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主体地位的缺失与回归--对教育主体地位确立的一个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于教育本身而言,教师与学生共同扮演了教育中的弱势群体角色。这一主体地位的缺失,如果说在以应试教育为代表的传统的教育体系中还能得以默认的话,那么,在以素质教育为代表的现代教育体系中,这一现象就不容再存在了。素质教育从根本上不仅要求突出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求突出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只有将二者的主体地位同时确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主体地位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举国上下的一致认识。然而,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还比较为普遍的存在着,出现了必修课上看"应试教育",活动课上看"素质教育"对内搞"应试教育",对外搞素质教育等等不正常的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举国上下的一致认识。然而,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现象还比较为普遍的存在着,出现了必修课上看“应试教育”,活动课上看“素质教育”对内搞“应试教育”,对外搞素质教育等等不正常的教育现象。  相似文献   

4.
在比较中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比较中理解素质教育的实质与内涵鹤岗市教育委员会徐宗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较,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从教育目标上看,应试教育具有短视性,其目标是培养在升学考试中能获取高分的单一型的人才;素质教育是着眼未来的教育,其目标是培养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  相似文献   

5.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两种教育模式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对立和差别构成了斗争性的一面。但应当清醒的认识到:推进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和陈旧教育观念的深刻变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改变应试教育现象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以人事制度、考试制度的变革等举措促进素质教育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两种教育模式在观念和实践上的差别构成了一对矛盾。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而应试教育强调的是单一地传授知识,培养应对考试的能力。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手段,有着本质的区别。本文就在竞争激烈的高考中,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以避免重蹈应试教育覆辙作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7.
阐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区别,并提出个性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素质教育是以发展人的素质为目标,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和思维,把学生培养成与社会相衔接的“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教育理论界有两个热点问题:一是素质教育,二是主体性教育。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提出的,它强调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具有发展潜能的主体,他们具有独自的个性。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重视他们主体性的培育,并以此为基础,全面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姚淑云 《教育探索》2001,23(2):10-12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学校教育要从“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素质,促进学校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点。”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的弊端提出的,带有纠偏的性质。应试教育偏在何处,如何纠偏,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还教育以本来面目,是每个有志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同志应当认真研究的课题。 一、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联系与区别   1.素质教育   马克思说:“要改变人的一般性,使他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专门劳动…  相似文献   

10.
信息窗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应对立清华大学教授、中国青少年发层基金会理事秦晖指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两个不同类因而也就不可比的范畴。素质教育是就教育目的而言的,与它对立的是以培养某种信仰为目的的意识形态教育或神学教育、以培养对某人的忠诚为目的的奴性教育、以增加“工具理性”为目的的唯智教育等。应试教育是就教育过程中的成就评估、资源竞争、资格认证的手段而言的,与它对立的是以个人赏识为标准的伯乐相马式教育或推荐保送教育、以出身为标准的“种族教育”或“成分教育”、以财力为标准的商业化教育等。这两类范畴是完全可…  相似文献   

11.
开展青少年公民意识教育是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的重要环节。构建与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导向相一致、与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改革的步调相协调、与人类文明的普世价值相融合的青少年公民意识养成机制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国家、构建公民具有国家归属感的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应试教育、趋缓的体制改革步伐和旧有的历史认识误区是当前公民意识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探索可操作性强的青少年公民意识养成方案,找出与社会生活相接轨、与普世伦理相衔接、与青少年教育规律相符合的教育方法,是当前德育工作者的一项紧迫任务。  相似文献   

12.
基于应试为导向的中国教育由于资源配置的不平衡,所导致的社会问题错综复杂,乱象丛生,由教育引发的社会疲惫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孩子上名园,读名校,考名校。家长可谓无所不用其极。结果是学生精疲力竭,家长身心疲惫,教师苦不堪言。教育的畸形化日渐突显,目标功利化,资源势利化,机制一元化,管理专制化。应试教育已经陷入垓下之困,四面楚歌。从龚自珍之忧到钱学森之问,近两个世纪,人才与教育问题一次次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教育走出误区,突出重围,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3.
高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素质教育能够促进音乐教学的改革,音乐教育又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音乐教育具有提升学生音乐审美功能,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要能够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基础。素质教育能够促进音乐课堂教育的改革,能够有效的指导学生将音乐教育和素质教育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4.
我国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一个人成年后继续学习和从事生产、生活所应当获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教育要有自身的质量评价体系,高考不能替代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与评价,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基础教育建立自身的质量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5.
"高等性"与"职业性"是高职教育的根本属性。高职教育要实现内涵发展,必须坚持层次和类型的和谐统一,在"职"字上办出特色,不断彰显其职业性以体现其核心价值和优势所在;在"高"字上凸显水平,不断彰显其高等性以提高其整体品质和核心竞争力。这既是高职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高职教育面向未来,实现其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要。从科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培育大学文化和精神等三个方面对实现"高等性"与"职业性"的和谐统一进行系统思考,提出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三、突破东方考试文化圈的出路:实施生本教育在长期的频考文化和师本教育构成的东方考试文化圈之中,人们很难相信“不尚贤使人不争”“无为而治”(老子语),不相信有这样一种教育,可以不强调分数比较而消除差生现象,并取得更为优越的成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正面论证的方式, 在教育部科研规划下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寻找证明。  相似文献   

17.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作重点,进行教育创新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要实现教育创新,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促进教育体制创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护理人才,护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在护理教育中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模式,转换教师角色、构建人文课程体系、营造人文环境、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等改革方法都能够很好地在护理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有效地促进护理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与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医患纠纷逐渐增多,人们不但对护理这一职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逐渐增高,而且对护士的人文素质教育和整体素养的要求也日趋增强。护理院校作为护理人才培养的摇篮,护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得到广泛关注。思想政治教育是护理院校人文教育的重要部分。论述护理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不足,以及如何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来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的人文修养。  相似文献   

20.
It is widely acknowledged that the private costs of education occupy a substantial part of the overall education cost and thus they have implications for quality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The case of Japan demonstrates that access to basic education at junior high school level is unequal and inequitable when considering private costs of education borne within and outside the school system. It was also found that household spending on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in public schools is likely to be determined by local implementation of education reforms. Current education reform with its absence of financial and technical support to schools under the guise of deregulation does not seem to generate good levels of choice nor does it seem to sustain quality and equity in educ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