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现在是两位“智叟”意见相左:一个说愚公应该移山,一个说愚公应该搬家,都振振有词,滔滔不绝,可就是谁都不问问双方共同面对的这位愚公究竟是怎样的一位愚公:是北山愚公,还是南山愚公?是两千年前的老愚公,还是两千年后的新愚公?是单干的个体愚公,还是已经组织起来的集体愚公?换言之,也就是说这二位“智叟”又要做学问、研讨问题,又简直就是成心置时间、地  相似文献   

2.
愚公一家世世代代居住在山里,门前有王屋、太行两座大山,它们把愚公死死挡在山里,日子难过啊。愚公寻思着:得想法子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给搬了。这天,愚公找到老朋友智叟,告诉了他想移山的事。智叟听后摸着胡子哈哈大笑,坚决反对。智叟不愧是智叟,一会儿就想出了一个主意。愚公一听,连声称好,就回家准备了。回到家,愚公召开了一次大家庭会议,会上提出了智叟的想法。全家听了都觉得十分妙,第二天他们就开始行动了。原来智叟建议利用这两座山进行资源开发,招商引资。这样,不但节省人力,还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怪不得愚公一家人都说好呢!…  相似文献   

3.
我读三年级的时候,就听人说:有个叫“愚公”的人,用畚箕把两座山搬开了,真了不起!我听了,心里感到奇怪而又可笑:一位老公公把两座大山搬开?这不是天大的笑话吗? 但是,最近我在一本《智趣故事大全》中看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看完后,我不但没有像智叟那样觉得愚公愚不可及,反而对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佩服得五体投地!山是那么高大,  相似文献   

4.
在学习《愚公移山》这篇古文时,有学生说:“愚公确实很愚蠢,不然的话,他为什么不搬家呢?搬家不是比移山容易得多吗?”学生能够不落俗套大胆创新,这种求异思维,似乎是应该鼓励的。可问题真的这么简单吗?这样一来愚公不愚,智叟不智,不就成了愚公真愚,智叟实智了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何困难,勇于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不也变成了愚昧固执,不知变通了吗?试问这还是一部鼓舞人心的伟大作品吗?问题的症结在哪里呢?首先是学生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虚构和借题发挥的特点。《愚公移山》本是一个虚构出来的故事,作者借以来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怕任…  相似文献   

5.
崇尚愚蠢     
有人说“大愚若智”,有人说“大智若愚”,古代歌颂的人是“愚公”,而反对或不提倡的人是“智叟”。  相似文献   

6.
话说愚公虽然是个老实的粗人,但在移山之前却深思熟虑了一番。“两座大山把我们村与外界的发展机遇隔绝。山,正是山,让我们看不到富庶与繁华,让我们得不到机遇与发展。”想到这里,愚公更加精神抖擞。“为了全村人世代的利益,无论多大的山,我也不怕。即使是让我一个人去做这件事并且苦死累死,我也心甘情愿。”愚公自言自语道。同村的智叟是当地有名的零售商,赶着骆驼队一趟又一趟地把山里头买不到的生活必需品从山外的城市运进来,然后高价出售给乡亲们。乡亲们由于出山不便,为了生活不得不接受智叟的高价物品。智叟靠着两座大山一天天暴发。…  相似文献   

7.
《愚公移山》是一则经典寓言,尤其近几十年来更为人耳熟能详。对许多人来说,阅读这样的经典最容易迷失自我,因为“人定胜天”的思想层面的定位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对人物结论性的评价,已经成为现成的概念包裹在文本周围,于是,教学就容易落入前人的窠臼,赞愚公而批智叟就成为一种约定俗成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愚公为什么不搬家?”这是教完《愚公移山》之后一位学生提出的,他说,既然愚公“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把家搬出去,不就万事大吉了吗?对于教师来说,回答这一类突发的问题应该说并无多大的困难。既可以简单地解释为:这是一篇古代神话故事,它是虚构的;也可以进一步说明:对于愚公“移山”这一具体事件,我们可以用“搬家”的办法来解决,但如果我们  相似文献   

9.
片段(一)阅读教学《愚公移山》整个教学过程:疏通文意——开展辩论——剧本表演。本课教学在进行第一个环节的基础上,主要进行第二个环节。师:我们已经疏通了文意,了解了文章大概讲了什么故事,那么对文中愚公与智叟两个人物形象的特点以及二者的愚智之分,该如何评论呢?请就"愚公愚,智叟智"和"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展开辩论,畅谈自己的看法。正方,"愚公愚,智叟智";反方,"愚公不愚,智叟不智"。开始!  相似文献   

10.
《愚公移山》一文核心落在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上,怎样认识这段对话的内涵,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初中第五册)作了如下概括:“这段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之举采取讥讽态度,想阻止他干下去,是因他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从而断定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而愚公则如上所述,是从发展的观点出发来看待这个问题的,所以坚持移山。”对于这段概括,笔者有不同看法,析述如下:(一)《教师教学用书》分析愚公形象时肯定愚公“有远…  相似文献   

11.
愚公的传人     
话说老愚公羞辱了智叟以后,率子子孙孙每天挥汗如雨地挖山不止。长年累月的超负荷重体力劳动使老愚公积劳成疾,久而久之,终于有一天,愚公病倒。弥留之际,他忽然醒悟过来,嗫嚅好半天才下定决心,吃力地吩咐围在病床四周的子子孙孙:“王屋山……你们不必再去挖,把家……搬到山那边去……”老愚公的话没说完,子孙们纷纷反对。大儿子说道:“使不得!您老人家亲身创立的‘愚公移山’一词已载入史册,其内涵已名扬四海,妇孺皆知。搬家有辱咱家名声,落得‘知难而退’骂名,万万使不得!”老愚公叹了口气,声音颤抖地说:“……以后你们可采用……炸药,一下…  相似文献   

12.
愚公的传人     
话说老愚公羞辱了智叟以后,率子子孙孙每天挥汗如雨地挖山不止。常年累月的超负荷重体力劳动使老愚公积劳成疾,久而久之,终于有一天,愚公病倒。弥留之际,他忽然醒悟过来,嗫嚅好半天才下定决心,吃力地吩咐围在病床四周的子子孙孙:“王屋山……你们不必再去挖,把家……搬到山那边去……”老愚公的话没说完,子孙们纷纷反对。大儿子说道:“使不得!您老人家亲身创立的‘愚公移山’一词已载入史册,其内涵已名扬四海,妇孺皆知。搬家有辱咱家名声,落得‘知难而退’骂名,万万使不得!”老愚公叹口气,声音颤抖地说:“……以后你们可采用……炸药,一下子…  相似文献   

13.
命题设计应该象桥那样,对于站在“岸”边的学生具有吸引的魅力。结合《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命题: “愚公移山”的故事,在我国长期广泛流传,影响很大。但对愚公精神的评价,最近有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看法,认为:褒愚公而隐其愚,贬智叟而去其智,不尽合理;形式上学愚公吃了苦头,是由于不听智叟的意见;要做智叟化了的新愚公。请你重读列子的《愚公移山》,自己命题,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感兴趣的问题。这样的命题设计有开掘、生发的内涵,能激发学生认识、探究的兴趣,启迪思维驰  相似文献   

14.
古时候,有一个叫愚公的老人,他家门前有太行和王屋两座大山,愚公一家出行非常不便……这两座山太讨厌了,我订的报纸、牛奶根本送不进来,更别提宽带入户啦!所以,孩子们,我决定……明白您的意思,愚公爷爷,我们全家一定同心协力,把山移走!把山移走?开什么玩笑,我是说咱进城买套新房,把家搬走!就这样,愚公一家进城买房去了……静……××小区9800元/平方米您舒适的家子孙们,我们全家同心协力,一定把山铲平!话说有一人叫智叟,他听到愚公挖山的消息……愚公,你太天真了吧!这两座大山,你怎么可能把它们移走呢?哈哈……我移不走还有我儿子,儿子后面…  相似文献   

15.
学习《愚公移山》一,落脚点应该是体会愚公不怕困难的伟大精神,从而认识我国古代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的主题。应该说“愚公精神”已经深入人心。但我们的阅读教学如果仅局限于此,则愚公就极有可能给学生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蛮干形象。其实,愚公还是  相似文献   

16.
要组织好一个讨论,教师必须针对讨论的问题,对讨论中可能出现的情形进行先期的预测,如学生对讨论的问题会有哪些想法、学生会采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去思考、他们可能会得出怎样的结论、讨论能达到怎样的深度和广度等,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有效组织和调控讨论,使讨论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老师在教《愚公移山》一文时,让学生讨论愚公与智叟谁更聪明,大部分学生都会受到课文内容和已有观念的影响,认为愚公聪明而智叟愚蠢,即“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相似文献   

17.
愚公新传     
转眼间,愚公一家步入了21世纪。这次挡在愚公家门口的不是太行、王屋两座山了,而是五岳之首的泰山。望着泰山,愚公说:“怎么我住哪儿,哪儿就有山?”于是,决定再移山。他把全家人招集起来,说:“孩子们,今天把大家招集来,是商议移走门前这座大山的事。大家知道,这座山是五岳之首,‘大’不可测,但是,太行、王屋两座山不是被我们搬走了吗?人  相似文献   

18.
对《愚公移山》中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作了如下概括:“这段对话反映了我国古代人们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两种对立的观点:智叟之所以对愚公移山之举采取讥讽态度,想阻止他干下去,是因他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条件无法变更,而且只看到一代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作文要写出新意,可以有很多方法,这一期我们讲的是唱反调。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免不了会唱唱反调,比如和大人顶嘴,就某个问题展开的讨论。还有辩论会,那可是双方公开唱起了反调。而在作文中,唱反调是让观点出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比如对“班门弄斧”唱个反调,就有了“弄斧就得到班门”的说法,比如对“愚公移山”这则寓言唱个反调,就有了“愚公太愚,智叟聪明”的结论。唱反调成了新思想、新观念的孵化器。反调要唱得好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首先得分清什么可以反,什么不可以反。过马路要遵守交通规则,这人人都知道,如果你偏要反这…  相似文献   

20.
愚公移山续     
《新作文》2007,(1)
山东一考生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一日,愚公正安闲地养神。突然,他的子孙喊道:“又一座大山!”的确,是一座比太行、王屋还要巨大的山。“你们听着,这是天帝的命令。谁都不能违背!”操蛇之神得意洋洋。愚公悲愤万分,他回屋拿起那把锄头——一件他用了七十年的锄头——他要移山,移一座更大的山。“你太老了,还是养老去吧!”“担水之类的事,就由我们儿孙来做吧!”“上次是天帝的帮忙,可这次……”……每日,愚公看着他的子孙辛劳绕远。山在眼中,也在心头。终于有一天,他操起了锄头,感觉有点重,老了。子孙苦劝,愚公说了句“我能行”就走了。……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