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狄尔泰认为生命是一个时间性和历财}生的存在,是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三位一体中的体验之流,过去的历史生命是通过现在的体验而走向将来,他更看重“过去”对生命的意义。与狄尔泰不同的是,海德格尔对时间性问题是在存在论的意义上来探讨的,他认为此在是通过将来的筹划所规定的,更看重的是“将来”对此在的意义,因此时间性问题在海德格尔这里发生了转向。尽管如此,他们都走向了艺术这条诗性的归途,都把艺术看成是生命和此在的澄明之境。  相似文献   

2.
<正>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狄尔泰认为只有通过体验的方式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生命之流,融入他人的生命之中,才能领悟生命的意义,把握人的本质。体验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尤为重要。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在通往语言的道路上必须靠"亲身体验"和直观的把握。因为语言是诗性的而不是僵死的符号,对文学的理解不能仅靠技能和告知的方式,对文学的理解必须靠自身生命经验的全部投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注重个性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一反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区分在场和在场者二者纯一性之二重性的寂静之音,人应合语言之说而道说,诗是人之纯粹所说。海德格尔认为,语言规定着解释学关联,解释是带来存在真理之音信和消息的展示。海德格尔的解释学在根本上有别于施莱尔马赫、狄尔泰、加达默尔的解释学。如果说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是方法论的,那么,海德格尔意义的解释学则是存在论的。狄尔泰的解释是对生命体验的表达的解释,海德格尔的解释学意义则是存在消息的带来和保存。加达默尔的解释强调对神的消息的翻译,而海德格尔则强调对存在真理的倾听。  相似文献   

4.
"时间"与"世界"是海德格尔哲学中的重要问题。时间性的到时是此在的存在,此在存在便要开展出一个世界。本真的时间性到时,此在本真的存在,开展出一个空无的世界;非本真的时间性到时,此在非本真的存在,开展出一个有意义的世界。有意义的世界是此在日常居住的世界,空无的世界则是思的世界。从意义到空无,不仅是理论的思辨,更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消解了流俗的空间观念,首次提出了生存论、存在论的空间观念。在他看来,“在世界之中存在”这一源始的生存论结构是此在之空间性的可能条件,对此在之空间性具有源始的建构作用,此在通过去远和定向的生存活动而获得了自己的空间位置。此在的空间性源出于此在的时间性,时间性被看作是本真操心的意义并为空间性奠基。海德格尔通过时间性来解说空间性在其思想架构中有其逻辑必然性,但是也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困境。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海德格尔逐渐从侧重于对此在日常生存论层面的空间性研究过渡到了对空间存在本身的研究,这种过渡使得空间与时间在作为领会存在意义的视域这一层面上“对等”了起来,海德格尔甚至直接将这种视域称之为“时间一空间”。在《艺术作品的起源》《物之追问》《筑·居·思》《艺术与空间》等后期作品中,海德格尔通过对位置和物这两个概念的析解,揭示了空间存在本身的意义,最终指出人与空间的关系就是从根本上得到思考的栖居。  相似文献   

6.
通过解读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篇《此在与时间性》中对"良知""决心""时间性"等主要概念的分析与阐释,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华彩部分做出深入的理解。在阅读其哲学思想的同时,从《此在与时间性》中窥探《存在与时间》的整体写作模式,总结海德格尔所擅长的"我想—我行—我断"的行文结构,继而深入他所创造的哲学概念世界。  相似文献   

7.
向死而在是海德格尔死亡的现象学考察的核心问题.在死之悬临之中所显现的是生,而此种生的前提是现象学意义上的死,是入死出生,是在打断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而敞开的第四维的时间性的生.向死而在的生是无人称的,是余在,是Dasein的进一步改写.向死而在的余生召唤着第四维生命的打开,余生的保持就是进入第四维.余在是第四维生命的存在,是新的时间,是余化的生命存在,这是余在对海德格尔死亡的现象学问题重构.  相似文献   

8.
生命问题是狄尔泰一生思考的核心问题。他认为生命是一种人文现象,强调生命的历史性和目的性,主张生命以体验为基础,并分析了生命的表达方式。而生命是当前教育的主题词和关键词,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提升和完善人的生命。因此,重释狄尔泰的生命哲学思想自然会对我国的教育发展具有较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理解是解释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无论是传统解释学还是现代解释学以及批判解释学对于理解都有许多论述和讨论。传统解释学的代表狄尔泰认为:理解就是使客观存在的本文意义结构得以自然展现的过程,是理解者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的过程,是精神的复制和重构的过程。他提出了“自然需要说明,而人必须理解”的著名论断。在现代解释学的开创者海德格尔的心目中,“理解”具有了更普遍的意义。在他看来,理解已经不是主观意识的认识活动和功能,而是基础和条件,有意识的认识活动是从理解中发展出来的。理解还是一个“视界融合”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是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大师,他在艺术上有颇多独特见解,他十分重视“此在”,注重体验与被体验者作为“在者”的相对存在,注重对艺术整体性的保护。论文将海德格尔的两个文艺理论观点与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相联系,试图找寻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某些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狄尔泰是科学心理学开创时期一位举足轻重却长期被埋没的心理学家。他首次提出了现代学科意义上的"描述心理学"概念,并创建了浪漫主义传统的描述心理学思想体系。他主张在心理学人文科学观指导下,通过基于体验的内部知觉、对体验表达的解释以及对客观精神的理解的方法,描述整个心理生命结构系统、心理生命的发展和心理生命的差异。他的描述心理学为后来的描述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心理学、"第三势力"心理学以及当代质性心理学提供了直接或间接的思想来源。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把人的存在方式看作感性活动,必然把人看作时间性的存在,突出时间性的生存论意义,这一点已经潜在地包含在马克思博士论中了。马克思在博士论中把时间看作规定个体自我意识和自由的原则,并且对流俗的时间与时间性作出了明确区分,要求从人的感性体验理解时间,达到了海德格尔的源始时间的层次。马克思把时间性和人的感性看作同一境域.又与海德格尔的先天立场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13.
王桃花 《现代语文》2010,(1):115-116
时间主题是哲学家与文学家们讨论的一个永恒话题,也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作为一个忠实的基督教徒,奥古斯丁认为世间万物皆由上帝所创造,时间也不例外。他提出了“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和将来的现在”这一著名的三重现在时间模式,主张从人的存在即心理时间的角度来看待和把握时间,对后来的康德、海德格尔、柏格森等哲学家的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14.
论道德视阈里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命体验是富含价值判断的连续的态度体验过程,每一次体验都融汇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每一瞬间体验到的意义与生命的整体息息相连,而每一次体验的经年积淀,正是道德教育“修身养性”、“体悟慎独”的循序渐进的长期累积过程。因此生命体验的道德教育价值在于,它成为了道德教育的起点和原点,它推动道德教育走向开放,并以体验的最高境界实现着道德教育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5.
史铁生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以哲思性著称的作家,"文革"后他有着与其他知青作家一样的精神追求,同时他又从自身的残疾体验出发,走向更深更广的生命意义的追寻。其作品中的困境主题,大致分为"形而下的困境"和"形而上的困境",探讨这一问题,可以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刻地把握史铁生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旨归。  相似文献   

16.
谭静 《文教资料》2008,(30):129-131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认为"体验"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真正的"生活基地".从生命哲学的视野来看,"体验"在语文课程中不只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语文课程的终极目标之一."体验"在语文课程中既有工具性价值,也有目的性价值.两种价值是和谐一致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种培养具有主体性、良好个性和丰富精神世界的"人"为旨归的教育观.  相似文献   

17.
《宜宾学院学报》2018,(3):77-83
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出发,海德格尔寻找艺术作品的本源,对作品、艺术和本源的概念层层分析之后,最终发现并没有一个外物可以赋予艺术以本源,而艺术就是自身的起源,这一结果恰恰揭示了海德格尔对于存在和存在物的差异性思考。他把一切事物都纳入到其存在论哲学框架中,把人当作世界讲述自己的一个媒介,唯有如此才能以体验的方式接近艺术的本质,这也正是他存在主义艺术论的目的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名作《"今"》(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五日)一文,阐发了他对"今"的观点。他指明了"今"最可宝贵的道理,"现在"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必要环节。李大钊对于厌"今"是持批评态度的,对于乐"今"也不赞成。李大钊要大家努力的方向不是返回过去,而是走向将来,而走向将来必须要以今日的努力创造为根本。他的"今"论有进化论的影响,就其实践性来说显示了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昂扬的奋进精神;是辩证的"今"论,具有高度的哲学思辨性,复古倒退,沉迷将来,都不能说是真正把握了"今"之真谛;"今"论还实现了时间观与人生观的相合。这对于今天我们青年珍惜时光、重视今日进行创造有着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范畴如何有效地运用于现象之上这一问题,康德提出了图型法学说以说明是图型使得知识的如此建构得以可能。康德同时声称,图型作为先验的时间规定纯粹是想象力的产物,这招致了康德对想象力的阐释有诸多不协调之处。海德格尔认为,康德之所以未能澄清想象力之为想象力,并进而在想象力面前“退缩”,是因为康德误认了超越难题和时间。从这一问题意识出发,海德格尔基于对超越难题的克服重新阐释了先验想象力,并将其与等同于源始时间。另外,作为源始时间的时间性在海德格尔看来是此在存在方式的根据,在他对此在生存论结构的论述中,康德哲学中模态范畴的图型是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20.
面对现代性的症候,海德格尔和鲍德里亚都从技术入手进行诊断,认为技术对人的宰制是现代性问题的根源;现代性救赎的根本之路是"回到过去":海德格尔崇尚回到过去"诗意地栖居",鲍德里亚推崇回归原始的"象征交换"以彻底解决现代性困境;对人宰制的是制度而不是技术本身,现代性的问题根源在于制度而不是技术,二者都远离了这一点,在现代性的建构上难免陷入迷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