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争鸣     
湖南长沙师范附小贾峰老师说:在频频叹息难以让学生从“要我写”自然转变为“我要写”的现状下,特级教师刘云生的《“论语”式作文:记录、咀嚼与生长》(《小学教学》2011年第9期)令人眼前一亮。  相似文献   

2.
肖修满 《今日教育》2012,(Z1):54-55
《小学教学(语文版)》20 11年第9期刊发了重庆特级教师刘云生的论文《"论语"式作文:记录、咀嚼与生长》(以下简称《"论语"式作文》),文章提出"论语"式作文的概念,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现就一些争议问题谈点个人的看法。一、学生能写出"论语"式作文吗有网友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论语本来是陌生的","他们不熟悉论语的写作方法,怎么能写出论语式的作文呢?"  相似文献   

3.
王义梅 《考试周刊》2012,(17):30-31
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背景,以省级教研课题《以(论语)为基本载体的儒家文化主题式教学实验与研究》为依托,用儒家思想精粹引导学生关注人生、感悟生活,完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以《论语》读本和选修课为抓手,通过巧用课堂,拓展探究;理解背诵,学以致用;分类归纳,丰富积累等教学指导,适当地把儒家经典《论语》中的思想精粹引入学生的作文训练中,提高学生作文的文化品位和思想深度。  相似文献   

4.
在魏超的《(论语)》“慎言”思想的三重依据》、《〈论语〉》“慎言”思想的具体内容》中,笔者谈到了《论语》“何以慎言”和“如何慎言”的相关言语思想。然而,《论语》的言语思想并不局限于此;在慎言的主导价值体系下,还有一些值得探讨的范畴和内容。  相似文献   

5.
【缘起】 《(论语)选读》是浙江省高中语文走进新课程的第一门选修课程。《(论语)选读》教学,至少面临着五大困惑:第一。《论语》是经典,如何“彻底、清晰、明确地领会”作品?第二,《(论语)选读》教学是学术研究,还是生活还原?第三,《论语》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语录体典籍,如何将其连贯起来?  相似文献   

6.
《论语》中“然”字共出现了38次,其中有1次是用作构成人名(季子然)的;《孟子》中“然”字共出现184次,其中有6次是用于构成人名(然友)的;我们将用作人名的“然”排除出研究范围,对比《论语》中的37处“然”和《孟子》中的168处“然”用法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争鸣     
特级教师刘云生撰写的《“论语”式作文:记录、咀嚼与生长》一文在本刊今年第9期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关注和争论,第11期罗才军老师更是提出了疑问。对此,刘云生老师说:  相似文献   

8.
《论语》作为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之“圣经”,它是一部做人做事的智慧宝库。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万世师表(孔子)耀古今。”《论语》中的每句话几乎都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它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对学校的管理具有指导作用。拜读《论语》,探索对学校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现在很多人都以为“三思而后行”是孔子的主张,其实这是误解。恰恰相反,孔子是反对三思而后行的。我们不妨看看《论语》原文:“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见《论语·公冶长第五》。)这段话的意思是:季文子要三次考虑以后,才去做某一件事。孔子听到这事,说:“考虑两次,就可以了。”(译文出自人民文学出版社《论语通译》。)由此可见,  相似文献   

10.
1.设题材料来源。湖南卷选做题中文化经典研读的设题材料,以“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主,其中《论语》是首选,《孟子》次之。“四书”之外,《庄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左传》等文化经典也时有涉及。  相似文献   

11.
《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指出,《论语》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的以语录式呈现的中华文化经典。从语言来说,它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是古代特有的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是传统文化的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的教学内容:文字、文章和文化。《(论语)选读》的教学应该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  相似文献   

12.
释“率尔”     
《论语·先进》中的“子路率尔而对”“率尔”一词,高语课本解释为“轻率”;《现代汉语词典》(1984年版1072页)和《古汉语常用字字典》(228页)也均作“轻率”解。  相似文献   

13.
<正>天汉三年(前98)司马迁48岁时,因替李陵辩护而以“诬罔主上”的罪名被判了宫刑。正象他在《报任安书》中所说:“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蒙受宫刑确实是一种奇耻大辱。孔夫子特别教人要“有耻”(《论语·子路》)要“远耻辱”(《论语·学而》)。孟子也说:“耻之于人大矣。”(《孟子·尽心》)可见知耻在儒家传统中是一种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4.
《(论语)选读》中有一个这样的句子: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0.17)(《仁者爱人》)  相似文献   

15.
《小学作文创新教学》从2003年第6期开始,连续发表了周一贯先生的《“儿童”作文宣言》(一)至(五)篇,在2004年第11期上又首开了关于儿童作文的专题“论坛”。据我所知,周先生还在《人民教育》《语文教学通迅&#183;小学刊》等多家报刊上,发表了关于“儿童作文”“儿童语文”等的多篇论述,并于2005年正式出版了34万字的专著《“儿童作文”教学论》,深受广大语文教师的好评。  相似文献   

16.
早在中国古代,知识垄断于官府,《汉书·艺文志》称“诸子之学,皆出王官。”是孔子打破了这一局面,开学下私人之风。孔子以其“有六艺以教民”的儒者身份,深刻剖析了教育理论的人性基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下文凡引文出自《论语》者,只注篇目);概括阐发了教育的原则和宗旨———“有教无类”(《卫灵公》);全面论述了教育方法和手段———“循循然善诱人”(《子罕》);概要揭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培养造就“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的君子。可以说,透过孔子教育思想的时代局限性,其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17.
针对《(论语)选读》教学中许多教师习惯把疏理文言字词句和疏通文意作为教学的重点,采用主导式的教学方式,使之完全等同于常规的文言文教学的这一现状,本文主要从把握《(论语)选读》的教学内容,注重课型安排的多样化,注重对话交流多元化等三个方面加以阐述,探讨使《(论语)选读》课堂靓起来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8.
谢飞 《语文学习》2020,(2):13-15
教学目标1.探讨《论语》中“仁”的内涵。2.探寻实现“仁”的途径,认识践行“仁”的现实意义。3.感受《论语》口语化、辞约义丰的语言特点。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思辨式阅读理解《论语》中“仁”的内涵。教学难点探究实现“仁”的途径,认识践行“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无以”是古文中运用很广泛的一个词,例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论语·季氏十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相似文献   

20.
偏行虎山     
罗杰 《作文与考试》2023,(Z2):22-23
<正>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第一篇就是《论语》选读。《论语》主要记录孔子的言行,他是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最深远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学者,他被后人称为“圣人”“万世师表”,他的言论“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当仁,不让于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等名句深受后人推崇和赞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