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你见过盖楼房用的现成的材料——预制板吗?建筑工人建筑好墙和梁后,使用预制板很快就盖好了,省工省力.真方便:在我们现代汉语词汇中也有这种现成的造句材料——熟语。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  相似文献   

2.
谈惯用语     
<正> 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词汇中,除了许多能独立运用的词以外,还有一些现成的短语,而这些常用定型的短语,统称为熟语。熟语的范围广泛,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其中以惯用语和成语的运用最值得注意。多年来,研究成语的学者较多,研究惯用语的学者较少。近年来,研究惯用语的学者逐渐多起来了,但意见尚不一致。就《现代汉语》教材来看,“惯用语”也谈得十分简略。  相似文献   

3.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的、意义 完整、结构稳定、形式简洁、整体 运用的定型短语。汉语语汇中,相 当于词的“预制构件”除了成语之 外,还有惯用语、歇后语,以及谚 语、简称等。人们一般统称为熟语,而成语是熟语的主要部分。那么,如何确定成语的范围呢?这就需要找出成语与其他熟语的区别。成语与谚语(群众中间流传的简单通俗而含义深刻的语句,如“天下乌鸦一般黑”、“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与简称(较复杂的事物名称或固定短语简化了的称谓,如“政协”、“四呼”、“旅游”、“安理会”)的不同较为明显。本文着重探讨成语同惯用语、歇后语之间的差别。  相似文献   

4.
例说熟语     
何为熟语?熟语是指常用的固定短语。它大多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口头语言的结晶,它约定俗成,只能整个运用,不可随意变动其结构。它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表现力。熟语主要包括成语、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成语大家都比较熟悉了,这里不再说。D一、惯用语。惯用语是口语短小定型的习惯用语。例如:铁公鸡、抬轿子、戴高帽、定调子、一锅端、开绿灯、走过场、导火线、替罪羊、跑龙套等。惯用语以三字格为主,多数含贬义。二、谚语。谚语是群众口头上流传的通俗而又含义深刻的固定语句。例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冬吃萝…  相似文献   

5.
成语历史悠久,使用广泛,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成语”的概念具有模糊性,有的人把它理解成“现成语”,有的把四个字的都认为是成语,这都是不准确的。现代语言学者多次想对成语作个划界,又不时碰上这样那样的难题。因此,确定成语的范围,划清它与其他熟语,特别是与惯用语的界限,成为判定成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成语是经过人们反复锤炼,并相沿袭用的一种固定词组。与成语的作用相类似为人们经常使用,作为语言建筑材料的词汇,还有惯用语、谚语、格言等。它们与成语一起被我们称为熟语。成语是熟语的主要成员。  相似文献   

7.
熟语包括惯用语,成语,谚语,格言和警句,来源于寓言故事、历史故事、古典文学作品、宗教经典、民间谚语、外来语等,具有形式固定,言简意赅,寓意深刻的特点。只有了解了熟语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熟语。本文对与le coeur有关的法语熟语和与"心"有关的汉语熟语进行比较,展现两种文化对"心"这一人类共有的器官的相同的和不同的认识。  相似文献   

8.
英语和汉语一样,有很多的修辞格,这些修辞格的运用,能够将那些非常抽象的事物或者思想用具体的文字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而在英语谚语和成语里面,大量运用了这样的修辞格,使得这些谚语和成语精辟、简练,形象、生动的特点更加突出。本文就是结合一些实例,作一些浅薄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漫谈选词     
词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没有足够的词汇,不可能准确、鲜明、生动地传递信息、沟通情感。汉语词汇十分丰富,词义有轻重之分,范围有大小之别,感情有褒贬之差,运用不慎就会词不达意,误事失义。那么如何选词呢?一、选词应准确词跟物与事相符,事物是怎样的面貌,词语就表达出怎样的面貌,例如:1.中国有句古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2.中国有句谚语:“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古语”和“谚语”这两个词,哪个用得更准确呢?乍看看不出,汉语词典里称“谚语”是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它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深刻的道理,一般形象鲜明,音调和谐,便于…  相似文献   

10.
数词除了表述一种数量概念,在语言交流中还有修辞意义,可用来比喻或夸张,使语言表达得更丰富、更生动、更形象。数词的这种修辞意义,不仅在汉语中随处可见,在英语中也可信手拈来。比如英语习语“one in a hundred”相当于汉语成语的“百里挑一”;英语习语“in two sand threes”相当于汉语成语的“三三两两”。本文拟将数词在英语习语、谚语中的种种妙用,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谚语、谜语和歇后语的艺术特色──兼谈熟语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马甘谚语、谜语和歇后语合称“熟语”,因其语句短小、通俗易懂、简明确切、生动形象,因而广泛流传在人民群众中问,是人民群众喜闻乐道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语文教师能懂得谚语、谜语和歇后语的一些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12.
熟语,源于生活,历炼古今,透视社会,囊括人生,昭示事理,启迪智慧,涵盖万物,辞约义丰,它是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粒粒玑珠,熠熠生辉。熟语进入高考试卷,备受世人关注,高考大纲把考查成语改为考查熟语,这不只是考查范围的扩大,而是在外来语不断冲击汉语的大背景下,敦促国人富实和稳固、承传和发展我们优美的民族语言的新举措。何谓熟语?熟语是语言中定型的词组或句子,使用时一般不能改变其组织。它包括惯用语、谚语、俗语、歇后语、成语、格言。若把握其各自特点分类、收集、积累,备战高考时,不仅理解上成竹在胸,而且表达上还能让你文采飞…  相似文献   

13.
王士吉  陈现云 《考试》2004,(10):4-7
熟语是语言中常用而定型的短语或句子。“短语”指成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句子”指谚语和格言。“正确使用熟语”是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新增加的一项内容。将富有时代气息的惯用语、歇后语、谚语、格言等熟语纳入考试范围,体现了高考语文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中日两国的教育交流历史悠久,它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文化以及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文字。儒家思想和古汉语是日本文化和语言词汇的重要渊源之一,分析作为民族智慧结晶的熟语,就可以看出日本语的许多典故、谚语来自于中国的经典、寓言故事和成语。比较中日熟语的渊源和相互影响,对于学习语言和反思祖国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典故,是指诗文里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一般说来,典故都有一个明确的出处,经过长期运用,浓缩成一种特有的表达形式并赋予其特定的内涵意义,而被固定在语言中。熟语便是接纳典故最多的语言形式,是指在语言运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相沿习用的有独特意义的表达方式。它们当中既凝聚了人类共同的生活感受,也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特色。例如,汉语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等等属于熟语的范畴,它们或庄或谐,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妙趣天成。无独有偶,英语中也有大量熟语,表现出英语民族独特的文化视角和历史积淀。不同语言中的熟语,有的异曲…  相似文献   

16.
《史记》是我国史学著作的一座丰碑,同时也是汉代文学语言的典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处于上承先秦,下启中古的特殊历史时期,是古汉语词汇研究的重要语料。司马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分别从民间口语和先秦典籍中汲取了大量的熟语入文,《史记》语言因此别具特色。《史记》熟语数量庞大,有六百余条;类型丰富,包括成语、谚语和俗语等类型;影响深远,很多《史记》熟语至今仍然活跃在现代汉语词汇之中。  相似文献   

17.
学英语的人必然会对英语丰富、简洁、生动的成语和谚语感兴趣。因为,这些成语和谚语用得好,能更形象、更确切地表达我们的思想。但我们运用成语、谚语时必须严谨、规范。  相似文献   

18.
中日两国的教育交流历史悠久,它深刻地影响了日本的化以及作为化载体的语言字。儒家思想和古汉语是日本化和语言词汇的重要渊源之一,分析作为民族智慧结晶的熟语,就可以看出日本语的许多典故、谚语来自于中国的经典、寓言故事和成语。比较中日熟语的渊源和相互影响,对于学习语言和反思祖国传统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形象语言的翻译郭耀民本文所谓形象语言主要是指具有生动效应的修辞格式、谚语、成语、习语等。在英译汉时,由于两种语言间的差异和不对称性,即包括两种语言各具有自己的一套词汇和语法,修辞手段和习惯用法,两个民族间的历史背景、社会习惯与风俗人情的不同性,对汉语...  相似文献   

20.
谚语是一种熟语,是民间广泛流传的固定短语,以通俗的话语反映深刻的道理。谚语生动洗练、清新明快、幽默隽永,其内容精辟、寓意深邃,有广泛的感染力,而且措辞简练,便于记忆,是集艺术性、实用性、文化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英语教学的好材料。谚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运用英语谚语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