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量子科技     
正"墨子号"实现基于纠缠的无中继千公里量子保密通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及其同事彭承志、印娟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牛津大学Artur Ekert、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团队、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等相关团队,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千公里级基于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研究论文发表于Nature。基于卫星的远距离安全通信实验成果不仅将以往地面无中继量子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并且通过物理原理确保了即使在卫星被他方控制的极端情况下依然能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取得了量子通信现实应用的重要突破。这是朝构建全球化量子密钥分发网络甚至量子互联网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2.
国内速递     
正中国量子卫星实现"一步千里"的世界跨越从百公里到千公里,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将量子纠缠分发的世界纪录提高了一个数量级。6月15日,美国《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形式发布了中国"墨子号"量子卫星的重大成就,并在一份简介中将这项中国科  相似文献   

3.
我国科学家潘建伟等人近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为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讯卫星"奠定技术基础。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杂志8月9日重点介绍了该成果。  相似文献   

4.
北京时间2016年8月16日凌晨1时45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卫星是世界第一颗从事空间尺度量子科学实验的卫星。升空之后,它将配合多个地面站,在国际上率先实现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星地双向量子纠缠分发及空间尺度量子非定域性检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以及探索广域量子密钥组网等实验。"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将扩大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为未来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建立基础,并将加深人类对量子力学基本原理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高新技术     
<正>"墨子号"量子卫星实现星地量子密钥分发和地星量子隐形传态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等组成的研究团队,联合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组、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天文仪器有限公司、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了从卫星到地面的量子密钥分发和从地面到卫星的量子隐形传态;两项成果同时发表  相似文献   

6.
国内速递     
正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7月发射中科院日前宣布,我国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7月择机发射,将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一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完成包括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广域量子通信网络、星地量子纠缠分发以及地星量子隐形传态等多项科学实验任务。新一代海啸预警业务系统投入使用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8月16日1时40分,中国自主研制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2017年8月10日,中国科学院宣布"墨子号"量子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三大既定科学目标,将"绝对保密"的量子通信从理论向实用化再次推进了一大步,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技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前一年完成三大任务中国科学家原计划在量子卫星两年的设计寿命中完成星地高速量子密钥分发实验;在相距1200公里的尺度上测试被爱因  相似文献   

8.
信息科技     
<正>基于星座的量子通信进展中科大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彭承志、张强等组成的研究组,成功实现了白天远距离(53km)自由空间量子密钥分发,通过地基实验在信道损耗和噪声水平方面有效验证了未来构建基于量子星座的星地、星间量子通信网络的可行性;相关研究发表于《自然—光子学》。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目前已经在国际上成功实现了首次星地量子通信,然而由于阳光噪声的影响,"墨子号"卫星只能在夜晚工作,单颗该类低轨道卫星至少需要3天才能完成全球范围内地面站点的覆盖。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科学院量子科学实验卫星2016年7月发射,并连接地面光纤量子通信网络。这是世界首个量子卫星,中国也成为国际上率先实现高速星地量子通信的国家。卫星成功运行后,中国不仅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结合地面已有的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中国将初步构建一个广域量子通信体系,其中包括全长2000千米的广域光纤量子通信网络"京沪干线"。这意味着一个"天地一体化"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23(5):464-464
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教授潘建伟及苑震生、陈宁翱等,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量子操作。该实验成果完美地实现了长程量子通信中亟需的“量子中继器”,向未来广域量子通信网络的最终实现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11.
正32年前,人类历史上首次量子通信在实验室诞生,传输了32厘米。而今,中国人将这个距离扩展了1400多万倍,实现了从地面到太空的多用户通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月7日宣布,中国科研团队成功实现了跨越4600公里的星地量子密钥分发,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雏形。该成果已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发。  相似文献   

12.
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苑震生、陈宇翱等,利用冷原子量子存储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具有存储和读出功能的纠缠交换,建立了由300米光纤连接的两个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这种冷原子系综之间的量子纠缠可以被读出并转化为光子纠缠,以进行进一步的传输和量子操作.  相似文献   

13.
动态     
《科学中国人》2018,(13):6-7
我国刷新最大纠缠态制备世界纪录多量子比特的操纵和纠缠是量子计算研究的核心指标。近日,我国科学家潘建伟及其同事通过调控6个光子的偏振、路径和轨道角动量3个自由度,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18个光量子比特的纠缠,刷新了所有物理体系中最大纠缠态制备的世界纪录。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物理评论快报》日前发表了该成果。多个量子比特的相干操纵和纠缠态制备是发展可扩展量子信息技术,特别  相似文献   

14.
量子纠缠是量子信息学中最重要也是最为奇特的一个课题.在量子信息学中,量子信息的处理离不开量子态及其操纵,而量子纠缠态毫无疑问是各种各样的量子态中最重要的一种. 利用光子纠缠态开展了以下实验研究:(1)利用连续波激光束泵浦非线性晶体的自发参量下转换过程,制备出了双光子偏振纠缠态,具有较高亮度和纠缠度,并具有纠缠度可调谐的特点. 利用这种纠缠源,制备了量子信息学中一种重要的混合态——Werner态,采用的方案使得Werner态中纠缠的成分是可控制的.(2)利用线性光学元件以及路径比特概念的引入,在实验上用单光子实现了Buek-Hillery普适克隆机,实验结果表明,对任意的输入纯态,此克隆机输出的2份拷贝与初始态均达到5/6的保真度,与理论计算一致.(3)在实验上利用自发参量下转换系统制备的双光子偏振最大纠缠态及非最大纠缠态进行了CHSH不等式的检验,验证了对于2比特纠缠纯态,"纠缠"等价于"Bell不等式违背"这一结论.(4)除了局域隐变量理论之外,还有一种主要的隐变量理论——环境无关的隐变量理论(NCHV),关于这种隐变量,类似于Bell不等式,有一个Kochen-Specker理论,其主要内容是证明NCHV和量子力学的矛盾. 完成了一个用单光子实现的检验Kochen-Spcker理论的实验,实验结果证明了NCHV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科技信息》2003,(11):37-37
5月20日,中国科技大学教授潘建伟博士在奥地利维也纳多瑙河畔的实验站演示量子纠缠态远距离分送。在维也纳大学实验物理研究所从事合作研究的潘建伟博士,经过两年的艰苦努力最近在量子信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在实验上成功实现了高精度的量子纠缠态纯化。这项研究成果从根本上解决了目前在远距离  相似文献   

16.
正日前有专家表示,2017年中国将建成时速400公里的真空管道高速试验线。这一消息让人振奋,也让人想起了2016年5月美国"管道高铁"推进系统的首次原理测试。美国版"管道高铁"设计时速超千公里美国"超回路1号"公司去年5月首次对"超回路技术"中的推进系统进行公开测试,测试原型车在一秒内从静止加速至每小时96公里。科技"狂人"埃隆·马斯克提出的超高速管道运输梦想距离实现更进一  相似文献   

17.
《大众科技》2009,(4):4-5
据从中国科技大学获悉,该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潘建伟教授及其同事赵博、陈宇翱等,与德国、奥地利的同事合作,利用对磁场不敏感的原子态来存储量子态,并通过延长自旋波波长的实验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将单量子存储的寿命延长至毫秒量级,达到1毫秒以上。该实验成果将单量子存储的寿命提高了两个数量级,向未来基于量子中继器的远距离量子通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近期出版的英国《自然》子刊《自然&;#183;物理》发表了这项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8.
正8月16日1时40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这将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卫星和地面之间的量子通信,构建天地一体化的量子保密通信与科学实验体系。量子卫星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介绍,量子通信的安全性基于量子物理基本原理,单光子的不可分割性和量子态的不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9,(2):186-186
中国科大潘建伟研究组与德国、奥地利的同行合作,利用对磁场不敏感的原子态来存储量子态,同时通过延长白旋波波长的实验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将单量子存储的寿命延长至毫秒量级。该实验成果将单量子存储的寿命提高了2个数量级,向未来基于量子中继器的远距离量子通信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研究结果发表在2月1日出版的NaturePhysics上,审稿人评价该丁作阐明并克服了一个重要的退相干机制,对光量子存储及光对物质的量子操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长寿命量子存储的实验实现为各种实用化的量子信息处理开创了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20.
<正>浙江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学者联合中美多个研究团队,首次在人工量子系统中合成了反对称自旋交换作用,演示了利用"手征自旋态"制备量子纠缠的新方法。这项研究于1月22日发表于《自然·物理》杂志。"手征性是指物体和它的镜像不能重叠。这就好比我们左右手,互为镜面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