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东北传记文学、报告文学具有鲜明的地缘特点,因为边疆多民族聚居,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该文分析东北作家冷峻、庄重、质朴、大气文化品格的成因,并通过作品辨析其大象无形、行者无疆艺术境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主要包括"我者"与"他者"之间的协调问题,以及"开放"与"封闭"之间的协调问题这样两个方面。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与世界主义文化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之间存在诸多重合之处,事实上也正是这种重合使得边疆社会成为了世界主义文化的生发地之一。当然,由于边疆社会所具有的一系列特质,从而使得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中的世界主义文化在生发方式、承载群体、文化性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程度的特殊性。通过对已有实证研究的总结,本文认为可以将全球化时代边疆社会中的世界主义文化划分为民族型世界主义文化、地域型世界主义文化以及游移型世界主义文化这样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民族文化融合是中国文化与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驱动力。东北古代文学的繁荣也是民族文化融合的艺术结晶。民族文化融合不是单向的,是多元的、双向的。杨义先生倡导重给中国文化地图"边疆活力说",肯定了东北文化与文学的贡献。从东北文学的发展史来看,民族文化融合,不仅促进了东北古代文学的发展,也促进了中国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4.
东北文学具有鲜明的地缘特点,因为地处边疆、多民族聚居,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该文分析东北作家苏和巴鲁创作,并通过作品辨析其创作的风格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中国边疆学的构筑涉及诸多问题,文章主要从三个重要方面展开论述。关于中国边疆的战略地位和中国边疆研究任务,中国边疆从历史角度看边疆地区是中国两大历史遗产联系的平台,从现实角度看边疆地区是保卫中国安全的第一线。中国边疆学主要有两大研究任务,一是要厘清中国疆域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在不同时期所处的地位及原因,中国边界形成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国境线形成、变迁的过程等问题。二是通过研究厘清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规律;中国边疆学发展历程可以用千年积累、百年探索、三十年实践来概括;实现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向中国边疆学研究的学术转型,加强边疆理论研究和推动边疆教育是眼下两大要务。  相似文献   

6.
大学与边疆既是不同文化接触、交流及其贮存的区域,又是带有混合力量的新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地带。而以多元文化的视角观察,就会发现大学与边疆都是基于不同人群(族群)汇聚之后的一种文化自由混合地带,是一个包容混合各种文化的过程,而调和与中道则是大学与边疆文化自由生态发展的普遍原则。  相似文献   

7.
从文化适应的三个维度看中国农村传统养老文化的变迁,理解不同时期养老文化在物质、制度、精神维度上的不同侧重点,对于我们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丰富养老文化的内涵。探索与现今时代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养老形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边疆问题对东汉政治局势有重要的影响,而安帝时期边疆危机全面爆发,东汉政府疲于应付,终安帝一朝,虽花费极大的精力,这一问题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和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一起与东汉帝国相始终。安帝时期的边疆问题有自身的特点,暴露了东汉王朝一些根本性的缺陷,而它产生的后果,影响了以后政治局势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鄂伦春旗地处中国东北边疆,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定的难度,但鄂伦春旗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我们可以把这种独有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以鄂伦春文化产业的开发带动鄂伦春经济的全面振兴。而发展鄂伦春民族文化产业,一定要完善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支持;还要加大培养人才力度,积极培育和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合理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自汉代起,经由豫章人的不懈努力,豫章文化内涵不断丰富。根据从西汉至清末时期的豫章文化发展概况来看,首先通过以"豫章"为名的文化介绍了不同时期的豫章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从时间维度将豫章文化从汉代至清朝划分为萌芽、形成与发展和兴起三个阶段。概述意在总结前人的豫章文化研究,同时为今后更全面、细致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唐山工业文化初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唐山是一座重工业城市,工业发展是唐山城市发展的主脉,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唐山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业文化。唐山工业文化发展经历了初长(从洋务运动到20 世纪初)、进一步发展(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成熟和创新(从新中国成立到今天)3个历史时期。唐山的工业文化有其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并能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与展望:建国后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中国建立60年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历经了由初创、曲折发展到日臻成熟三个时期。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内涵与表现形式,总结这三个时期的校园文化,可以对将来高校校园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炎黄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这是数千年来中华文化发展形成的共识。中国古代文献记述中的炎黄时代的各种事物与事件,大都属人文肇始至中国国家形成时期。依据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并结合文献记载,神农氏与炎帝分属两个历史时期。炎帝时期(狭义的炎帝时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时期,是中国文明的起源阶段;黄帝时代(五帝时代)相当于考古学揭示的公元前3500~公元前2000年时期,可以分为黄帝时期、颛顼帝喾时期、唐尧虞舜时期早中晚三个阶段,是中国文明形成时期中的三个阶段。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先是小区域内没有"王权"的"古国文明",而后是产生初具"王权"而缺乏有序管理机构、仍然是小区域特色的"古王国文明",最终形成以中原为核心兼具四方文化特色的具有王权与王室文化特征,以及具有初步完备的社会管理体系即国家管理体系的"王国文明"。"红山文明""良渚文明""陶寺文明"分别是中国文明形成三个过程的代表。  相似文献   

14.
边塞诗是李益全部诗歌的最大亮点。与盛唐和中唐其他诗人的同类诗作相比,李益的边塞诗体现出显而易见的数量优势、慷慨悲凉的感情基调和刚柔相济阴柔偏胜的美学风貌等三大特征。这既体现了李益边塞诗创作的独特成就,同时也传递出中唐以降整个边塞诗创作开始走下坡路的诗史信息。  相似文献   

15.
近现代西方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经历了融合、冲突和消解三个时期,反映到教育理念上也相应地经历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越走越远和共同反思三个阶段。考察这一历史发展表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不能彼此分离,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需要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边塞诗在魏晋时代已初步发展,进入隋朝日益增多,到盛唐而渐臻顶峰。在短暂的隋王朝里,文坛开始出现摆脱六朝绮靡之风的征兆,肇兴真实自然、生动鲜活的风格,其边塞诗歌也刚健雄武、大气磅礴,充满着大国的自信精神,洋溢慷慨激昂的豪迈之气,对后世边塞诗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中国高等学校文科专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其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缩减时期(1949~1976)、复苏时期(1977~1992)和调整时期(1993年至今)。文章勾勒了这一历史演变的过程,描述了不同时期文科专业的规模、地位和构成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研究发现专业地位的变化与国家对文科的定位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外文化交流的意义不仅是学习借鉴,同时也是展示自身文化,增加相互了解和信任的过程。南通对外文化交流经历了“单一贫乏”“双向丰富”和“平衡发展”三个阶段。在坚持吸收其他文化的同时,南通文化还应大步“走出去,让世界了解南通,从而更好地促进南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唐代是边塞诗发展的极盛时期,中唐大历十才子和盛唐边塞诗派都写作了大量的边塞诗作。但二者虽属同一题材,可在抒情方式、诗歌意境、写作笔法、诗歌形式等审美特征上呈现出极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温军超 《天中学刊》2012,27(5):101-104
老子文化具有多元性、和谐性、循环性、指涉的泛化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为老子文化的海外译介提供了可能性。老子文化的海外译介分为萌芽期、发展期、繁盛期和成熟期4个时期,每个时期的译介特征虽然大不相同,但隐藏着一致的深层逻辑。勒菲弗尔提出的赞助人、意识形态和诗学三要素理论即可被视为译介背后的系统逻辑构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