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贺春兰 《科技文萃》2001,(10):113-115
据说,在中国众多的市长中,朱永新是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的第一人.朱永新一直强调,有理想才有追求,没有理想的教育者就不可能具有追求卓越的精神,不可能在教育活动中洋溢着激情、诗意和活力.而他的教育理想中核心性的理念是“教育是为一切人,为人的一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这是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中的宣言.  相似文献   

2.
朱永新 《今日教育》2009,(10):52-52
集学教育、研究教育、主管教育三种职能于一身的教育人。一位提倡“教育是为一切人.为人的一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都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的新教育第一人。他就是朱永新,他和他的新教育正在影响着中国的教育,他的新教育所倡导的“书香校园”正在各大中小学校蔓延,中国的大地上正传来阵阵书香……  相似文献   

3.
“教育是为一切人,教育是为人的一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都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这是教育专家朱永新在《我的教育理想》一书曾表达的教育理想追求。众所周知:教育的核心是发展人,培育人,成就人。  相似文献   

4.
教育: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 富贵的还是贫贱的, 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  相似文献   

5.
还记得《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这一本书里提到"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或者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慧的还是情感的。"在西方就提出过尝试教学,以及现在我们的科学教育,它为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一个条件,让孩子在活动的过程里去认识事物的规律。试着让他们来发现和探索一些未知的事物,从单一的接受知识的"容器"到一个有能力的思想者,参与到活动中,去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灵感和教育智慧。  相似文献   

6.
论语文教学内容的开放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 ,教材内容就是教学内容 ,强调教师的教学要“源于教材”、“忠于教材” ,不能“脱离教材”、“超越教材” ,这种观念将教学内容绝对教材化了。有专家经过调查研究尖锐地指出 ,现在有不少教师离开了教科书 ,就不知道教什么 ;离开了教参 ,就不知道怎么上课 ;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 ,就不知道怎么出考卷。那么 ,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是合适的呢 ?朱永新在《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中说到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 ,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 ,富贵的还是贫贱的 ,聪慧的还是笨拙的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 ,无论是品德的还…  相似文献   

7.
王惠霞 《山东教育》2002,(28):11-12
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朱永新教授在他的《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理想的教育是个人潜能的发挥——让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让每个教师领略教育的趣味,让每个父母享受成功的喜悦。”“在迈向新世纪的过程中,一种最好的教育,就是使人们变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人是教育研究的永恒主题。本次赴湖北宜昌考察,我们参观了宜昌市实验小学、宜昌市西陵区实验小学、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获益良多。在这里我们领略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怎样的教育才是真正适合人发展的教育。  相似文献   

8.
语录     
《教育》2012,(12):7
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  相似文献   

9.
朱永新在《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中说到:“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既是为了一切的人和人的一切,那就要求语文教学的内容不能是单一的,不能局限于教材。所以,新《语文课标》提出这样一条:“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要求语文教学应当有开放的内容,即向教材以外扩展。那么如何向外扩展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一、以教材的某一文章…  相似文献   

10.
早先就知道著名的“市长教育家”朱永新,有幸在2005年4月听了他的报告,感受了他的新教育实验。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会让有理想、有抱负的教育者热血沸腾、激情澎湃,他为新教育展示了美好的未来和前景。“为了一切的人,为了人的一切”是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新教育实验为什么是为了一切的人而不是为了一切学生?新教育实验认为教育包含人类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全部,它是一个大概念,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也要关注教师,关注一切和教育有关的人。新教育实验为什么强调为了人的一切而不是学生的一切,新教育实验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容莉 《文教资料》2007,(18):125-126
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有一句著名的教育名言——“教是为了不教”。我对这句话感触颇深,所得到的最大的启发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很重要。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教育者都应当注意培养孩子能自主做一切事情的好习惯。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需要创新的世纪,只有具有自主性的人才能创新。中国要想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2.
在父母的眼中,孩子是上天赐予他们的礼物,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生命就与父母深深地联系在了一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成为家长行动的指南。对孩子的教育成为父母最为关心和重视的话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父亲和母亲两者在子女的教育中“争权夺势”;父亲或母亲一方淡出孩子的教育,只有一方来教育孩子等等,  相似文献   

13.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主题。"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都应该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文教育。现代社会是合作的社会,需要发扬团队精神。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乃是实现三位一体沟通的有效途径,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动态,采取恰当的措施,保障孩子少走弯路,健康成长。让我们用"心"来爱孩子,"教""育"成"人"。  相似文献   

14.
高尔基说:“谁最爱孩子,孩子就最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人需要爱的温暖,就像沙漠之需绿洲、春草之盼甘霖一样。教师对学生的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是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是连接感情的纽带,是师生之间达到心理交融的催化剂。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学生是现实中的人,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个性多样化和生活多样化决定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这就要求教师潜心研究学生的内心世界,以精湛的教育艺术引领学生,在细微处凸现人文关怀,演绎无私关爱,让真爱伴学生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5.
《新华每日电讯》今年4月7日的报道提到,一名心怀理想的学生回到农村当老师,却成为整个村里挣钱最少的人,为贴补生活,这名乡村教师只好白天给村民的孩子上课,晚上给人家搬砖、盖房子挣外快,被称为“半边户”。读罢这则报道,我不禁生出许多感慨。一名乡村教师,无论是编制内教师,还是代课教师,沦落到“白天教课晚上搬砖”的地步,不能不说是现代教育的悲哀。  相似文献   

16.
我们常说:“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三个“为了”的核心其实就是一个“爱”字。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爱,就没有成功的教育。爱心是教育力量的源泉。  相似文献   

17.
教育乱收费,历来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群众埋怨,媒体声讨,政府打击,不可谓不紧锣密鼓铺天盖地。可到头来,还是未能遏止其猖狂势头,“教育黑洞到底有多深”很难下个定论。教育的理想是为了理想的教育,是为了一切的人成长成才,没有校际级别之差,也没有贫贱与高贵之分。值得警惕的是,有钱的家长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孩子的择校创造条件,相对于那些贫寒学子而言,本身就是不公正的。可以预见的是,那些没有能力择校的家长,其孩子所接受的是怎样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我们的素质教育是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才。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内容充分贯彻了这一指导思想 ,并体现出以下一些趋势。1 变以“知识为本”为“以人为本” ,大力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现在基础教育仍以“传授知识”为主 ,必须转向培养人的能力、促进人的发展的轨道上来 ,改变“重视讲什么 ,怎么讲”为“怎样培养人”。比如 ,现在提出的“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一切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 ,就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基础教育质量。2 改变以“教学数量”为“教学质量”来认识教育。这里所说的“教学数…  相似文献   

19.
冷学宝 《辅导员》2010,(18):15-15
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其根本宗旨都是为了促成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倘若在孩子的心目中,“掏出一片心”来的父母成了不爱欢迎的人,甚至成为孩子眼里的“祸害”,那么,对于以培育孩子为己任的父母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失败。美好、美丽、美妙的爱竟然结出了如此难堪的“果实”,叫人想起来不免有些伤情。  相似文献   

20.
裴斯泰洛齐是 19世纪瑞士教育家。他从事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 ,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贫困儿童的教育事业。作为一位充满人类之爱的教育改革家 ,裴斯泰洛齐把“一切为了孩子”的精神 ,贯穿于他的整个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之中。他在《与友人谈斯坦斯经验的信》中写道 :“我一切为了孩子。从早到晚 ,我个人和他们在一起 ,总是我的双手 ,供给他们身体和心灵的一切需要。他们都是直接从我这里得到必要的帮助、安慰和教学。”这就是被世人称颂的“裴斯泰洛齐精神”。这个精神的实质就是“爱” ,爱孩子 ,尤其是那些贫苦的孩子。在今天 ,重倡裴斯泰洛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