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宋词中"阑干"意象层出不穷、俯拾皆是。由于其审美意蕴与词体一致,"阑干"这一中国古代庭院、楼阁等建筑物的附属部分,逐渐成为了积淀着民族文化心理的特殊审美意象,并能够承载相思闺怨、忆旧伤别、思乡念远、怀古抒愤等主题。  相似文献   

2.
由历史文化名城到古代诗歌意象,“金陵”从早先的地域概念转化为具有浓郁政治文化色彩的艺术符号。“金陵”意象频繁地出现于古代诗人的怀古作品中,承栽着他们沉重的感伤情绪,寄托了他们强烈而明确的政治意识和历史意识。  相似文献   

3.
顾散原 《考试周刊》2009,(12):25-26
在李白所有的咏月诗歌中。月亮的意象极为丰富。在李白的咏月诗中,月亮具有丰富的审美意蕴。月亮是诗人高洁品质的象征,是诗人乡思的寄托,是纯洁友谊的体现。是离愁别恨的情丝,是诗人怀古伤今的感叹,也是诗人失意孤寂时的伴侣。在李白的月亮世界里.诗人与月融合同构.创造了一个迷离浪漫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古人认为石是一种载体和大地文化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和文学中,"石头"是一个有着特殊内涵的意象,是一个承载着极其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审美蕴涵的特定文化符号.曹雪芹对这一意象创造性的成功运用,使得<红楼梦>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具有终结性意义的作品.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学和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广泛的文化意义和深刻的审美内涵,它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更嬗积淀而形成的。就其审美特征来说,它具有主体性、象征性、多义性、承袭性,意象的审美意义具有多层次性。意象所蕴含的审美形态有含蓄美、朦胧美、自然美、新奇美等。  相似文献   

6.
以金陵为题材的咏史怀古词,形成了词学史上的独特风景——"金陵意象"。"金陵意象"的确立,始于唐诗,然后沿着诗学和词学两个方向传承。词学中的"金陵意象"完成于宋代,宋以后仍吟咏不绝,不断累积叠加,艺术上形成了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剑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冷兵器。因其历史久远、不断发展,所以具有了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而成为古代诗作中的一个重要意象。李白的诗中,"剑"意象出现的频率极高,他用丰富的"剑"意象来塑造众多英雄侠士的同时,也蕴含了他本人独特的精神指向。同时,李白对诗歌"剑"意象运用的创新,也值得我们关注。  相似文献   

8.
韦庄是唐末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诗作中存在大量的"风"意象。这些意象在形式上具有急、香、清的特点,在承载意义上多象征离愁别绪与思乡之情、怀古伤今和家国之痛,在表达时多节制有度,符合"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审美典范。深入了解韦诗中的"风"意象有助于进一步加强对韦庄其人其诗的理解和把握,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比较陶渊明、李白诗歌中飞鸟意象的形态及内涵差异入手、认识他们建构自由人生的不同情致,并蠡测由魏晋到盛唐文人士子实现人格独立的实际情形和嬗变过程,以及他们追求自由人生的思考。陶渊明诗歌中鸟意象不但有象征意义,而且表现了飞鸟意象在文学史上的发展和演变。李白不仅将飞鸟意象推上了一个高峰,还从整体意义上积淀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形成一种时代精神,是千百来人类追求个性的自由抒发,追求生命价值实现的集中反映。中华民族奋飞的精神,由魏晋到盛唐得到了很好的展现。  相似文献   

10.
诗歌意象,作为诗歌的艺术单位和诗歌审美的个体特征。是诗人生活体验的表达,审美情趣的体现,创作个性的媒介,也是诗人生命意识的寄寓,文化精神的蕴涵。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源于诗人作为一个“自然人”和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双重心理体验和文化积淀。荣格(Carl Gustav Jung)说:“一位具有特殊艺术才能的作家,他的精神生活所具有的集体性,通常都远远超过个性。  相似文献   

11.
李白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在这些诗中",明月"意象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其写到"明月"的地方多达300余处。我们从这些咏月诗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李白内心深处的精神世界,孤独和苦闷正是其中的主旋律。因此他借明月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失望以及乡情和友情,在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怀古是中国文学的传统题材。对怀古诗词的内容,学术界从各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就其发展过程看,在形式上逐步形成的模式化特征并未作系统的分析。文章以唐宋怀古诗词为例,对其模式和深层意蕴作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李白与西域文化关系颇深,就西域乐舞对其创作的影响而言,就不仅只是表现在这些乐舞作为题材出现于其作品之中,更重要的是在李白的创作构思过程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这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诗歌结构与乐舞的层次演进;二、不主故常的气势基调;三、“客旅化”意识的凝结与展现;四、突破与创新。本文正是从这四个方面来探究李白与西域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因时代、出身、个性、遭际等的不同,李白和李贺的诗歌意象呈现出不同的审美特征.本文从意象的基本特点、仙意象与鬼意象、意象的疏密度、意象的跳跃性及意象的塑造等方面对李白和李贺的诗歌审美意象进行了比较,并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审美意象的差异,才造成了李白和李贺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李白资料汇编》的问世,为我们了解和研究李白在后世的接受与影响提供了较为全面而珍贵的资料,然而仍有遗珠之憾。对其进行补遗,对于全面了解和研究李白在后世的接受与影响,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后补遗,应注重以下几点:注重搜集后世化用杜甫寄赠李白诗句的资料,继续注重搜集与李白有关的文学或文化现象资料,注重搜集别集中诗文题目不含李白词语意象而诗文中却又涉及李白的资料。  相似文献   

16.
李白创作了一百三十多首送别诗,艺术上变化多端,自由挥洒,敢于创新,不拘一格。他的送别诗,打破了以往的思维定势,构思新颖。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与李白两首《忆秦娥》,其题材的不同和差异造成了词意的取向大相径庭;艺术表现上营造的意境的阔大,感情深沉,二词各有侧重,难分轩轾。  相似文献   

18.
朝鲜诗家李瀷审美批评视野中的李白诗歌论,包括李白诗歌的源流、李白诗歌的意象、李白与其他诗人的比较等内容,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诗歌理论批评体系,给我们提供了研究李白的域外的诗评视角与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9.
李白诗歌的语言生动、自然,是汉语研究的重要材料;而李白诗歌,犹以乐府诗最为人们所推崇。本文对李白乐府诗中的副词进行了穷尽调查,共搜集到副词102个,包括10个次类;李白乐府诗副词具有了比较完备的词义构成系统;其副词绝大多数是单音节副词;大约50%的副词至今仍在普遍使用;这些副词在当时使用频率高低不同,标明着词汇发展演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20.
李白和杜甫都写有大量的咏月诗,二人的咏月诗有同有异,其同,月亮意象都承载着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对社会现实的忧愤之情,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其异,对于李白,月亮是诗人主体精神的象征,对于杜甫,月亮是其审美观照的对象性存在。咏月诗从一个特殊视角,展示了两位伟大诗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和诗歌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