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肖红以小说蜚声于中国文坛,但肖红的创作的开始,却始于她的新诗,即创作于一九三二年七月的短诗《春曲》,发表于同年《商报》副刊《原野》新诗上。一九三七年“八一三”之前,肖红曾将她三二年到三七年写的诗歌,编了《肖红自集诗稿》的手稿本,在她离开上海去武汉前,曾将手稿本由肖军亲自交给许广平同  相似文献   

2.
肖红散文与《商市街》在中国现代散文创作园地里,肖红是位辛勤的耕耘者。她早年在哈尔滨开始文学创作生活,散文的写作比小说还多。一九三六年在上海,她出版了两本散文集《商市街》与《桥》(《桥》中也有短篇小说,正象她的小说集《牛车上》收有散文一样,说明肖红对于小说与散文的分界不甚在意)。  相似文献   

3.
肖红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短命而富有才华的女作家。她于20世纪30年代初登上文坛,深受鲁迅等左联作家及其倡导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影响。这使她的创作既有对现实主义的自觉靠拢和遵从,也有个人主观性的“疏放和越轨”。本文以现实主义为基本的参照框架,探讨肖红小说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4.
一个作家或一部作品,个性愈鲜明,影响就愈大。肖红小说那富于个性的文体,“明丽和新鲜”的文字,“力透纸背”的艺术力量,早已为大家所称颂。但是,我认为肖红小说深深地为广大读者所爱恋,还在于她小说的独特的感情魅力,也许这正是她的小说感人肺腑、独立不俗的关键所在。本文就此作初步的探讨。一肖红的创作,一开始就表现出写实与抒情相结合的新颖特点。这种奇妙的结合,正是肖红小说的艺术力量之所在。不过,她非常擅长抒写主观的感受,而对客观现实的冷静描写,则显得有些不足。文学艺术实践,是作家自觉地传达自己思想感  相似文献   

5.
肖红的生命和创作生涯都是短暂的。她逝世时才三十一岁,创作生活还不到十年。而当她执笔创作时,不过是个仅读完初中的青年。比起“五四”以来的许多新文学家,肖红真称得上“白手起家”了。她成了三十年代文坛的一颗新星,在自己身后留下了至今值得我们珍视的文学遗产。如果讲天才,肖红算是一个文学上的天才吧!可是,文学上可造就之才常有,成为优秀作家却难得;用天才,也未必能解释一个作家的文学成就。让我们从肖红生活的时代,从她一生的际遇以及在创作上进行的不懈  相似文献   

6.
以小说创作著称的茅盾,也是一位中国新文学杰出的评论家。“五四”以来,他写下了数百篇光彩夺目的文艺评论,评论了鲁迅、王鲁彦、庐隐、冰心、许地山、王统照、田汉、徐志摩、丁玲、叶紫、肖红、曹禺、臧克家、沙汀、赵树理、峻青、马烽、管桦、杜鹏程、  相似文献   

7.
任玉娟 《考试周刊》2014,(50):23-24
诺曼·梅勒是美国当代最重要作家之一,他的非虚构小说创作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创作压力促使他创作转型,美国社会的动荡为他提供了契机。非虚构小说在梅勒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文章以《夜幕下的大军》为文本分析非虚构小说的创作特点,阐释了梅勒运用小说技巧处理反越战游行的事件。  相似文献   

8.
美国著名作家诺曼.梅勒在作品中大胆创新,运用多种艺术手法,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创作了享誉文坛的小说:“非小说”的问世,开创了美国新闻体文学的先河;“后现代派小说”代替传统形式是其创作史上的一次戏剧性转变;以超然态度客观转述的记实小说使写作风格又发生了变化,在文坛和传媒界博得好评如潮。  相似文献   

9.
肖红——三十年代的文坛新星,在十年短短的创作生涯中,写下了近百万字的作品。不但表现了进步的思想内容,而且在艺术上也显示了作者勇于探索和善于表现的才能。高尔基说:“谁要想当作家,谁就必须在自己身上找到自己——一定要找到自己。”肖红在创作上经过不断努力,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清新而不纤弱,明丽而不华绮;语言淳厚,文笔流畅,色彩柔和,风味隽永;有着优美的艺术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薰陶。  相似文献   

10.
肖红,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一闪即逝的星。她以三十一岁的青春生命,以不足十年的文学生涯昭示了一个天才女作家不可磨灭的功绩。不过,肖红是以小说和散文成名的,她的诗则鲜为人知。《肖红自集诗稿》由许广平先生生前交存北京鲁迅博物馆。这本诗稿由作者本人亲自集录。没有前言,没有后语,没有集录的时间,每首诗下面也没有注明刨作日期。经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严歌苓小说创作与电影编剧工作呈并驾齐驱之势,对此她有着清醒的认识和体悟。本文试图将严歌苓的小说文本作为考察对象,探讨其小说与电影艺术的互动关系,从而总结改编自严歌苓小说的影片所获成功的经验和内在根源,揭示电影艺术对严歌苓小说的潜在影响和渗透。  相似文献   

12.
新加坡华文作家尤今的小说有着直面真实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精神,在表达方式上,又闪烁出诗的意境和散文的神韵,这正是其小说的审美价值所在.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我们认识新华华文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对《红楼梦》的熟悉和痴迷,使她将其中种种与个人经验有关的印象内化并整饰,从而表现在自己的小说中。从张爱玲小说中所表现的俗与雅以及二者的融合探索张爱玲小说中的《红楼梦》印象。进而了解张爱玲的小说创作历程和风格,以及她的身世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现代小说家萧红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出于悲天悯人的天性,她始终关注普通小人物的命运.在她的小说中渗透着她对麻木自私人性的敏锐洞悉和对社会人生的深切思考。她把自己对生与死的体察融入了小说的创作.她的笔下,描绘的是生的凄然和死的悲怆,由此警醒世人去思考国民性.去关注人类生存的形态和生命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左转”后的丁玲,写了一系列宣扬“革命意识”小说。“革命意识”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基因,作家主动把它融入自我血脉,是有着一个逐步深化和纯洁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小说无一例外地透出一股苍凉意境,仿佛她的每一个细胞里都浸透了没落意识,她整个人都是凉的。因此,透过她的小说我们往往会阅读到人性深处生命的苦难。笔者通过张爱玲小说创作中没落意识的表现及其形成原因,探讨没落意识对其小说创作及艺术风格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五十年代出生的女作家毕淑敏以“复述人生的真实案例”为基石,稳稳扎根于中国当代文坛。在浮华、狂燥的氛围中,她始终达观地关注着芸芸众生。在她九十年代中期所创作的一系列小说中,死亡这一意象融汇着作家不同的思想情感走进了读者的视野。本文主要从毕淑敏的五篇小说《红处方》、《阿里》、《预约死亡》、《生生不已》、《女人之约》)着眼探寻作家笔下死亡意象独到的精神蕴涵。  相似文献   

18.
从王安忆所提到的“世俗的张爱玲”这一说法出发,指出张爱玲的世俗只是一个外壳,而内里却是浓重的虚无。现实生活中的张爱玲早已完成自我虚无化,她的一生都处在虚无之中,而在她的小说和散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世俗,实际上是一种“自欺”现象。因此,对于生活在虚无之中的张爱玲来说,是不可用世俗来修饰的。  相似文献   

19.
琼瑶对诗词曲赋的理解和运用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其小说所表现出来的古典诗意美在文坛独领风骚。其诗意美主要表现在:诗意盎然的书名构建;优美诗画般的意境展示;古典抒情诗的手法运用;美丽古典的外貌刻画。从而使人们在现代小说中领略到一种中国民族文化传统特有的神韵与美感。  相似文献   

20.
语言问题决定着历史小说创作的真实性程度及艺术成败。凌力历史小说注重探索语言的“历史/现代”形态;适度掌控叙述节奏,形成适中有度、放任中有收束的叙事风格,含蓄蕴藉的情感表达方式;努力发掘语言背后的历史情韵与文化意蕴等,形成了鲜明的诗性特征,为近年来历史小说创作的语言探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