播的后续保持与研究提出可参考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李闻 《新闻窗》2013,(5):56-56
一、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概况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由过去简单的民族知识介绍向全方位、立体化展示少数民族文化转变,由过去的乡村传播走向更大的国内和国际舞台,各类少数民族文化服务网站鳞次栉比。其中涉及民族文化传播的网站类型主要分为四种:新闻、门户网站;相关机构(包括政府部门)开设的网站:主题网站、论坛:个人网站、博客。网站有网站的话语权,少数民族文化传播也必定有其话语权。所谓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话语权,就是捐为少数民族文化在传播过程中被各权力方赋予不同的传播目的,通过突出少数的被选择的民族文化符号,达到使受传播者接受权力方的传播观念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的民族在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上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地大物博,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中国,有着五十六个不同的民族,在宗教信仰、民俗习惯、风土人情上有着一定的差异性。为了让我国少数民族更好地传播,更好地保留少数民族的独特性,就需要格外注重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以及正视传播民族文化中会遇到的问题,结合新媒体的运用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王蕾 《采.写.编》2016,(4):130-131
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依托微博、微信平台迅速成长起来的自媒体被普遍使用,并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自媒体为多姿多彩的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带来新的机遇,使地方文化多方面传播成为可能,使少数民族文化变得"触手可及".本文主要以贵州苗族文化传播为例,通过论述自媒体的传播方式、特点以及影响来探讨这一传播模式带来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变化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李娜 《新闻传播》2014,(3):134+136
从新媒体时代背景着眼,在梳理少数民族文化的文化元素和艺术意蕴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少数民族文化传播的新媒体产业链,借力新媒体平台,探索少数民族文化和新媒体传播相结合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民族文化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支持,新媒体时代,更要积极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拓展传播形式与渠道,全方位、多维度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才更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产业的不断发展,网络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部分,影响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在网络日益完善的今天,它也成为了现代影像不可或缺的表现形式和表达途径。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也受到了网络上文化传播特殊性的影响,给我国这样一个有着为数不少的少数民族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挑战,但同时也带来了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好机遇。综合运用符号学、传播学等学科理论,以信息时代的眼光审视和发掘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价值,拟提出将民族文化与信息技术、视觉艺术合理整合的途径来发展与传播中华民族文化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网络时代下,优秀民族文化以网站为载体,结合微博等新兴社会化媒体进行不定向大众传播,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播与传承呈现出新的趋势。本文结合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网站发展的现状认为网站在传播优秀民族文化过程中呈现后喻文化、消费文化、技术文化、个人文化等特点,作者试图通过此研究,为今后网站能够更好地传播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图书馆应重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省级公共图书馆应结合本地区少数民族的状况,保存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加快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步伐,加强与市县级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相关科研单位的合作,重视地方文献工作,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少数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在开展民族文献资源建设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图书馆应尊重宗教信仰和民族习惯,突出民族特色、地域特色、语种特色、学科特色,保护文化遗产并正确认识其原生态和变异性。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近些年,少数民族文化依托短视频进行广泛传播,逐步形成独特文化景观。文章基于场景传播理论视角,分析少数民族文化类短视频传播现状。建构特色民族文化场景、搭建文化分享交互模式、呈现超日常视觉景观、形塑场景集体记忆路径的四维模式,正建构出三种场景创新传播策略:形塑固定时空场景、呈现特色时空场景、强化社交时空场景。  相似文献   

12.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新媒体已成为以青年群体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并成为民族文化新的传播方式。本文以傣族文化为例,分析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傣族文化传播的现状、意义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少数民族文化,开始从原来的边缘状态走向前台。媒体对民族地区原生态歌舞、民俗、旅游、"非遗"文化等方面的大量报道,向大众传播了民族知识和文化,提升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但一些媒体在报道中显示出猎奇性、倾向性,或由于对民族宗教的无知,也在传播中产生了一些"负能量",需要反思。  相似文献   

14.
我国各地的少数民族文化经现代媒体传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电视媒体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渊源的追溯,对少数民族文化历史演变的描述,以及对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的报道,使不同地域少数民族文化的轮廓和内涵为更多受众所了解。但电视媒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误读,以简单化、奇观化、模式化、标签化的镜头传播少数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5.
靳旭林 《报刊之友》2011,(3):129-130
二战以后,随着美国全球霸权体系的确立,文化传播在其对外扩张中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特别是现代传播技术和媒介渠道的飞速发展,更使其文化传播如虎添翼,它在"民主与自由"的幌子下不断兜售其霸权主义的文化观,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大肆进行文化渗透,利用传媒优势极力为其全球霸权鸣锣开道,以确保自己在全球的文化影响力。在政府的直接投入和政策扶持下,美国建立起了技术超群、覆盖全球的"传媒帝国",呈现出传播手段高技术化、传播方式多媒介化、传播力量强势化、传播渠道市场化等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16.
传播仪式观中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詹姆斯·W·凯瑞的传播仪式观角度,分析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传播的仪式性、庆典性和参与性特征,指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与传播的仪式观具有同样的核心主旨,即通过神圣的典礼将人们以团体或共同体的形式聚集在一起,以完成"时间上对社会的维系"。发现了当前的传统节日文化传播仍是传递观下的信息与知识的线性传播,没有创造出"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仪式化场域"。提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应该以传播仪式观为理论指导,在传播过程使用、还原与创造有意义的文化符号,使中华民族文化经过几千年洗礼,留存下来的具有生命力、最具共同记忆的部分得以生产、还原与维系,成为联系古今、联结民众的精神纽带。  相似文献   

17.
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不能仅从经济、政治、新闻等意识形态去分析探讨,要以东北地区独特的社会文化综合因素为背景和依托,对该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文化生态、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共同价值、传播媒介的文化符号等予以综合的审视和考量,这样才能深刻地把握和凸显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属性和特征。这种文化观照对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不仅要从社会意识形态的角度去分析,更要对该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文化生态、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的文化共同价值、传播媒介的文化符号等予以综合的审视和考量,这样才能深刻地把握和凸显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属性和特征.这种文化观照对我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9.
面对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生态及民族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本文探讨如何改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生态,挖掘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建立一套积极、理性和长远的发展目标,强化民族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20.
韩冰 《报刊之友》2014,(3):20-21
隐秘传播,是指传播内容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左、传播方式低调,以宣传非主流(亚)文化以及民间文化的一种特殊的传播方式。而网络传播,作为新媒介传播方式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广泛推广使用和发展。同时,网络传播凭借其信息传播的高效性和自由性等特点赢得了大众更为广泛的青睐。本文将从隐秘传播作为特殊的传播方式在新型媒介的网络中的传播发展变化来进行阐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