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随着社会生活的日趋繁富和文化的逐渐发达,各民族审美心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我们从叶尔克西.胡尔曼别克的散文与小说创作中可以看到,她对本民族审美心理既有认同与回归,也有批判与超越。当代哈萨克族作家的创作价值在多元文化的差异与冲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困惑走向比较,并最终选择回归以及试图超越自我,这是他们精神"寻根"的痛苦而艰辛的心路历程,也是多元共存、多元冲突、多元一体的文化建构中所必然采取的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诗歌是形象的艺术,通过意象来实现诗的审美传达,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特征,意象体现了中国诗歌文化的独特性。一些传统的文化意象,可以说是我们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载体,它们以有限的物象形式表达了我们民族千百  相似文献   

3.
哈萨克民间叙事长诗是哈萨克文学中最具光彩、成就辉煌的部分,也承载着哈萨克民族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情感心理。哈萨克民间叙事长诗中常见的审美意象有:草原意象、马意象、鹰意象、猫头鹰意象、狐狸意象、狼意象等。这些审美意象充分传达出哈萨克民族深刻的心理感受、丰富的思想情感以及独特的文化精神和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宋词中"阑干"意象层出不穷、俯拾皆是。由于其审美意蕴与词体一致,"阑干"这一中国古代庭院、楼阁等建筑物的附属部分,逐渐成为了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审美意象,并能够承载相思闺怨、忆旧伤别、思乡念远、怀古抒愤等主题。  相似文献   

5.
从意象油画在中国存在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出发,说明中国意象油画是中西合璧的结果,是中国文化精神、民族审美心理和地域特征对于西方油画的“我化”,它的生存与发展既是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世界艺术的丰富。  相似文献   

6.
徐坤 《华章》2011,(26)
意象作为提现诗歌意蕴的关键因素,可以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心理趋向及审美意向.俄罗斯诗歌意象所体现的崇高美与以自然为主题所提现出的阴柔美是很大差异的.本文对中俄诗歌意象进行比较与分析,深入挖掘了他们的深层含义,以揭示中俄文化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云南彝族服饰主题意象的视觉造型,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一种形式载体和符号,对于我们了解该民族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特征以及彝族的生存方式及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云南彝族服饰主题意象视觉造型的符号学层面,包括对服饰主题意象视觉造型的色彩和造型语言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理解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可以对现代服装设计具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黄俊利 《现代语文》2009,(12):98-100
当代回族作家霍达、张承志、石舒清等笔下的审美意象在衔接传承的同时,又各有侧重和嬗变,在不同语境中展现不同的审美趣味。但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民族信仰,使这些审美意象体现出一些共有的审美特征,一方面连接着深层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审美意识,表现一种精神上的归属与期盼,同时,也预示了当代回族作家对世界的眼光和情感取向。  相似文献   

9.
蝴蝶意象与中华民族审美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蝴蝶情结”早已成为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蝴蝶情结”作为一种文学意象的心理情结,赏蝶情怀并不是个剐文人的偶然偏好,而是中国文人中普遍存在的一种文化心理现象。蝴蝶作为一个心灵化了的重要符号,展示了丰厚的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有关蝴蝶的文化认同在文人心理中是代代传承的,某种程度上又固化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文人以蝴蝶这种文化原型为表现对象,传达的是他们心中长期积淀下来的民族集体无意识。蝴蝶意象并不仅仅在美学的意义上增强文学的含量和艺术张力,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0.
雁意象与民族传统文化心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人物我相亲的审美体验过程中,几乎没有哪一个文学意象.象雁这样被赋予了浓重的民族传统文化心理.民俗心理中的“雁文化丛”也不只是同履山、雁荡、雁塞、雁浦、雁城等诸多地名有关,其作为一个心灵化了的重要符号,展承了丰厚的传统文化心理.雁意象与怀乡恋旧作为农业民族安土重迁的天性,中国古人永恒的情保之一是怀乡恋旧。始自《诗经·小雅·鸿雁》“鸿雁于飞,哀鸣嗷嗷”,“袁鸿”即成为历代流民离乡背井四处漂泊的代名词.鸿雁具有超越空间的能力,流民游于征夫戌卒等却不能,雁遂成为古人寄托桑排之怀的空中使者.t宋书…  相似文献   

11.
兰冰 《云南电大学报》2013,(2):48-52,67
月亮作为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主题和创作灵感的素材在中西方文化里占有重要的位置。汉英民族对月亮的原始认知所产生的文化联想意义有重叠、错位和反向现象,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是影响月亮文化意象的主要因素,语言词语在传载月亮文化信息中也显现出其丰富性和民族性。  相似文献   

12.
在中日甲午战争后的文化背景上,对台湾爱国诗人丘逢甲的诗歌作了审美心理鉴赏与分析;丘逢甲诗歌倾注了深厚的民族文化情结和赤诚爱国之心。丘诗的多重抒情意象和英气豪情美,是民族文化情结的结晶,是时代真切心灵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13.
意象油画作为西方油画表征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美学意蕴语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现象,必然经历文化审美的整合,是艺术语言与媒介的中国化,在其审美特质、审美心理上必有其独特性。文章从意象油画呈现的视觉特征、传统美学审美心理、造型语言的特性及其意象审美意境的构建几个方面结合具体案例来探讨、剖析其美学审美特征,借此来阐述意象油画的当下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白最先大量创作金陵怀古的诗歌,引发了金陵怀古之风气。从原型批评看,金陵已超越了它自身,由单纯的地理文化的名称,变成象征意味强烈的意象;而李白的金陵怀古,也由一般意义上怀古篇什,变成了一种具有特殊美学意义和价值指向的意象。由李白开启的金陵怀古,加深加厚了金陵本身的历史文化积淀。因而,今昔巨大落差的金陵,以及金陵怀古历代不绝如缕的咏叹,不仅仅积淀为诗人心理结构中的深层记忆,也生成了类似经验性的审美刺激和特有的审美指向。因而,李白首先创造的文学金陵意象,便也具有了特殊地位与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戏剧形式既不同于西方悲剧,也不同于其喜剧.它在民族审美心理的迁就下,产生的戏剧主体形式是悲喜剧.民族审美心理既是历史的文化积淀,又是一个变量.所以,悲喜剧的根源与我古老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心态有关.同时,随时代的发展变化,新的时期又有质的升华,即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一度倾向性:倾悲,倾喜的摇摆.今天,社会文化势力的逆转,使戏剧又来了一次超越和超越后的回归.于是,戏剧的发展大势,将仍以悲喜剧为其主体调性.  相似文献   

16.
"意象"是中国古典美学中标示艺术本体的概念,而中西文化中的"意象"涵义截然不同,这由中西方不同的民族哲学文化结构和思维方式所致。中西的意象在其各自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相互融合的趋势。本文以中西传统绘画中的意象为切入点,通过其审美本质与审美语言形态的比较,以发现意象性在绘画中不同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论唐宋诗中“海”的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诗中意象十分巧妙而丰富,本文通过对唐宋诗中有关"海"的诗歌意象的梳理,从而体会在中国独特地域视野所形成的传统文化视角下,那一时期世人的文化心理和审美心态,以及唐宋诗中"海"的意象所表达出来的诗人思想情感意蕴,并在对"海"意象进行文化和审美的双重分析中,体会其局限性及所造成的时人的隔绝心理。  相似文献   

18.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解读中英诗歌主题原型与意象原型的异同,探讨同一母题或意象原型在不同民族的诗人那里是如何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含义,从而进一步明晰民族文化与诗歌创作的关系,以期从文化视野中进一步领略诗歌创作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20.
亭是中国古代常见的建筑之一,从亭建筑到文学意象是一种文学升华和文化趣味的依附过程。亭意象的历史形成与演变过程与亭建筑史有着密切的关联,二者统一在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中,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化趣味的流变。在中国传统文化这一大的视野中,亭的建筑法式与亭文学意象所体现的审美趣味存在着互参、互证和互动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建筑与意象的参照研究,窥探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发展的脉络和精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