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绵诸道城址考辩雍际春一“绵诸”作为县级行政区,根据史籍记载,历史上曾有两次设置:《汉书·地理志》西汉天水郡有“绵诸道”。《魏书·地形志》绵诸县“前汉属天水,后汉、晋罢,后复属,有愉亭”,属略阳郡。关于绵诸道(县)的城址地望,古籍记载较为混乱,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2.
经学,泛指中国古代诸“经”之学。如,。《道德经》、《南华经》、《易经》等。如所周知,《道德经》即《老子》、《南华经》即《庄子》,。《易经》即《上经》和《下经》。《老子》:“不言之教。(笔者按:之,段玉云;“之:引伸之义为往。释诂曰;之往是也。”(《说文解字注·之》》”《庄子·知北游》:“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故圣人行不言之教。”《荀子·儒效》:“知之,圣人也。”《庄子·天地》:“立之本原而知通于神。”《易·系辞上》:“神以知来,知以藏往。(笔者按;1、神,见《庄子·大宗师》“以神为马。”《中华大字…  相似文献   

3.
第二册1“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啊。古义:多少。今义:研究空间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的相互关系的科学。2“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听见鸡鸣狗叫的声...  相似文献   

4.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唐·李华《春行即兴》“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汉·乐府古辞《长歌行》“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唐·刘方平《夜月》“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唐·刘方平《代春怨》“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弱柳千条杏一枝,…  相似文献   

5.
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诗中有“老骥 (或作“骥老” )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数句,表达作者不甘迟暮奋发进取的“老骥”精神,传诵千古。 “老骥伏枥”当作何解 ?高校文科沿用多年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注云:“骥因年老力衰,故伏于槽中”。字面看去,此注不差,故照此讲授,历有年所。后读《汉书·李寻传》,传主对策有云:“马不伏历 (同“枥” ),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颜师古注:“伏历,谓伏槽历而秣之也。”又杜甫《高都护马总马行》诗有“雄姿未受伏枥恩”句,始觉以…  相似文献   

6.
《老子·第十九章》道:“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老子对上述“绝圣弃智”、“见素抱朴”思想的提出,只是一些简单判断,道理并不充分。《庄子·马蹄》篇则对老子的“绝圣弃智”、“见素抱朴”思想进行了阐发。庄子学派①以马、埴、木为喻,论述了素朴、无为的思想,反对儒家的仁义礼乐,批驳智慧功利之过。其思想观点虽看似荒谬,但却喷发着智慧的闪光。文章破立结合,浑然成篇。  相似文献   

7.
随着时间推移,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有大量的词,古今字形相同,可是含义和用法却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按今义去理解古义,就会出现误译,请看下面的例子:1.“睡到四更,同店的人都未起,··薛霸起来烧了面汤,安排打火做饭吃。”———施耐庵《水浒传》“面”在古汉语中即“脸”,这里是名词做动词“洗脸”,“汤”即“热水”,此处“面汤”则是“洗脸热水”的意思,而不可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将“面汤”译作“加佐料带汤的面条”。2.“··孙子膑脚于魏”———《韩非子·难言》“膑”,是古代剔去膝盖骨的一种刑法,“脚”在古…  相似文献   

8.
《三国志·魏书·王卫二刘傅传》云:“时又有谯郡嵇康,文辞壮丽,好言老、庄,而尚奇任侠。至景元中坐事诛。”按魏元帝景元凡四年(260—263年)。又《晋书·嵇康传》记康被诛,“时年四十”;《资治通鉴》将时间系于景元三年,即262年。文学史界订嵇康生卒年为223———262年,当是依此而定。关于嵇康被诛的时间,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时还见到不同的记载,如干宝、孙盛、习凿齿等人皆云康于魏高贵乡公正元二年(255年)被诛,裴氏认为他们的记载有误,故专门作了考辨。文长不录。又,《世说新语·任诞》云:“陈留…  相似文献   

9.
敦煌写本钢和泰藏卷所述帕德克城考林梅材一问题的提出关于敦煌以西丝绸之路南道,《汉书·西域传》说:“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渡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后汉书·西域传》对敦煌与莎车之间丝绸之路沿线城邦的分...  相似文献   

10.
专题讨论·关于中学历史课程改革及教材编写的讨论·关于编写中学历史教材的几点意见齐世荣(1·5)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育科学的历史观庞卓恒(1·10)甲午战争琐议———以高中课本“甲午中日战争”为例戚其章(1·12)重视历史课开好历史课王宏志(1·15)建设务实有效的21世纪的中学历史课程———著名教学研究专家聂幼犁先生访谈录本刊编辑部(1·19)英国历史科国家课程标准论析李稚勇(1·26)中学历史教材编写刍议谢俊美(2·16)《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国近代史部分)与教材编写问题略论田海林(2·18)从“教本”到“学本”…  相似文献   

11.
南唐后主李煜的绝笔词《虞美人》可以说是千古绝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新编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第三单元选入了本词。我在教学时发现教材注释对“只是朱颜改”中“朱颜”的解释有失偏颇。教材第61页注释④犤··只是朱颜改犦只是宫女们都老了。朱颜,红颜,少女的代称,这是指南唐旧日的宫女。查《辞海》对“朱颜”一词有这样的解释:1.指女子美好的容颜。①《楚辞·大招》“容则秀雅,··稚朱颜只。”②李白《南都行》“丽华秀玉色,··汝女娇朱颜。”2.指青春壮健的颜色。①李端《长安书事寄卢纶》诗:“··勿以朱颜好,而忘…  相似文献   

12.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内容标准》(实验稿·2001年)比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教学内容》(试用修订版·2000年)有质的飞跃。其优点:1.贯彻国家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纠正以知识为中心、教师为中心和过于偏重课本知识的倾向,确实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中心”。2.呈现方式的创新。学习板块———学习主题。“内容标准”指出学习的层次要求,即识记、理解和运用。“教学活动建议”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多样化,促进学生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3.内容标准设计体现了科学性与教育性的统一。适度精简内容和规范学…  相似文献   

13.
有求必应     
编辑老师:您好。现有两道题向你们请教。1.下列关于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新三民主义是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B.··共产党员全部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C.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掀起大革命高潮D.共产国际对国共两党合作起促进作用答案选B,我的一位挺细心的学生对此答案表示怀疑,认为B也是正确的,他的依据是教材(人教版的试验修订本)《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133页的小字部分有“……··张国焘等人反对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一段话,可以反面证明当时共产···党员是全部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  相似文献   

14.
师道之最     
师之五”师”,最早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中称其为“父师”。《礼、文王世子》:“父师司成”,意为太子的成材之道全由师父负责。显而易见.早在商代乃至更早,“师”就是教育人的专业人员了。老师之最如今,人们普通用“老师”称呼教师,其实,“老师”原来并不是专称教师的,它只是用来形容知识洲博的老年学者。如《史记》:“荀卿最为老师”。用“老师”称呼教师,初见于金代元好问《遗山集·示里孙伯安》:“伯安人小学.颖悟非凡儿.记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学校之星’我国古*多有有关学校的记述。《孟子·腾文公》上:“夏日校,日…  相似文献   

15.
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常常需要强调某种情绪或语义,以达到说话人预期的效果。常用的强调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虚词强调这是一种最直接、最常见的强调方法,多用表程度的副词实现。如:⑴··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老爷。……”(《故乡》,强调“我”感到与闰土之间有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痛心不已。)复句中,一些关联词也可以表示强调。⑵··赵州桥不仅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中国石拱桥》,强调赵州桥之坚固。)二、修辞强调修辞中,反问句可以加重语气,反复句可以突出某个词或句子,排比句可以…  相似文献   

16.
一、来即我谋(《诗经·卫风·氓》)。“谋”该如何解释?教材注释为“谋划,商量”。此注释有待商榷。按,《说文》:“虑难曰谋。从言,某声。”朱骏声注:“《尔雅·释言》:‘谋,心也。’《广雅·释诂四》:‘谋,议也。”’可见,“谋划,商量”是其本义。“谋”的意义显然与“心”有关,所以又引申为“谋求,图谋”。《论语·季氏》:“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商君书·画策》:“然民虽有圣智弗敢我谋,勇力弗敢我杀。”《论语·卫灵公》:“君子谋道不谋食。”三句中的“谋”都应作此解。  相似文献   

17.
说“竖子”     
中学语文《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各种课本对竖子的解释是:“竖子,骂人的话,相当于小子,这里指项羽、项伯辈。”先说竖子。说它是骂人的话,言重了。《左传·成公十年》:“公梦疾为二竖子”。《史记·蒯通传》:“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于此”。《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遂成竖子之名”。《战国策·燕策》:“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史记·平原君列传》:“白起小竖子耳”。《吕览·必己》:“故人喜,具酒肉,令竖子为杀雁飨之”。《晋书·阮籍传》:“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以上这些例子,“竖子”并没有“…  相似文献   

18.
国家教委考试中心的张伟明先生在《2002年高考语文命题展望》一文中说:“古代诗歌的考查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他还说:“在命题上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还可以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联系近几年这个考点的客观题所涉及的方面,对今年的高考,可作如下备考。先看几道题例:1.阅读下面一首魏诗,完成后面的题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相似文献   

19.
一、“问题———讨论”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1.我国值得借鉴的“问题———讨论”教学思想与理论从《论语·先进》课例记载里发现,孔子的教学是在问题讨论中进行的。孟子也主张,让学生在问题讨论中“自求、自学、自得”。《学记》中早就提出:“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朱熹把“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称为“为学之序”。蔡元培认为:“最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竟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陶行知也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叶圣陶也说:…  相似文献   

20.
“裳”字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四川辞书出版社,湖北辞书出版社,1998.3095.)中的注音只有一种,那就是“cháng”,我们先看一下《汉语大字典》对“裳”的阐释。“裳”:《说文》“常,下裙也。从中,尚声。裳,常或从衣。”chág《广韵》市羊切,平阳禅。阳部。(1)古称下身的衣服。《诗·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毛传:“上日衣,下日裳。”……(2)衣服。《水经注·江水》:“故渔者歌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