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6 毫秒
1.
汉语的语义系统是由大量的处于聚合关系和某些组合关系中的语义单位构成的,各个年代的语义系统各自成为一个共时系统,但又具有在历史中存在并按一定规律不断演变发展的性质。要想探求汉语语义的演变发展,就必须从古代汉语入手,追本溯源,分析汉字最早的造字缘由和本义,进而分析其引申义,并分析出各个时代的语义场,对汉语有更全面而准确地把握。传统对语义的研究包括形训、声训和义训,通常形训以小篆字形为标准。因为在金文甲骨文发现之前,小篆是最古老的文字,而且有许慎《说文解字》整理的现成的材料可用。甲骨文和金文发现之后,《说文解字》…  相似文献   

2.
在许慎《说文解字》中以“从某,象某形”来分析字形的现象共有93处,其中11个字是甲骨文、金文与小篆字形基本相同的,且许慎分析合理。其余82个字由于时代的发展,字形到了小篆发生了变化,许慎据此来分析字形说解字义不甚合理。据甲金文字形,可将这82个字重新归入独体象形字、合体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字五大类,其中独体象形字占绝大多数。从造字角度重新解释这些字的字形结构,有助于释读本义。  相似文献   

3.
释“”“”孙化龙对“方”字的解释,向有分歧。最有影响的首先是《说文解字》,许慎依据小篆字形推测:“方,船也。象两舟省头形”(Zong总的异体字。)审小篆方字,并非省头两舟之形。许慎没有看到的甲骨文、金文中的方字,本与舟形不类,所以叶玉森看了甲文之...  相似文献   

4.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5.
卢翠 《怀化师专学报》2010,(12):100-102
目字出现的较早,在甲骨文中已有。后经过金文、小篆,到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不仅衍生出一大批以目为部首的汉字,而且还与盾等部首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目"的语义场,足见古时候人们对目的重视。但至今未有人对此详细研究整理,从文字文化学方面,并参照相关的甲骨文、现代汉语大字典目旁字,初步给予《说文.目部》字一个立体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6.
释“方”字     
方子剑 《文教资料》2014,(35):17-18
在许慎的《说文解字》及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中,"方"字的本义为"併船也",但从"方"字出现的其他文献资料及辞书中,"方"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联系并不明显。如果能够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和小篆进行比较,将形训和义训相结合,则能论证有关"方"字的合理解释,还原"方"字从本义向引申义转变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王"、"臣"二字的甲骨文、金文、篆文的字形演变、字义训释进行考释,探究二字的本义,证明此二字的本义并非许慎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而许慎的解释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辞书释义的阶级性。  相似文献   

8.
从殷商甲骨文到秦小篆,古"埶"字经历了一个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的演变过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以字形已有重大讹变的小篆作为分析字形、探求字义的依据,释"埶"为"穜"(种植),这个释义不可靠。本文从分析古"埶"字初文﹙甲骨文""字﹚的形体结构入手,据形索义,进而考察其用例,以验证通过据形索义所获得的字义是否正确无误,再用先秦典籍中的有关语言材料加以印证,然后作出自己的结论。结论认为:甲骨文""字的本义是"黍、稷等人工栽培的草本粮食作物的幼苗及其生长趋势",简言之,就是"禾苗及禾苗的长势"。  相似文献   

9.
谈到汉字形体的发展阶段,很多人自然就认为是按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顺序发展。其实汉字的发展演变不是线性的单一序列。笔者从汉字字形演化的角度对隶书的起源、小篆的性质、篆隶之关系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进而重新描述古汉字发展演变的真实过程。  相似文献   

10.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是我国文字史、辞书编纂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证字源的字书.《汉语大字典》充分利用了《说文》训释本义的资料.本文试图分析《汉语大字典》引用《说文解字》解析字之本义的几种方式.  相似文献   

11.
<正>【字的写法】【字的演变】“友”是会意字。甲骨文“友”字的字形,像顺着一个方向的两只手,表示以手相助。金文和小篆都承续了甲骨文的字形。隶书、楷书沿袭小篆,只是字形变化较大,至楷书已难以看出“友”字原形。“友”的本意为朋友、友好。《说文》提到:“友,同志为友。”“友”字还可以作动词,表示结交朋友,  相似文献   

12.
倪佳 《学语文》2011,(6):80-80
汉字是表意文字。早期的汉字大多是据义构形的。所以,从早期的汉字字形上,可以分析出这个字在造字之初的意义。传统的字形分析方法是“六书”,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是用“六书”中的前四书来分析字形进而说明字义的(转注和假借是研究造字过程中字与字的关系的,不是结构分析)。而有些专家认为汉字结构只要分成两类就够了,一类是象形,即直绘其形;另一类是形声,即半绘形半注音。这种分法其实就是把指事和会意看成是复杂的象形。不管哪种分法。都说明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一些字解释为“从某反”或“反某为某”“从到(倒)某”,认为某字是由另一字反形而成,我们将这些字称为“反形字”。《说文解字》中有明确注解的“反形字”共计30个,后世学者对此也有所讨论,但多散见在单字的说解之下。许慎依据小篆分析字形,而小篆相比出土古文字资料又有颇多讹变,其所注解的“反形字”从小篆形体来看确为相反,但从早期文字材料来看真正属于“反书造字”的只有以下8个,即“叵、亍、■、旡、■”。本文结合古文字材料,对《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重新进行梳理分类,以便对“反形字”有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赵昭 《语文知识》2008,(1):40-42
《说文解字》以小篆为正体字,以汉字的部首为标识,对9353个汉字进行科学的分类,又以形音义并重的方法分析字形、解说字义、标明音读。《说文解字》的误释,主要是由时代的局限、观念的局限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吴烨 《考试周刊》2014,(50):36-36
甲骨文、小篆等古体源字无一不彰显着先人的智慧,《说文解字》一书在今天仍然起着沟通古今的重要作用。本文从造字、析字的角度,阐述说文解字对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6.
《说文解字》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是我国文字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540部首是《说文解字》分析小篆字体的基础构型材料,是认识古文字形音义的"纲"。文章从同部字内文字的排列次序、解说体例、解说方法三个方面对《说文解字》的"巾"部字进行了初步探究,有利于对"巾"部字的掌握,并为其他部字的研究提供了方法,这不论是对研究古汉语、古汉字,还是对研究现代汉语、现代汉字,都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所载“舟”部字及它部含“舟”形者凡 91 个,其中“舟”部字 16 个,非“舟”部字 75 个。它们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舟”这一构件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混同与分化,从而导致《说文解字》及后人对其中一些字的误释。借助甲骨文、金文及楷书,对其进行梳理,辨析其发展源流,有助于此类汉字的整体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汉字的形体先后经过了哪几种演变?各种汉字的形体有什么特点?汉字从产生到现在,经过了一个由繁到简的发展演变过程,按由古至今出现的顺序,先后有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字体。甲骨文通行于商代,因为它是用刀刻在龟骨或兽骨之上,所以叫做甲骨文。它的特点是:象形性强,写法没有定型,同一个字常有几种写法;笔画线条细瘦,字形瘦长,大小参差不齐。金文是周代使用的字,刻或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所以叫金文(古代“金”泛指金  相似文献   

19.
<正>形训,也称"以形索义""以形说义""据形说义",它是古代一种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来解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训诂是全面解释文献语言以沟通古今语言隔阂的工作,从狭义上讲,就是解释词义)。如许慎《说文解字》(下文简称《说文》)《男部》:"男,丈夫也。从田力,言男子力于田也。"汉字是表意文字,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和形声  相似文献   

20.
多形多声字是文字学上一种特殊现象,其产生的原因是:首先,《说文解字》的性质是立足于小篆平面的形义结构分析;第二,汉字义符与字义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声符表示读音具有约略性;第三,汉字演变过程中增繁加旁、字形讹变等,造成一些形声字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构件与字义或字音有关;第四,会意字的某一构件与所构字同源音近。因此,《说文》在分析形义结构时,将一些字释为多形多声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