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蒲云萍 《英语辅导》2014,(4):190-192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活动中的重要手段,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探讨了归化翻译法和异化翻译法,论述了影响归化和异化策略使用的三个因素:翻译的动机目的、文本类型和读者的反应接受度。在归化和异化的定义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它们在翻译中的运用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过分归化或者过分异化都完成不了翻译,实现不了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2.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思考翻译中的文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特殊形式之一,针对作品中的外来文化问题,在翻译的理论和实践中长期存在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之争,本文阐述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的作用并且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强调了异化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到目前为止,专门论述道教术语翻译方面的论文很少。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较为详细地论述了道教神仙术语英译过程中异化和归化翻译策略的应用。文章首先论述了翻译与文化的关系,然后分析了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策略,最后提出了异化和归化策略视角下道教神仙术语语言和文化层面的具体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4.
归化与异化的翻译方式一直就是翻译中争论的焦点,但是随着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世界文化交流的发展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趋势,异化的翻译方式逐渐成为翻译的主流方式,无论是在英汉还是在汉英翻译中都应该尽可能多的使用异化方法,要以异化为主,以归化为辅,丛而在跨文化交际中,保持平等的态度,促进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江枫 《华章》2012,(26)
中国菜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一般可分为两种:主要以源语为归宿和主要以目的语为归宿,即异化和归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翻译中国菜名时既可以采用异化的手段,也可以采用归化的手段.异化的手段有利于让读者接受异国文化的特异之处,而归化的手段则可以使译文基本上最切近地自然对等于源语信息.本文从中国传统菜名的英译实例出发,着重探讨了归化在中国菜名翻译中的应用,旨在促进跨文化交际.  相似文献   

6.
本文作者在前人探讨异化和归化的基础上,从跨文化角度,结合具体翻译实例,对异化和归化及其各种翻译方法分析。引言部分介绍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然后谈到异化与归化的提出。第二部分谈到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度,并介绍异化过程中的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第三部分提及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度,并结合实例论述了翻译方法:意译及意译加注。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并表达自己对异化和归化发展趋势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李倩  王慧娟 《双语学习》2007,(6M):12-13
本文作者在前人探讨异化和归化的基础上,从跨文化角度,结合具体翻译实例,对异化和归化及其各种翻译方法分析。引言部分介绍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然后谈到异化与归化的提出。第二部分谈到跨文化翻译中的异化度,并介绍异化过程中的方法:直译,直译加注。第三部分提及跨文化翻译中的归化度,并结合实例论述了翻译方法:意译及意译加注。最后,作者总结全文并表达自己对异化和归化发展趋势的观点。  相似文献   

8.
凌斌 《华章》2007,(12):240-240
英语翻译导游应在外事接待工作中增强自我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增强英语翻译导游跨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主要有: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重视非语言行为的了解和运用;灵活把握跨文化导游翻译中的异化与归化.  相似文献   

9.
翻译中的异化和归化是文化学派的重要课题,因此翻译被称为跨文化交际,而文化消费也是一种经济活动。从文化角度入手,以经济学中的效用理论为平台探讨翻译中归化异化问题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于艳 《考试周刊》2011,(4):44-45
翻译不仅是语言问题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文化与翻译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本文从文化角度分析了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  相似文献   

11.
卢淑玲 《海外英语》2012,(10):180-181
归化和异化一直以来都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文章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探讨,指出它们并不是孤立、水火不相容的,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者都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谭兴 《海外英语》2011,(8):208-209
在网络新时代,配以字幕的原声电影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传递的主流。美剧《越狱》的汉语字幕翻译中主要运用了异化和归化两种策略,成功地在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中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3.
异化归化是文学翻译的两种策略,翻译研究从直译意译到异化归化完成了从方法到策略的飞跃。回顾我国近百年文学翻译史,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宏观轨迹一目了然。异化翻译试图通过译文求新求异,以促进本土语言和文化更好地发展;归化翻译则力求异质因子本土化,用来迎合社会、政治及文化要求。虽然在我国异化派和归化派曾为主宰文学翻译策略据理力争、互不相让,但是依据辩证分析,不难看出二者之间不存在非彼即我、你死我活的绝对对抗,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归化与异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态度,它们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但它们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异化与归化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各有各的缺陷。在翻译中,归化是最常用的手段,而异化的翻译也在保持对原文的忠实、促进文化交流和吸收外来词语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归化和异化的争论由来已久。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发展,目前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都呈现出异化译法占主导地位的趋势。本文以归化、异化为切入点,分析《阿Q正传》杨宪益译本,目的在于说明在翻译中应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在不影响读者理解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著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异化归化是文学翻译的两种策略,翻译研究从直译意译到异化归化完成了从方法到策略的飞跃。回顾我国近百年文学翻译史,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宏观轨迹一目了然。异化翻译试图通过译文求新求异,以促进本土语言和文化更好地发展;归化翻译则力求异质因子本土化,用来迎合社会、政治及文化要求。虽然在我国异化派和归化派曾为主宰文学翻译策略据理力争、互不相让,但是依据辩证分析,不难看出二者之间不存在非彼即我、你死我活的绝对对抗,而是既对立又统一的。  相似文献   

17.
翻译界从直译和意译的争论转向翻译的异化和归化的过程,标志着社会文化因素在翻译过程中所造成的障碍越来越被译者所重视,过度的归化或者异化不利于原文的风格和思想的再现,本文主要论述归化和异化需使用得当,不可过度片面强调归化或者异化单方面的作用,两者是一对对立而统一的矛盾体。  相似文献   

18.
翻译理论对译者的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归化与异化的关系始终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论文以张谷若《苔丝》译本为例,研究了归化与异化两种理论在翻译中的具体运用,倡导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异化翻译和归化翻译一直是翻译界争议的焦点,有的坚持异化翻译观,有的主张归化翻译,还有的认为异化翻译是大势所趋,归化翻译是必要手段,从功能学理论和文化差异的角度来诠释异化和归化翻译,作为翻译策略并不排斥彼此的存在,如何灵活地妙用异化和归化翻译法并在彼此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和最切近的关联点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