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贴吧     
贴吧 《世界发明》2007,(11):92-9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可一概而论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对较晚,力量较薄弱。我国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面临着严重的威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流动的活的文化遗产,在其保护上往往带有极大的复杂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我们不能对其进行全盘保护,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中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核心所在。现今的昆曲之所以面临着危机,其根本是滋养昆曲生长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消亡的危机。其实质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所以我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发挥文化的包容性,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只有这样像昆曲这样的非物质文化才能得以传承。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0306c001000bnq.html  相似文献   

2.
西藏自治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我国区内人民热情团结的文化传统。在当前信息时代下,以数字化的手段记录、还原藏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机遇,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国内的非遗数字化现状入手,并以知识图谱为例,对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作出分析,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全新的风貌让人人都可以用数字化方式领略西藏文化的巧思与积淀,实现文化的传播与创新。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传承下来的活态文化,也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明得以延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因素.吉林省作为具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域,铸就了许多历史文明,传承了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萨满文化作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支脉,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萨满文化是我国北方历史的重要载体,是我国北方各族人民历经时代变迁留存延续的智慧结晶.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大力扶持,萨满文化又一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萨满文化对北方各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经济的影响与推动产业价值链整合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文化对乡村文化的不断同化,萨满文化不断地萎缩、离散,处于正在消亡的遗存文化地位.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体现其在当今时代的文化价值、带动文化产业链的发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4.
赵海泉 《大众科技》2016,(3):142-144
彩调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广西优秀戏曲,曾经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但由于市场化的冲击,其传承和发展陷入了困境。"互联网+"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同时对传统行业的产品、市场、用户进行深度整合并重构传统商业形态和业态。在"互联网+"时代探索彩调传承与发展的新出路,构建"互联网+彩调"的新型传承与发展模式对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几千年历史长河遗留下来的珍宝。苗族人民经过一代代人的传承,创造了独具文化特色的各种瑰宝。其中苗族刺绣被誉为“无字史书”,无声地诉说着苗族人民的智慧和使命。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庆彭水苗绣的深入研究,剖析彭水苗绣在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市场需求、营销宣传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并对彭水苗绣传承的创新与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6.
由于北部湾地区在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出现了民众意识薄弱、宣传力度不够、信息管理欠缺以及传承出现断脉等问题,直接影响到北部湾文化发展的进程。因此,如何提高民众保护意识、加强宣传力度、完善管理机制、创新传承模式、把文化传承引进课堂等策略,都是加强北部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以天津葛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实践,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保护的核心,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提出整体性、动态性、重点性和公众参与的原则,从传统风貌、物质空间、景观空间、产业性功能和管理实施手段五个方面入手对历史格局、文物遗存等物质空间的保护、更新和改造,同时实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延续,是一个区域的文化瑰宝。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向前推进,文化生态的环境却在急剧恶化,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的状态,作为传播文化信息的关键性社会机构,图书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结合本地实际,探讨了一些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教育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举措,是培养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本文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满绣这门传统的民间工艺带入中职院校,让这一宝贵的民族工艺技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世代相传、反映群众生产生活状态和思维方式的民族民间文化,共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十个大类。烟台市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积淀深厚,文化遗存广泛,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基本情况近年来,烟台市围绕胶东特色文化建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名录建立、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等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相似文献   

11.
徐飞 《情报科学》2021,39(12):179-186
【目的/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进行挖掘与共享利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传承、振兴等方面提供借鉴和参考。 【方法/过程】本文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文献数据库中2003-2019年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文献为研究对象,从 研究现状、研究力量、研究热点以及研究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揭示了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研究趋势。【结 果/结论】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研究成果的数量增长势头明显,研究主题集中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和文 化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创新/局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表明 各研究机构间的合作频次较少,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关联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2.
泉州是我国首个"东亚文化之都",多元文化的汇集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其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1个,省级76个,市级170个,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有效途径对发展泉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文章在论述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和旅游开发价值,分析了其保护与旅游利用的基本现状,并提出了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的模式和对策,以期对泉州非物质文化传承与保护以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3.
杨一 《科教文汇》2013,(17):40-40,42
当代大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本文试图通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中酒文化教学的改革实践,使学生了解黑龙江酒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记录、调查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相似文献   

14.
庙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也见证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护它悠久的传承机制,发挥它积极的文化功能,不断丰富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为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汲寿荣  于淼 《科教文汇》2014,(1):124-126
温州瓯菜文化不仅是历史、是传统.更是基业、是资源。在经济日益发展、文化建设步伐加快的今天,传承与发展瓯菜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越来越突出。为此,亟待扩大对瓯菜文化的宣传渠道,提高对瓯菜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认识;建立瓯菜文化博物馆;在传承中创新与发展瓯菜;加快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进程等等。温州瓯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能够对我国其他地区乃至世界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珍贵历史记忆和重要情感纽带,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是影响力大、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教育机构,理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发展的主体,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及作用为切入点来分析、探究高校与非物质文化传承、传播、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庙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展现了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也见证着当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护它悠久的传承机制,发挥它积极的文化功能,不断丰富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其为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繁荣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南通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置在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大力开发利用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我市旅游业发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与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文化内涵开发不够、与其他旅游产品整合不足、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旅游者需要以及旅游产业的特点,提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因此传承下来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对文化进行了传承,更重要是成为了增进民族感情的基础。因此基于"非物质文化"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不仅具有学术意义,更重要的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浅谈地方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重阳 《科教文汇》2009,(14):18-18
随着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视,地方大学应发挥大学文化教育功能,更好地维护民族的文化命脉,保护和传承民族本土资源。本文从教育的角度研究地方大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的地位,充分发挥地方大学保护与传承文化的桥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