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文章选择2000-2011年环渤海44个城市建成区面积资料,利用位序—规模法则和分形理论分析了城市规模分布及其演变规律,得出:以建成区面积表征的城市规模符合位序—规模法则,拟合曲线的判定系数都在0.96以上;城市建成区面积规模分布的均衡度相对稳定,建成区面积总量将不断增加;城市建成区面积位序—规模曲线有平行向前推进的特点,为预测环渤海经济圈城市未来建成区面积规模提供了很好的依据;根据位序—规模曲线的形态,这些城市按建成区面积可分为2大类5小类.  相似文献   

2.
以2015年全国25个省会城市的建成区面积为研究对象,选择影响城市建成区面积的经济社会影响因子,将最小二乘法与Matlab软件相结合,研究及预测了城市建成区面积的影响因素,同时较好地解决了运用传统的纯数学方法的计算量大、计算过程麻烦的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建成区面积主要受生产总值、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的影响,即经济指标的影响程度较大。  相似文献   

3.
土地一级开发是整合城乡土地市场的首要环节。本文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建成区范围,分析了规划期内北京市土地一级开发总量及分布情况。结合一级开发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及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研究适合于北京市不同区域的土地一级开发模式,对开发的实施主体、投资主体、进度安排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内江市建成区园林绿地现状调查,统计出本市现有配置的园林绿化植物共144科,189属,299种(含部分变种、品种);在此基础上对内江市建成区绿地系统和树种结构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挖掘乡土植物,彰显城市特色,兼顾各区域点、线、面、立体绿化的景观特色,合理配置乔、灌、草本植物,丰富城市四季景色,为内江市绿化建设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选取皖江城市带8个地级市和5个县级市为样本,分别利用人口和建成区面积来表征城市规模,并最终借助于首位度理论和分形理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城市市区规模的分布隐含着更多的城市集聚,处于城市经济的持续爆发性增长阶段,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同时合肥作为首位城市的优势并不突出,双核中心的城市格局开始凸显,皖江城市带整体规划的推出有利于要素的集聚和重新整合,并基于此提出,做强大城市的同时发展中小城市、发挥皖江城市带区域中心地位的突出作用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合肥,作为安徽省的首位城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快速增长,其城市建成区空间规模也随之不断扩大。本文利用1989年、1995年、1999年、2005年和2009年五期遥感信息图谱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和相关统计方法,从建成区不同时期的面积变化、扩展强度以及空间分异特征三个方面对合肥市城市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合肥市建成区面积在不断扩大中,空间变化形态主要经历了"团城状"形态——"风扇状"形态——单中心极核式形态——双中心多组团式形态——"141"形态五种形态。影响城市空间扩散速度的驱动力主要是经济与人口因素,而城市空间扩散形态的驱动力主要受自然条件、交通诱因和政策指导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城市建成区空间分布对城市规划和资源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面向对象影像分析法能有效提取城市建成区图像。以Landsat8为源数据,对深圳市建成区范围进行研究,结合光谱特征结果和NDBI指数派生出NDBIi指数。根据空间特征建立面向对象规则集,运用二次分割方法与分类规则,高效获取城市建成区数据,对2015年与2017年深圳市城市空间扩张情况进行分析,将多种分类方法与面向对象规则集方法进行结果对比。结果表明,2015年与2017年总体精度分别为93.02%和90.45%,面向对象规则集方法可以精确获取建成区具体范围,有效监测不同时相城市扩张情况。  相似文献   

8.
1984年,五邑大学在江门市近郊的一片沼泽水田和荒丘中破土动工。随着学校基础建设不断扩展,全局工作不断发展,校园绿化、美化工作逐渐提上日程。经过15年的努力,昔日荒山秃岭、水田沼泽、烂泥横道,如今却是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据统计,目前我校校园总面积近63hm2。可绿化用地面积达30 hm2,绿化覆盖面积为28 hm2,绿化率已达91%,其中植树70400棵,栽种花卉50000株,矮灌木覆盖面积1.8 hm2,草皮植被4.8 hm2;苗圃基地1 hm2。环境优美的校园,深受外来参观者及全校师生员工的赞赏,也受到了省、市及国家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安阳市土地覆被变化对洪涝灾害承灾能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涝灾害是当前我国城市面临最主要的灾害之一,研究土地覆被变化对洪涝灾害承灾能力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在阐述土地覆被变化、洪涝灾害承灾能力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土地覆被类型与洪涝灾害承灾能力之间的关系。在分析安阳市土地覆被变化状况的基础上,研究了1983、1998、2000年土地覆被变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结果表明:1997~2012年,安阳市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绿化面积、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和年底道路面积均呈增长态势,而森林覆盖率呈下降趋势;典型年份洪涝灾害与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增长负相关,其频度和量级与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增加正相关,而显著增加的道路建设用地等加大了排水系统压力,导致较少降雨量却造成了显著的洪灾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0.
李月  谢阳  蒋阐 《宜宾学院学报》2023,(4):87-92+109
星级酒店的空间分布格局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结构,影响着城市的功能和区域经济发展。以成都市建成区为研究区域,运用Arc GIS软件,采用Ripley’s K函数多距离空间聚类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缓冲区分析等方法分析成都市建成区星级酒店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整体上成都市建成区星级酒店分布空间上呈中心城区密集外围区域稀疏的分布特征;五星级酒店呈西南密东北疏格局,四星级酒店呈南密北疏格局,三星级酒店呈西密东疏格局。城市商圈、交通网络、旅游景点、土地价格对星级酒店空间格局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政府体制改革的深入,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其实每一个地方政府就是一个“经济人”,会以追求本地区社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鉴于此,应尽快放弃地方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方式,不以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衡量地方政府业绩的主要标准,而是以群众满意度、绿色GDP、生态GDP以及人与环境是否和谐发展为考量,这也是地方形成竞争新优势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应用协整分析方法,对四川1978年到2009年的耕地面积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到了长期均衡模型。结果表明,四川人均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将导致耕地面积减少0.105个百分点;随着四川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过渡,耕地面积将会趋于平衡状态,这与近年的统计数据相吻合。但这种平衡的获得,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建设占用耕地的监督和管理。  相似文献   

13.
以湖南省郴州市为例,对耕地这一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土地利用类型,分别采用动态度、相对变化率等模型计算其数量变化。运用相关性分析耕地面积与地区生产总值、总人口数、城市化率等区域经济驱动因子之间关系。结果表明:耕地变化与经济发展呈高度负相关关系,而与农村人口数高度正相关。针对郴州市经济发展中土地资源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耕地保护利用、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建立与生态安全协调的土地资源利用体系等安全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国内外SNA与绿色GDP核算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实行绿色GDP核算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探讨了两种绿色GDP核算指标的计算方法,为中国全面推广绿色GDP核算提出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5.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国民经济信息系统的核心,是国民经济管理与调控的重要依据。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绿色核算体系,因此,必须将自然资源与环境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首先系统研究国际上绿色GDP核算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其次,全面讨论中国绿色GDP核算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我国绿色GDP核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Urban growth represents specific response to economic, dem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s have resulted in sharp land cover changes.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from Shaoxing City to quantify satellite-derived estimates of urban growth using a three-epoch time series Landsat TM data for the years 1984, 1997 and ETM 2000. The methodology used was based on post 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The use of GIS allowed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data derived from remotely sensed imag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ilt-up area surrounding Shaoxing City has expanded at an annual average of 7 km2.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ed map showed that the physical growth of urban area is upsetting the other land cover classes such as farming, water resources, etc. The study conclusion mainly emphasized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urban capacity.  相似文献   

17.
Urban growth represents specific response to economic, demographic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s have resulted in sharp land cover changes.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was carried out from Shaoxing City to quantify satellite-derived estimates of urban growth using a three-epoch time series Landsat TM data for the years 1984, 1997 and ETM 2000. The methodology used was based on post classification comparison. The use of GIS allowed spatial analysis of the data derived from remotely sensed imag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uilt-up area surrounding Shaoxing City has expanded at an annual average of 7 km2. Analysis of the classified map showed that the physical growth of urban area is upsetting the other land cover classes such as farming, water resources, etc. The study conclusion mainly emphasized the need for sustainable urban capa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