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李秀茹 《天中学刊》2001,16(4):76-78
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的革命活动中,非常重视联络国内外洪门会党,他联络国内洪门进行多次武装起义,造成风云激荡的革命形势;对国外洪门的联络,使得华侨地区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策源地,革命经费的主要来源地。这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孙中山独特的革命生涯。  相似文献   

2.
答:司徒美堂是侨居美洲的一个爱国华侨领袖。原名羡意。1868年4月出生在广东开平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读过几年私塾,当过学徒工。1880年他12岁时,随同乡到美国旧金山的一家中国餐馆当帮橱,后加入“洪门致公堂”(“洪门”是明末人民抗清的秘密组织,美国华侨的“洪门”组织,习称“洪门致公堂”)。  相似文献   

3.
黄三德是美洲洪门致公堂的领袖人物,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做出过重大贡献。中华民国成立后,黄三德在洪门于国内立案建党、为洪门五祖建祠纪念等问题上,同孙中山产生了严重分歧,经激烈争吵而后分道扬镳,“不复来往”,他本人也从革命:叻臣蜕变为悲剧性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4.
十九世纪末期,随着大量中国女性移居南洋各地,新加坡华侨女性人口开始大幅度增长,达到了相当规模。但是,华侨妇女社会地位低下,一直是男人和家庭的附庸。辛亥革命前夕,流亡到新加坡的中国革命党人及华侨中的先进分子决心改变华侨妇女的生活状况,大力发展华侨妇女教育,拟从根本上解决或遏止歧视华侨妇女等多种社会问题。新加坡女子教育由是而起,到1911年后,新加坡华侨女子教育日渐繁荣,为提高新加坡乃至整个南洋地区华侨妇女的生活水准、社会地位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辛亥革命期间(1892—1916),在福建华侨集中的东南亚,涌现出一个卓越的华侨报人群体。他们通过所办报纸进行革命宣传与发动,使东南亚成为辛亥革命的重要策源地和经费供给地。这个华侨报人群体,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政治支柱、经济基础和军事指挥力量,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人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论述二战后泰国华侨华人社会发生的变化 ,并分析变化的原因。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二战后泰国华侨华人社会变化的总趋势是融合于泰国社会的速度快、规模大、程度深。这种泰国式的民族融合既是当今泰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促进因素 ,又是中泰两国发展友好关系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7.
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多次开展大规模的辛亥革命纪念活动,其中贯穿了反对分裂、两岸统一的政治理念。中共努力将这种理念通过华文报刊传播到海外华侨社会,并通过海外使领馆和华侨社团在海外开展直接的辛亥纪念活动,引起广大华侨的共鸣。在综合因素的促动下,推动祖国统一成为华侨社会的共识。  相似文献   

8.
唐亚唯湖南省人民政府督学、湖南省教育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他于1993年至1994年在泰国南邦商学院讲学,回国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以一个教育工作者独到的眼光、生动的文笔,记叙了在泰国的所见所闻,对广大教师读者开阔眼界、反思教育行为、借鉴他山之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孔夫子信仰在中国形成以后,随着华侨出国也传播到海外,并且在华侨华人社会产生很大影响,在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泰国、菲律宾、朝鲜、韩国甚至美洲、欧洲及大洋洲等地都建有奉祀孔夫子的庙宇;在印尼华侨华人社会传播过程中,曾有孔教会与三教会出现,为在海外弘扬中华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蒋介石早年与帮会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6年4月,蒋介石十九岁时,第一次东渡日本,在东京结识了陈其美(字英士)。陈其美在革命思想影响下,为反抗清政府早于1903年在上海参加了清帮,“是清帮中的大字辈”。①陈与蒋志趣相投,关系密切,于1908年介绍蒋加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同年,陈又介绍蒋加入了清帮。②辛亥革命爆发后,陈其美由上海绅商及会党代表拥戴为沪军都督,蒋介石受陈委派,组织“先锋敢死队”。这是一支以会党分子为基础的武装力量。蒋率此武装参加光复杭州之役。该役得力于洪门信  相似文献   

11.
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产生了深刻影响。辛亥革命促使了民初实业热潮的高涨,推动了民初民营化思潮的勃兴,激励了民间经办实业热情的迸发。民营企业取代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企业而成长为中国民族企业主力军的序幕随之拉开,诞生于19世纪60、70年代的中国现代企业发展轨迹,由此发生了显著转折。  相似文献   

12.
曲延春 《德州学院学报》2004,20(1):13-16,20
政治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国民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发展.国民革命推翻了北洋军阀的专制独裁统治,在国民革命中国共两党进行了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国民革命还扩大了民众政治参与的广泛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但同时应当看到,国民革命后建立的国民党南京政府成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新的障碍.  相似文献   

13.
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民族国家观念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在西方殖民主义的冲击下,传统中国基于儒家文化之上的王朝国家观念被完全突破。以梁启超、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在近代中国国家转型的大背景下,试图重新建立对于现代中国的理解,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开始形成。辛亥革命的意义则在于,它不仅在形式上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政权,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更在于它从社会制度和观念文化层面,实现了中国人国家观念由传统向现代的初步转型,并由此开启了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从辛亥革命开始,民族国家的建构始终是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探讨的是一百年前辛亥革命先驱者创办松口体育传习所的案例,通过研究试图还原和展示非常具有辛亥革命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形成的过程。松口体育传习所是清末由同盟会会员创办的中国唯一一所最早的体育专业教育的学校,它一方面是传授军国民体育技能的学校,另一方面是为辛亥革命培养政治和军事人才的军事教育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它的创办开创了旧中国学校体育直接为政治和军事目的服务的先河。  相似文献   

15.
不能孤立地看待1911年10月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它作为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有其发生、发展和结束的完整过程。应以1894年孙中山建立兴中会作为这场运动开始的标志,1913年"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作为结束的标志。辛亥革命前后坚持斗争20年。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时期的上海帮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帮会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海辛亥革命的结局,上海辛亥革命的历程表明帮会具有巨大的活动能量,同时又难为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所驾驭。  相似文献   

17.
华工出洋,自古有之。虽然从明朝开始,政府就推行“海禁”,但仍禁而不绝。但因其数量极少,政府对此也疏于查验。真正大规模的华工出洋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诸国用坚船利炮为自己打开了劳动力供应的大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国势更加颓败,清政府被迫以约法的形式正式将外国人招工出洋合法化,华工出洋的程序得以进一步完善。该文从清政府对华工出洋所持的态度及所实施的政策出发,对各个历史阶段华工出洋的程序逐一描述,从而厘清华工出洋从无序逐渐走向合法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辛亥革命坚持了学习西方先进文明的正确路向,批判了腐朽的封建思想,号召人们破除封建枷锁,并宣传进行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巨大的解放。辛亥革命所建立的资产阶级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法令,推行了若干治国措施,推动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革。同时有力地促成了民族工商业的发展。因此,辛亥革命为在中国实现彻底的民主奠定了基础,打开了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闸门。  相似文献   

19.
鲁迅对于辛亥革命的反思,在某种程度上为我们对辛亥革命失败的理解提供了指导与方向性的认知。鲁迅以革命者坚韧不拔的毅力,用文学家悲天悯人的情怀及笔触,描绘、总结辛亥革命失利的社会渊源的同时,也以思想家深邃幽远的洞察力,站在启蒙思想的立场和角度,极力关注在辛亥革命风暴的历史语境下的社会变迁和文化转型时期人文精神的困扰和出路等问题,并不断地对辛亥革命的失败以及改造社会国民性问题进行深沉思考和不倦探索,从而为我们对辛亥革命失败的认识提供了最具价值的人文思考纬度。  相似文献   

20.
辛亥革命是二十世纪中对中国影响最为重大的事件之一,具有政治革命和思想启蒙的双重意义。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肇始是戊戌变法,而辛亥革命则是思想启蒙的峰值体现。辛亥启蒙具有五个特点:启蒙主体是革命党人,决定了启蒙的价值取向和基本路径;启蒙具有鲜明的实践理性特色;启蒙摈弃个人主义从而与欧洲思想启蒙不同;启蒙使民主共和意识深入人心不可逆转;启蒙为共产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