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刘明科 《收藏》2014,(1):76-80
雨鼎造型比较独特,属西周早期难得一见的宝物。立耳,平沿,方唇,深圆腹,壁较直,三柱足较粗。腹部四面有扉棱,脊棱状若勾环,口沿下饰两两相对的张口卷尾状夔纹,腹中部饰直棱纹,腹下部饰三角形垂叶纹,足上部饰兽面纹。鼎内有一铭文"雨"字。通高19厘米、口径16厘米(图1)。依据该鼎腹的纹饰与鼎内的铭文,可称其为直棱纹鼎或雨鼎;北京故宫博物院称其为水鼎。这件雨鼎是1927年秋冬,由土著军阀党玉琨从陕西宝鸡戴家湾  相似文献   

2.
王长启 《收藏》2013,(5):104-105
文物部门曾在西安市长安区西周丰镐遗址马王镇新旺村分别征集到两批青铜器,一批为环带纹鼎,大中小3件,器型与纹饰相同,仅仅是大小不同。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41.6厘米,口径36.5厘米,腹径36厘米(图1)。鼎为方圆口,方折唇,立耳,腹微鼓,蹄形足。腹上部有6道扉棱,间饰窃曲纹,下部饰环带纹,又称波曲纹;足部饰以扉棱与饕餮纹。腹内侧有族徽(图2)。  相似文献   

3.
邓毅 《收藏》2013,(3):104-105
文物部门曾在西安市长安区西周丰镐遗址马王镇新旺村分别征集到两批青铜器,一批为环带纹鼎,大中小3件,器型与纹饰相同,仅仅是大小不同。其中最大的一件通高41.6厘米,口径36.5厘米,腹径36厘米(图1)。鼎为方圆口,方折唇,立耳,腹微鼓,蹄形足。腹上部有6道扉棱,间饰窃曲纹,下部饰环带纹,又称波曲纹;足部饰以扉棱与饕餮纹。腹内侧有族徽(图2)。  相似文献   

4.
王军 《收藏》2009,(7):86-86
这是两件青铜鎏金变体蟠螭纹带盖圆鼎,出土于安徽省青阳县庙前镇龙岗春秋墓,现收藏在青阳县博物馆。二鼎形制、纹饰、大小、重量均基本相同。口径13.6厘米,腹深8.8厘米,通高14.6厘米(图1)。  相似文献   

5.
《收藏》2016,(7)
正1.鼎,自古被视为国之重器,是权力,权威的象征,又具显贵、盛大、诚信、团结、变革的含义。玉,则是中国人眼中福德灵秀妁宝石,与中国文化伴随数千年,有君子比德如玉、黄金有价玉无价的观念。玉与鼎相结合,以玉制鼎,而且是以国玉和田玉制的玉鼎,在目前也实属罕见。此鼎高15厘米、圆鼎直径26厘米,净重达2160克,玉鼎取名"祥瑞",玉鼎外部表面雕有纹饰,下有三足,整体雕工精湛,器形完美,寓意吉祥,质地细腻,油脂或蜡状光泽明显,具凝润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传世珍品。  相似文献   

6.
李梅 《集邮博览》2013,(9):22-25
后母戊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中国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原称"司母戊鼎"或"司母戊大方鼎"。出土于河南安阳,重832.84公斤,是世界迄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享誉"镇国之宝"的美誉。后母戊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因鼎腹内壁上铸有"后、母、戊"三个字而得名。后母戊鼎发现于1939年,历经辗转,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这件青铜大鼎的铸造在商后期大约需要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中国邮政于1964年8月25日,发行了此图案邮票,志号:特63《殷代铜器》(8-8)。  相似文献   

7.
《收藏》2017,(5)
正大约在五六年前,笔者应当地—本生活杂志的要求,写一篇关于商周青铜艺术欣赏方面的文章,于是将某私人藏家收藏的一件青铜鼎作为介绍对象草草撰文交差。然而几年过去,对这件青铜鼎的铭文一直未曾合理释读,由此甚至曾怀疑鼎的真伪。直到最近,再次有缘与这件青铜鼎相遇,上手细观此器,并做较为系统的考证后,  相似文献   

8.
何嫒盟 《收藏》2013,(11):137-139
2010年秋季,笔者有机会参观了西安某古玩城举办的海外回流文物展。存琳琅满目的展品之中,一件动物纹青铜鼎(图1)引起了笔者的注意。该鼎高约25-26厘米,口径约18-19厘米(本组数据均为目测数据)。直耳,耳上部稍外撇,圆口,厚方唇,直腹微鼓,圜底,3条柱足,柱足上部略粗于下部。腹部纹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以云雷纹作底,云雷纹之上饰3组两两相对的弯角鸟纹.每丽个鸟纹之间各起一个扉棱;下腹部饰一周三角蝉纹。  相似文献   

9.
蔡炳杰 《收藏》2006,(8):94-95
一、“万寿无疆”瓷茶具(图1)。“文革”后期,朋友送我一套江西景德镇生产的“万寿无疆”瓷茶具,包括壶、碗、罐和大瓷盘共7件。大瓷盘的直径27厘米,高1.7厘米。全套瓷器为釉上纷彩,玫瑰红地色,手工绘制。  相似文献   

10.
涂师平 《收藏》2015,(7):92-95
宁波市鄞州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收藏有先秦青铜器34件,可分为乐器、兵器、工具三大类,包括甬钟、钺、矛、剑、镞、斧、臿(chā)、锄、削等。举例介绍如下:甬钟一大一小两件,大的通长28.2厘米,铣口12.0×1.5厘米。腔体偏长,枚的分布接近全长的二分之一,枚与篆间以细小乳丁作界格,甬上有悬挂钮。基本完好,二级文物(图1)。小的一件与大的一件形制基本相同,通长6.8厘米,铣口7.8×1.6厘米。三级文物。二者均为春秋战国时器。春秋战国"羽人竞渡"纹铜钺(图2),通高9.8厘米,銎宽  相似文献   

11.
1973年发行的编号邮票《文化大革命中的出土文物》中,面值52分的一枚图为彩绘红陶鼎。 这件文物于1971年在山东省邹县(今邹城市)野店村出土,现藏省博物馆。此件为原始社会晚期文物,制作于距今5000多年前,是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的典型器物。它是当时的炊具,高29.1厘米,直径29.8  相似文献   

12.
2003年1月19日,陕西省眉县杨家村五位农民意外地发掘出鼎、壶、盘、鬲等27件青铜器。这是制作于2700年前的西周青铜器。这些重要的青铜器文物,件件有铭文,铸刻的铭文共达4000余字,详细地记录了西周12位王的名号与重要史实。3月9日已运抵北京中华世纪坛展出。这是一件震惊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13.
周卫国  宋康年 《收藏》2012,(7):79-81
1984年秋,安徽望江县城郊一座唐代墓葬出土了一组汉白玉石雕陪葬品,计有兽形石雕5件,石山一件,石笔架两件。特别是其中的石兽,形态各异,颇为动人。石狮为一大二小,大的通高5.5厘米,长9厘米。呈匍匐状,昂首张望,两眼如炬,正视前方(图1)。两个小的通高4厘米,长5厘米。呈蜷伏状,头向一左一右,相对而视(图2)。2.石狗一对,大小相等,形制相同。通高5.5厘米,长9厘米。呈歇息状,憨态可掬(图3)。3.石山一件,呈米黄色,通高6.5厘米,长22厘  相似文献   

14.
一位资深藏友赠给我一件"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书矾红款粉彩瓷盘,让人一眼望去,赏心悦目,今天拿出来给众藏友饱饱眼福。这件白地粉彩瓷盘(图1)直径29.4厘米,高5厘米,足径18.2厘米,圈足内有矾红"大清道光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图2)。  相似文献   

15.
胡秋莉 《收藏》2020,(2):46-47,46
山东博物馆藏有一件明代绿釉香炉,上面刻有纪年、施主信息等文字。现根据炉身记载,结合史料记载,对香炉的施舍者和烧造窑口做探讨分析。香炉大体呈长方形,上宽下窄。高20厘米、口长33.6厘米、口宽20厘米,底长21.9厘米、底宽12.4厘米(图1)。炉口两短边装饰双鼎耳。外口沿深刻一周连续回纹。回纹口沿下又接一周镂刻外翘的如意云头纹。炉四边棱呈凸出的竹节状。竹节棱下部各有一兽头,兽头两侧刻划毛发并与相邻的兽头饰连为一体,成为底边的外层。边棱内层为素面。炉外侧及内口沿施绿釉,其余部分不施釉。炉胎较粗,有明显的沙粒,底部呈火石红色(图2)。炉侧面题写"万历十七年仲秋吉日成造德府施捨"。  相似文献   

16.
周卫国  宋康年 《收藏》2012,(4):79-81
1984年秋,安徽望江县城郊一座唐代墓葬出土了一组汉白玉石雕陪葬品,计有兽形石雕5件,石山一件,石笔架两件。特别是其中的石兽,形态各异,颇为动人。石狮为一大二小,大的通高5.5厘米,长9厘米。呈匍匐状,昂首张望,两眼如炬,正视前方(图1)。两个小的通高4厘米,长5厘米。呈蜷伏状,头向一左一右,相对而视(图2)。2.石狗...  相似文献   

17.
冯毅 《收藏》2011,(5):95-95
此鼎为笔者所藏众多青铜器中极具时代特色的一件,数年前从海外购回(如图)。青铜器不仅是我国商周时期之重器,而且是全世界为之赞叹的顶尖艺术品之一。世界各大博物馆与私人收藏大家无不为能拥有一件精美的中国古代青铜器而骄傲。  相似文献   

18.
王丽 《收藏》2014,(12):53-54
复色釉陶是西汉末到新莽时期出现的一种釉陶新装饰品种,流行于河南济源、陕西宝鸡、陕北富县等地,工艺来源或与模仿漆器装饰有关。岐山县博物馆收藏汉代釉陶器物数量众多,其中有两件复色釉陶鼎、两件复色釉陶壶,造型端庄大方,釉色均匀细腻,是汉代复色釉陶作品中的珍品。  相似文献   

19.
刘敏 《收藏》2011,(10):76-78
"镇江博物馆藏有一件墨地白釉开光素三彩西厢人物故事图方瓶。此瓶高5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1厘米。平底,底部内凹成方形,内有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瓶身饰多组开光,内绘人物图案。"  相似文献   

2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淅川县南50公里丹江口水库西岸的龙山脚下发掘了一批楚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现选几件造型奇特和纹饰精美的青铜器介绍如下:神兽2件。图1通高48厘米,长47厘米,宽27厘米。图2通高48厘米,长46厘米,宽24.6厘米。两件神兽大小、造型基本相同,纹饰相同。龙首,虎颈,虎身,虎尾,龟足。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