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自尊量表、中学生生活质量调查表和学生适应调查表,考察了来自宁波地区4所中学的299名外来工子女和179名本地学生的自尊水平、学校适应和生存质量状况.结果表明:外来工子女在自尊水平和学校适应上显著低于本地学生;不同性别、年级和不同学校的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学生在城市就读适应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在学校适应的沟通适应、活动适应、学习适应等维度,外来工子女显著低于本地学生.丈中也针对外来工子女进入城市就读后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调查外来民工子弟学生与本地学生自我价值感发展状况。结果表明:两类被试在特殊自我价值感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总体和一般自我价值感上无显著性差异;六年级的当地普通学生在个人取向家庭自我价值、社会取向人际和生理自我价值感上都显著高于外来民工子弟学生,而在社会取向心理自我价值感上则显著低于后者;外来民工子弟男生在个人取向生理自我价值感上显著高于当地普通男生;但女生在这个方面显著低于当地普通女生。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了解城市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对公办初中学校流动人口子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是否为班委、年级、父母文化水平、居住地周围情况、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因素在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上存在显著差异。为进一步改善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归属感现状,流动人口子女应主动融入校园生活;家庭应运用科学正确的教养方式来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学校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政府应进一步完善制度公平。  相似文献   

4.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以44名外来工子女和46名本地子女的初中生为被试,考察外来工子女与本地子女在自我认同的内隐态度方面的差异。结果:外来工子女和本地子女但在地域身份认同方面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在自我特性认同的内隐态度方面不存在差异,表明外来工子女逐渐认可和融入广州市,但对广州市的认同感没有本地学生强;对自我特性表现认同,同时反映出广州市居民的排外意识在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5.
采用俞国良教授等人编制修订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适应分量表中的亲社会行为维度,对323名苏州本地学生和1262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实施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苏州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亲社会行为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亲社会行为的水平显著低于本地学生;不同学校类型和不同城市生活时间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亲社会行为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对北京市某三所打工子弟学校随机抽取301名小学高年级和初中流动儿童施测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身体锻炼等级量表、学校归属感问卷以及城市适应问卷,探讨流动儿童城市适应特点以及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对城市适应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城市适应在性别和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女生适应好于男生,初中生在兴奋与好奇、震惊与抗拒、探索与顺应上得分显著高于小学生。(2)流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体育锻炼与城市适应呈显著相关。(3)学校归属感在人际交往能力对城市适应四个维度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在体育锻炼对城市适应中的震惊与抗拒和探索与顺应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四川民工子弟学校现实困境及其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大江 《教育》2006,(1):26-27
四川许多城市出现的民工子弟学校在发展上正处于尴尬境地:一方面,城市公办学校由于教育资源相对短缺,无法满足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入学需求;另一方面,虽然民工子弟学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公办学校的就学压力,但由于民工子弟学校校舍、师资等办学条件相对简陋,无法获得主管部门的承认,在事实上往往属于“非法办学”(在一  相似文献   

8.
以城市公办初中校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系统探讨其心理融入水平,归纳城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身份认同、归属感、学校主观生活质量、学习适应性、学校人际关系适应、主观幸福感等方面的特点。提升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心理融入水平可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
外来民工子弟的人格发展作为社会转型期出现的新的研究课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采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219名初一学生进行现场调查,其中外来民工子弟106名,本地学生113名.结果表明,外来民工子弟自我意识量表的各分量表与总分得分均低于本地儿童,且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温成员的母亲文化、职业,父亲文化、职业,这几个因素对外来民工子弟的自我意识发展有较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同地域间的人口流动正在持续加剧,我国中小型城市周边的大部分农村以及城乡结合部,外来民工子女的就学人数已接近或超过本地适龄儿童。由于不同地区间存在着地域文化、风俗乡情等方面的差异,外来民工子女在吃、喝、拉、撒以及穿、住、行等方面的生活习惯与本地学生相比暴露出更多的不良倾向,使得同一个校园内产生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学校  相似文献   

11.
对3714名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进行了调查,运用多层线性模型对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控制家庭背景因素后,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民工子弟学校与公办学校效能之间存在明显的组间差异,其中有7.14%的学校效能差异来自于这种组间差异,而且城市民工子弟学校效能的组内差异要明显大于公办学校,这反映了流动儿童的学业成就低落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学校层面因素的影响;而在考虑学校层面与班级层面的因素后,学生的性别因素、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家庭教育支出水平以及学生个体满意程度对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改善流动儿童个体及其家庭社会经济状况是提高流动儿童城市就读学校效能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学校地处城乡结合处。招收了许多外来民工子弟。为了让外来工子弟留得住,学得好,学校创新教育机制.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让他们在新的学校里愉快地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对外来农民工子女在上海公办学校和民工子女学校的适应情况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与民工子女学校的学生相比,就读于上海公办学校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能够更好地与学校和社会相适应,他们在上海公办学校中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充分接纳.在此基础上.本研究指出上海公办学校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接纳更多的外来农民工子女;融合教育是促进外来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团体归属感问卷、Rosenberg自尊量表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为工具,以1739名城市农民工子女及660名城市本地儿童为被试,考察了城市农民工子女团体归属感的发展特点、团体归属感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所起的作用。结果发现:(1)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团体归属感显著低于城市本地儿童,且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段差异,女生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年段呈现出随年龄增长其团体归属感水平逐渐降低的发展趋势;(2)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团体归属感、自尊、心理健康水平两两之间相关都非常显著;(3)城市农民工子女的团体归属感对其心理健康水平的直接影响作用不显著,主要通过自尊对其产生显著的间接影响,即自尊在团体归属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起着显著的完全中介作用;(4)自尊对团体归属感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 和人际信任量表(ITS)为研究工具,以639名外来民工子女和城市居民子女为被试,对外来工与城市居民子女的人际信任度及父母养育方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两类群体初中生的人际信任度总体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社会环境与年龄、社会环境与性别的交互作用显著;(2)外来工与城市居民初中生父母的养育方式差异显著,城市居民子女更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理解与偏爱;(3)父关心理解与过度保护能显著预测外来工子女的人际信任度,母否认拒绝因子和父关心理解因子能显著预测城市居民子女的人际信任度.  相似文献   

16.
打工子弟学校班级气氛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打工子弟学校班级气氛的特点,并与城市公立学校和农村公立学校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对于五年级男生,城市公立学校班级气氛总分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和农村公立学校,后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对于五年级女生,三类学校班级气氛不存在显著差异;(2)对于六年级学生,城市公立学校班级气氖总分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和农村学校,后两者没有显著差异;(3)打工子弟学校的班级气氛总分和内聚力维度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因素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五年级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六年级性别差异不显著;男生六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女生年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打工子弟学校班级气氛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打工子弟学校班级气氛的特点,并与城市公立学校和农村公立学校进行比较。结果发现:(1)对于五年级男生,城市公立学校班级气氛总分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和农村公立学校,后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对于五年级女生,三类学校班级气氛不存在显著差异;(2)对于六年级学生,城市公立学校班级气氛总分显著高于打工子弟学校和农村学校,后两者没有显著差异;(3)打工子弟学校的班级气氛总分和内聚力维度得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和性别因素交互作用,具体表现为五年级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六年级性别差异不显著;男生六年级得分显著高于五年级,女生年级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前,民工子弟学校在解决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民工子弟学校在政策、教育资源以及办学行为上还存在很大问题。为此,对民工子弟学校要给与必要的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并采取措施规范其办学行为。  相似文献   

19.
目前,民工子弟学校在解决流动儿童"上学难"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进城务工农民的子女提供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是民工子弟学校在政策、教育资源以及办学行为上还存在很大问题。为此,对民工子弟学校要给与必要的政策保障、经费保障,并采取措施规范其办学行为。  相似文献   

20.
胡定荣  洪煜 《教育学报》2008,4(2):79-86
通过对北京市某公立初中一位民工子弟学习困难生的课堂观察和访谈,试图了解民工子弟进入公办学校后的课堂表现、学习变化和学习前景。结果发现:(1)民工子弟学困生在课堂中基本不参与学习;(2)民工子弟学困生的学习成绩未得到提升;(3)教师、家长和学困生本人对其前景持悲观态度。建议:(1)政府和学校要把接受民工子弟作为城市化发展战略的长久之计;(2)政府应促进学校开展提高民工子弟学习成绩的研究;(3)政府、学校要立足民工子弟融入城市来调整教育目标和课程;(4)学校应在提高民工子弟学习成绩中起到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