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雅舍》向我们展示了梁实秋在抗战期间避寓山城,又遭主流文学家批判的生活无奈,人生无奈,但作者虽逢无奈之遇,却显示出自由洒脱的人生襟怀、恬淡自然的旷达心境、随遇而安的生命意识,表达了他于清虚、旷达的境界中享受品味人生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2.
苏轼之旷达,古今论者较多,但多及其一端,总不能全面把握苏轼旷达之特质。细考苏轼之诗词文作品,并对照其人生经历,可以发现苏轼之旷达,其核心在于他能做到旷不离世,旷而有为,旷而智慧。  相似文献   

3.
特殊的人生经历和对佛禅的独到体会,使苏轼逐渐形成他独具特色的随遇而安、旷达自适的人格特征。这种人格因“乌台诗案”之人生转折得以强化,黄州时期正式出露形成,岭海时期全面深化。苏轼旷达自适的个性在各时期均有多样化的表述方式和实现方式。  相似文献   

4.
苏轼黄州词因词人心态的不同,前后期存在着差异,但主导风格仍是旷达。黄州词的旷达风格主要是通过刻画主人公旷达的形象、描写清旷的号色以及哲理妙悟式的放旷体现出来的。黄州词旷达风格的形成与苏轼个人的性情气质及偶然的人生遭际有关,同时也与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浸润分不开,特别是佛道思想对苏轼的影响成为其词风旷达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曹智 《文教资料》2009,(15):13-15
苏轼旷达精神源于儒释道思想的高度融合.这种融合是他经历坎坷丰富的人生之后对人生本原的透悟。苏轼旷达精神有力地推动了他的艺术创作活动,促进了他对于常规的突破和新的艺术规范的确立,使他对世界人生有着独特而富有深邃哲理的认知.给他以敏锐的艺术情思。  相似文献   

6.
丰富的人生阅历、深刻的思想和人生思考、兼容儒释道内涵的人格魅力、真性情的人生幽默、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构成了苏轼的旷达、谐趣、圆通的文化性格系统。  相似文献   

7.
东坡的旷达,正是历经人生的凄风苦雨后,炼就出对人生荣辱得失超脱放达、适意为乐的人生情怀,有了参透人生境遇后的那种大气和雅致,才使他的作品洋溢着笑傲人生的自足和洒脱,并能在随遇而安中求得自适。  相似文献   

8.
黄粱梦诗歌美学是研究邯郸黄粱梦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对黄粱梦诗歌旷达美学特质的研究首先论述了旷达这一美学范畴内在的独特品质,进而从深层次解析了黄粱梦诗歌表现出的人生彻悟美、梦的形态、精神超越和现实态度,第一次提出了黄粱梦诗人群的概念,对黄粱梦诗人群中王安石、范成大、王世贞的代表作品进行了深入探索,推测了作品的创作年代,分析了诗人们在面对人生中重大事件、失败、痛苦时的情感态度,指出了作品中的美学特质与作者人生经历、人生态度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贬到黄州后,文学成就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创作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作和散文作品,而且在作品中充溢的是一种旷达、从容的精神。《定风波》这首词所展现的就是词人面对困顿人生表现出的潇洒从容和旷达坦荡。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以"旷达豪放"形容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其诗文的精神风貌.但是,苏轼的思想层面不是单一的.在他的后期,尤其是绍圣元年被贬南迁以后的诗作,在旷达的背后却潜藏着深深的感伤.这种感伤心理主要体现在:人生迟暮的时间悲情以及在儒、道、释三种思想间的心灵折磨.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其诗作中,他常常感时叹逝并且对自身的变化及生命流程表现出极度的关注。与佛学的接触使他的生命意识得到深化的同时也确立了其生命的主体意识。在渐入佛教的过程中,前期白居易诗中所表现出的易感的生命意识最终被佛教的看空物我所取代。其生命意识的变化与主体性的自觉反映出他与佛教尤其是禅宗之间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中唐诗人李贺多病而敏感,他对生与死的认识和体验与同时代的诗人相比,尤为深刻,这就是他诗歌里所表现出的强烈的生命意识。同时,在儒家修齐治平的主流文化背景之下,李贺的生命意识还包含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求,这个没落的王孙对唐王朝的兴衰有着道义上的责任,也有重振家道、光耀门楣的责任。李贺的痛苦正是对生与死的敏感体认和人生价值和意义难以实现的深刻痛苦。把握李贺诗歌中所表现出的生命意识,对于理解他的诗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镜花缘>以小说的情节框架容纳、承载了李汝珍的精神生活,是李汝珍面向个人精神生活的写心遣兴之作,表现了他个人的心灵、思想和生活,包括他的处世观念、社会理想、生活态度、生活情趣等.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部小说是李汝珍面向个人精神生活、以小说为戏进行的艺术消遣之作.文人以小说遣兴的品性与明清白话小说的写心倾向密切相关,是白话小说在写心方向上发展而生成的一个功能.  相似文献   

14.
庄子的哲学是人生哲学。庄子的人生哲学建立在庄子“道”的自然观的基础之上,透过《庄子》一书,可以看到庄子毕生孜孜以求的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对生命的深切关注,对自由的热切探求,是那个时代“不自由,毋宁死”的强音,庄子哲学是庄子那个特定时代的产物,我们能从庄子人生哲学的基础本体论、庄子对其人生理想的上下求索的分析中,体悟他那对人与人生的关注,对幸福自由的追求,以及庄子所留给后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天生万物 余得为人: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以一生的行为在为生命的意义作注.他感觉出仕是对生命的奴役,短短的仕宦经历充满了生命的挣扎.他把躬耕劳作看作维持自然生命的必须,是真正实现人类的自然回归.他关注自然生命终究消亡的结果,这构成其心理的巨大阴影.而他的及时行乐,同样体现出恬淡纯真的生命意趣.  相似文献   

16.
文天祥是宋朝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一生创作大量诗歌,传达了内在的生命意识,充分体现出忧国忧民的意识、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崇高的舍身精神.通过文天祥的诗歌来透视其生命意识的三个方面:忧患意识、求生意志、舍身精神.  相似文献   

17.
史铁生擅长用精妙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构筑精神圣坛,以病残之躯体验生活百味、感悟人生真谛、穷究生命的意义.在精神朝圣之旅中,史铁生把生命寓于"零度的写作",并试图以精神的超越体现生命的价值,因而他的早期作品具有独特的魅力,令读者产生回肠荡气的共鸣.然而一次次超越的过程伴随着肉体与精神的双重的痛苦,史铁生在苦思中追索化解痛苦的良方和生命意义的建立,过多的追问和哲理思索似乎显示了他写作的新困境.  相似文献   

18.
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经历了一个从"商州"到"西安"的文学创作过程。早期的商州生活,是其艺术禀赋、个人性格的生成之地,是基于血缘和地缘的生命情愫,源自少年生活经历的无意识的情感经验,成为贾平凹文学创作的原始故乡。贾氏艺术经验的获得、艺术意识的形成,生活和阅历的增长,对社会和人生的判断和认识,都是在四十年的西安生活经验中完成的。贾氏借助"商州"的故事和人物,创造出一个超越了"商州"的更为普遍和更为博大的文学版图,而这样的超越,基于他四十年的长安生活,他的文学艺术观念、精神追求和他的文人气质与他在古城西安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吸纳长安文化的风度和精神,贾氏的文学艺术创作愈益开阔。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被贬任江州司马是他从政生涯中最大的挫折.从元和十年(815)到十三年(818),他对自己从政、处世、作文的思想做了深刻的总结和反省,重新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定位,并以此为基础调整自己从政、处世、为文的方式、方法,从而为其以后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之平稳顺利奠定了思想基础.从他这一时期所作诗文的分析入手,我们或可更细致清晰地探索其心理、思想发展的轨迹,从而更准确地理解这一人生经历在白居易整个人生及创作中的影响和地位.  相似文献   

20.
最体现人的尊严的生活应是个体明智地理解和选择自己所拥有的发展可能性、在改造现实的基础上面向未来创造的理想生活,即“可能生活”。当代学校可以实现的一个新的教育功能是:教学生学会创建属于他们的可能生活。为此,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进行:首先,要为学生敞现丰富的发展可能性,而不是将他们的发展局限于已有的人类生活;其次,要激发学生创建可能生活的愿望,形成主动发展的动力;再次,还要培养学生创建可能生活的能力,在融入人类生活的同时成为“真正的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