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学贵有疑”。学习中重视质疑问难,勤于思考;善于与人讨论,甚至于争辩是一种很 可贵很有效的学习方法,也是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朱子读书法》阐明朱熹的观点: “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这番后,疑渐释,以至融 会贯通,都无可疑,方始是学。”又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 方是长进。”朱熹把“有疑──解疑──无疑”作为一个读书的理解过程,并且认为只有达 到这种境界才会有长进。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的学习方法。这样可以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  相似文献   

2.
课堂提问不仅是一种教学手段,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都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明代陈献章电说过:“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些话是很有道理的,“须教有疑”,就是通过使学生心中产生疑问,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教师的提问水平的高低,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那么,在语课堂教学中,怎样巧用提问,激活课堂教学呢?  相似文献   

3.
陈桂红 《教育艺术》2004,(11):27-28
我国古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有疑。过了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为学: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公正严谨的观点启示我们:从广义的角度而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通过师生的交互活动,重视引导学生精思善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去合理地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学习不断地“生疑——质疑——释疑”的过程。南宋理学家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因此,“疑”是学生学习的关键。只有疑,学习才  相似文献   

5.
学须有疑,学贵有疑。古今中外的教育无不重视这一“疑”字。宋代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英国、美国、加拿大等欧美国家在上个世纪末研究的STS(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科学教育中也指出“科学即为质疑、解释与证明。”而且把提出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作为判断一个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6.
一、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1.激发兴趣.鼓励质疑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问学问,学会提问,这是学习过程的一项重要内容,要从小培养和训练。  相似文献   

7.
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中国宋代哲学家、教育家、集理学之大成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造、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然而,在课堂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8.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相似文献   

9.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中国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曾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创造、发明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的学习总是伴随着问题的产生和问题的解决。然而,在数学教学中,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问题意识的学生,能够主动地、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湖南长沙市培粹中学瞿瑞麒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的是教学的一般立程,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语文教学也是如此。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是,许多学生读书无疑,专待老师讲。...  相似文献   

11.
俞进 《天津教育》2000,(4):38-38
质疑的能力是指善 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 题的能力。陆九渊曾经说 过:“学习无疑需有疑,有 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由 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 疑。”这种从无疑到有疑 再到释疑的过程,就是由 不知到获取知识的过 程。所以培养学生质疑的 能力是很重要的,是提高 学生素质的需要。 一、引导质疑,是培 养学生主动求知的前提 我国明代理学家陈 宪章说:“小疑则小进,大 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 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因此,引导学生积极、主 动地质疑,是培养学生主 动求知的前提。例如,在 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这一节的例题:“和平…  相似文献   

12.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足之处,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点拨和指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会质疑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足之处,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点拨和指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想质疑、敢质疑、会质疑呢?下面,本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古人教学一直强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则须疑”(张载《张子全书·学大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陆九渊《语录下》),“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朱熹《学规类编》)。也就是说,学生学习需要提出疑问,提出疑问才能进步;教师应教会没有  相似文献   

15.
肖川 《青年教师》2004,(1):45-45
“学贵有疑”,古人多有论述。宋代大儒朱熹就曾说:“读书无疑须有疑,有疑定要求无疑。无疑本自有疑始,有疑方能达无疑。”名学陆九渊的观点更是精辟:“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另一学张载也讲过:“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但为什么要有疑,怎样从无疑到有疑,却没有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16.
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以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这非常清楚地说出了读书从“无疑”到“有疑”再到“解疑”最后达到“无疑”的过程。而传统的教学总是教师先设计好了问题,让学生思考教师布置的题目。  相似文献   

17.
学贵有疑     
理学大师朱熹曾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清代学者陈宪章也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读书是质疑和释疑的过程。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要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质疑对于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那阅读教学中究竟该在哪些地方质疑呢?  相似文献   

18.
一、以生为本,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质疑,培养学生的学习创新力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疑是创新的奠基石,质疑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展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问。”有问题是积极思维活动的表现,是创新的开始。但目前我们的课堂教学忽略了对学生思考能力和提问能力的培养,常常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过于依赖老师,欠缺思维的独立性。因此,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学习的能力,就要革新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参与课堂讨论,鼓励他们提出不同的意见。  相似文献   

19.
“质疑问难”浅析许兰英宋代大教育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明代学者陈献章也说过:“学贵置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出。”可见,疑是学习进取的关键。有疑了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悟。质疑问难“双边”活动,教...  相似文献   

20.
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方是长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也就是激发学生质疑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质疑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