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日常生活审美化打破了审美活动与日常生活的界限,传统审美理论受到了挑战,审美主体的大众化、审美客体的视觉化与审美方式的直观性等审美现实,对高校美学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思考,即力求传统美学理论与现实审美需要相结合,以及正确理解图像与文字二者在审美上的不同特征,注意时代审美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2.
一各类文学由于不同的审美功能和不同的审美接受,不仅各有各的不同的生活逻辑,不同的审美支点以及建立在这一不同审美支点上不同的审美变形方式,而且有着与之成龙配套的不同的审美原则。载道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在教化上下力气,因此务求审美世界贴近生活,逼近现实,尽量保持现实世界的本来面貌,审美表现在反传统的同时又对传统审美表现方式不时地眉来眼去。纯美文学的审美功能主要在美感上做文章,务求不仅在审美形式一反传统的审美成规,而且在审美内涵上刷新传统的审美成事;既然如此,纯美文学必然把自己的审美视线实现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学视域出发去探索美与审美在不同文化情境下的具体呈现样态,不难见出在审美判断中常常夹杂了太多的现实的功利的考虑,审美判断标准与相应的文化背景有着难以斩断的紧密联系。由此,对美学界习见的"审美非功利"论以及争执不休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问题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4.
顾梅珑新著《现代西方审美主义思潮与文学》紧扣审美主义思潮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细致梳理了它充满矛盾与悖论的发展轨迹,在全面把握审美主义特质的基础上,多方面探索了审美现代性对启蒙现代性的纠偏作用以及它在文学层面的种种表现。专著贯穿着强烈的问题意识,浸润于文学个案分析、审美主义本身的困境阐释,在对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的观照中,不仅展示出审美思潮文学中的表现,还为现实人生提供了建构性参考。著者将严谨的学术思考与深厚的人文情怀密切结合,在对审美主义思潮的探索与展望中为现代人的审美困境寻找出路,体现出当代优秀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5.
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由于受到启蒙运动中卢梭等人的影响,在反思了法国大革命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社会对人性的异化之后,提出了以解决这些现实问题为目的的审美教育思想。他通过对人性、美和艺术的抽象分析和论证,证明了其审美教育思想能使人性完满、自由。席勒还将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历史分为物质状态、审美状态和道德状态三个时期,而正是在连接物质与道德状态的意义上,审美教育对现实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通过对席勒论证审美教育思想的逻辑过程的考察,审美教育思想的本质与意义得到彰显。  相似文献   

6.
民族审美心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日臻完善丰富的。它一旦得以深化之后便遥控民族所有的个体审美心理的生成。这集中体现在对神、宗教,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和对民族艺术的规范上。稳定的民族审美心理结构,对于不同艺术的创造、功能、本质和欣赏都有着规范。  相似文献   

7.
在绘画艺术创作中,艺术家把情感和现实印象进行创造性的加工与改造,凝结成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不同的情绪状态会导致作者对创怍内容的取舍、色彩的运用及构图、用笔的不同.人类心理情绪衷瑚模式的一致性特点。使绘画成为永恒的人类共享的艺术。审美心理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和艺术创造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审美倾向性及心理定势。审美心理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上的多种心理要素综合运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艺术与现实间,是一种审美关系;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对现实审美认识的结果,它体现了创作者对生活独特的审美发现,而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也必须是一种独特的,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艺术家要想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和摄取到生活的美,就需要用审美眼睛去观察具体的生活形象,把握事物的独特性、个别性。  相似文献   

9.
常虹 《甘肃教育》2008,(7):26-26
与建筑、雕塑等具象艺术的审美不同的是,音乐的审美过程是通过再现性因素去召唤审美主体的。音乐审美经验并不依托现实具体对象。感官、神经系统对音乐的反应永远不能付诸实体式的实现。当微妙的乐音、伴音、和声、曲调进入人心深处,与莫名的情思交汇,就构成一种精神上的潜波,给人的心理气质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学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是指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事物时与周围事物发生的关系.由于在现实生活中美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也是普遍存在的.美学作为一门社会科学,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随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日益丰富和提高,人们对欣赏对象及一切事物的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的追求也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在各个领域有着不同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美的本质问题实际上是审美意义的问题。审美意义存在于审美体验中,通过对审美体验的反思,就发现了审美意义——自由。自由有两个基本规定:超越性与主体间性。而要逻辑地证明审美意义,必须从存在范畴开始。存在是我与世界的共在,生存是存在的现实形态,它可以领会存在。生存具有两重性:现实性和超越性。审美是超越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它领会了存在的意义。同时,存在具有主体间性,审美克服了现实生存的主体性,实现了主体间性,从而把握了存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中的审美现象"物化"与西方现代派创作中的"异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卡夫卡与蒲松龄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却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这种"变形"的母题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现实的控诉.  相似文献   

13.
文学是现实的反映,更是时代的产儿。现实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这种发展形成相互联系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每个历史阶段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必然要通过时代精神作用于文学创作,使各个历史阶段的文学呈现出不同的时代性。也就是说,时代精神在审美中的反映,形成时代的审美情趣与审美理想。时代的审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周扬是系统研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第一人,他所翻译的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著作《文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影响研究的角度出发,围绕文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对周扬的文艺思想和与之密切相关的毛泽东的《讲话》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审美的遗忘性与作为生理层面的遗忘性有着很大的不同,“遗忘”并非真正地对对象产生了实在的陌生感,而是一种情感需要或艺术的处理手段,它最终达到的审美效果便是一种对现实、对过去,对事物、人情和逻辑的一种解构与超越。精神层面上“积极”的遗忘与生理层面“消极”的遗忘迥然相并,通过这种审美意义上遗忘式超越,人的情感得到暂时的疏解和释放,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也因此增强。  相似文献   

16.
影视艺术以面对真实受众的陌生化叙事策略、引导大众积极消费的文化体闲性质和能够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消遣娱乐功能切入了中国当代人们的审美文化心理。并在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中国当下影视艺术是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现实中最活跃的部分,对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照价值。但它需要更进一步的引导与规范。以有利于中国当代审美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窦建军 《考试周刊》2013,(89):19-20
一、真实美是电视新闻的生命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研究现实的,它存在于现实美之中。电视新闻在于声画的现实表达。通过对现实的如实描述再现生活中的美的真实存在。人们通过辨别真与假、善与恶、丑与美,认识本质和规律,并通过思想引导日常行为。形成美的道德概念和准则,用之于社会实践。再在实践中传承、发展和创造,从而取得最大愉悦。  相似文献   

18.
历代对自然美都有不同的解释 ,在现代科技语境下对自然美的重释关键在于确立审美自然的参照系。在确立了参照系之后就能在科技日益成为异己力量时正确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谐共处、共同发展。当摆正了自然美的审美基点后 ,对自然美进行重释 ,生命性和自由性是两个重释的向度。科技语境下自然美又分为宏观、微观的崇高美以及现实的优美 ,并且在与科学美的区分中深化对自然美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金庸小说不仅塑造了众多人物形象,更巧妙的是写出了这些形象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使读者在故事情节的起伏跌宕中体会人物本身的感情变化。但金庸的小说创作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了很多探索和思考的过程,这些过程又分为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阶段,金庸小说中的人物都显现出了不同的人格类型与审美倾向。其总体特征表现在:理想和现实的冲突,并不断地朝现实人生与现实人格发展。通过对这些过程的分析,探究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从而更好地了解金庸的创作之路和心理历程。  相似文献   

20.
广告美学是在美学、广告学、传播学、文化学、艺术学等学科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作为实用美学的一个新的分支,其理论的梳理和实践的操作都不够系统和完善,尤其是广告美学中审美教育部分。当前广告审美教育面临诸多挑战与问题,如市场经济、大众文化、先锋派艺术、信息时代传媒等等。广告的审美教育与传统的美学教育不同,它不仅具有理论性的品格,而且更加具有实践性的气质,它应直面现实,应对挑战。本文从广告美学的角度对审美教育展开途径进行了研究,认为只有培养学生坚实的职业理念,提高学生的爱与创新的能力,构建审美的境界,才能使学生具有在新的复杂环境中生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