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发现的《向警予致南洋侨胞父老昆季诸姑伯姊书》刊于1921年12月初的新加坡《叻报》上。向警予在该信中详细记叙了勤工俭学女生赴法的历史,所面对的困难以及各方的救助情况,呼吁南洋华侨提供经济援助。该信对于研究向警予女性教育思想的发展演变以及民国时期女子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除传统的家庭教育之外,还有教会女子学校教育、太平天国女子社会教育、清末女子学校教育、民国时期女子学校教育与新民主主义时期根据地女子教育等多种类型。不同类型的女子教育的目的各不相同。从维护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到培养具有一定文化修养和较高政治素质的妇女干部,提高和改善广大妇女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使之为争取民族解放、社会解放、妇女解放做贡献,中国近现代女子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中国的社会变革与妇女教育实践(1840-1949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 18 4 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 194 9年新中国的成立 ,近现代中国经历了大的社会动荡和社会变革。与此同时 ,提倡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的社会运动和思潮带动了兴女学、女学纳入教育体制、教会办女校和女子留学等社会实践。历经近一个世纪的奋斗 ,女性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然而从受教育的总的状况看 ,到 194 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 ,90 %的中国妇女仍是文盲。因而 ,将解决妇女教育方面的艰巨任务留给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相似文献   

4.
<正>在近代史中,南洋华侨教育一直与大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近代南洋华侨教育的研究,有利于加强华侨社会与祖国之间的联系,对于形成并保持民族精神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吴明罡对南洋报刊等大量原始文献进行分析,从社会学、教育学、文化学以及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南洋华侨教育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写成了《近代南洋华侨教育研究》一书。  相似文献   

5.
妇女教育的发展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中国妇女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一)主要成就 任何一个社会,妇女受教育的程度总是与她们所处的社会地位相联系。在中国悠久文化教育传统的许多典籍中,也有关于女子教育的记载。但是,在信奉“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中,受教育是男性的特权,广大女性长期被排斥在学校教育大门之外。近代以后,中国女子学校教育有一定的发展,妇女界也开始觉悟,逐  相似文献   

6.
论19世纪英国下层社会女子教育对妇女性别地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工业化影响下,19世纪英国下层社会女子教育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发展.尽管其表现出的性别不平等特征再次确认了妇女的第二性地位,但下层社会女子教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妇女的文化水平,推动女子教育的改革,促进教育向两性平等的方向发展.为女性进入新的就业领域,改变她们在家庭和社会的低劣地位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潮风起云涌之时,新加坡华人社会掀起的女学运动亦蔚为壮观。与中国不同,移民时代新加坡女子教育之发展呈现出浓厚的社群属性,它具有灌输政治意识、促进华人社会发展等社群整合功能。在办学机制方面,新加坡华人社会则依托社群力量筹措经费和召集师生,加以制度化的管理,从而推动女子教育发展。华人社群与女子教育的紧密关联,亦表明女子教育发展对当时新加坡华人社会的家庭、教育、经济、政治等方面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卢沟桥事变后,中国人民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海外的炎黄子孙积极支援祖国的抗日战争,为祖国的独立和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爆发后,马来亚、新加坡的华侨在陈嘉庚的领导下,成立了“马来亚新加坡华侨筹账祖国伤兵难民大会委员会”(简称“新加坡筹账会”)。接着,南洋各埠华侨也相继成立了“筹账会”。1938年10月,“南洋各属华侨筹账祖国难民会”(简称“南侨总会”)在新加坡成立,推举陈嘉庚为主席。南侨总会在广大华侨中积极开展活动。陈先生为了支援祖国抗战向各国华侨发出了捐献汽车的号召,并把募捐到的3000多辆汽车从南洋各埠、南北美洲运往祖国,这些汽车多数交付军事委员会所属的西南运输处接收使用。  相似文献   

9.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的发展,使得女性获得职业成为一种可能,由此打破了职业领域男子占统治地位的状况,也为女性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和挑战.许多女知识分子利用她们掌握的各种知识资源,开始向各个行业渗透,出现了诸如女教师、女医生、女护士、女报人等等.知识女性不仅成为独立谋生的人,而且她们的出现,提高了女性的素质和社会地位,是近代中国妇女的荣耀.谋求职业已成为一部分妇女新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0.
发端于近代的中国女子教育在辛亥革命时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间通过兴办女子学堂、允许男女合校、发展女子留学教育以及创办女性团体和女刊等多种形式,拓展了女子教育的规模,加快了女子教育的发展速度。这不仅极大地解放了中国妇女的思想,唤醒了中国女性的主体意识,而且有利地推动了中国民族民主革命的进程,在中国近现代史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1.
卢梭的女性观和女子教育现在欧洲社会引起了极大的震撼,导致了一场反对卢梭妇女观的由自由主义女性掀起的妇女解放运动,同时也出现了一种捍卫卢梭女子观的思潮。虽然对卢梭的女子观褒贬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把一直被忽略的女性教育给提出来了,肯定了女子有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教育思想史上的伟大进步,在争取寻求妇女获得解放的今天,对看待女性和教育女子有突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女子教育经历了奠基、定型、繁茂、拓展、转换等时期。女子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满足夫权社会的需要,教育的形式主要是家庭教育,女子教育的内容主要是一种以道德教育为主的生存教育。古代女子教育阻碍了妇女站到历史的前台。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以来以来,我国的一些仁人志士一直在为争取女子接受教育的权利而不断努力,美国的女子教育也进行了不断改革。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的女性主义思潮极大推动了各国对女性教育的重视,中国和美国等许多国家纷纷重新审视女性教育的社会角色地位,本文试图从教育内容、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对中美近代的女子教育改革进行比较,以期找到更适合当代我国女子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中国妇女在封建的男权社会里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近代以来,随着东西方联系的日益加强,女子教育开始受到重视,并开办了一系列的女学堂。妇女的地位也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改变。  相似文献   

15.
随着近年读经运动的兴起和各种淑女班的开办,《女诫》等一些古代女子教育文本在很多地方成为民间妇女的读物。然而作为封建父权文化的产物,《女诫》中的妇女思想以束缚和压抑女性为主,以父权利益为核心,强调妇女对夫权无原则的服从。这种生存方式在妇女没有独立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时代是她们无可奈何的选择,但却完全不适宜社会性别主流化、提倡性别平等,且女性广泛参与公共领域活动的当代社会。我们要本着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原则,对《女诫》中的妇女思想进行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经历了漫长封建社会的国家,妇女在封建家长制的男权社会里只是一个陪衬,她们只能忍辱负重,牺牲自我,因此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发展历经坎坷,但正是不同时代有识之士的呐喊,才使得妇女的教育问题举步维艰地前进着,妇女的地位也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之后,传教土大批涌入中国,除从事宗教活动外,还大力开办教会学校。文章介绍了我国在民国时期教会女子学校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后来开办女子高等教育,派遣女子学生到国外留学等活动,简单分析了女子教育对当时国内社会上一些陈旧封建现象的影响。这表明西方传教士对我国女子起初教育活动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大大改变了妇女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19世纪后期英国“白领女性”的兴起是英国现代化进程中妇女社会化的结果。一方面她们进入原属于男性的职业领域,改变了传统的女性形象,提高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又处于该行业的从属地位。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女子教育的发展不仅为女性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以及受教育机会,提高了她们文化素质,增强了职业竞争能力。同时女子教育保留了性别教育的模式,重建女子在行业中的劣势地位。因此,通过教育,提高女子的文化素质,建立性别平等的社会意识是解决两性不平等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在“庚子新政”的不同时期,南洋华侨社会有其不同的舆论取向。以《南洋总汇新报》为例,从开始鼓吹预备立宪、反对革命,南洋华侨社会就对“新政”抱有期待,但“皇族内阁”出现后,南洋华侨社会舆论便不再对“新政”多加报导。在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尚未灭亡之时,南洋华侨社会已经开始讨论清政府失败之原因。出现以上转变有多重原因,其中南洋华侨社会的特殊性质是其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女子教育真正意义上始于民国时期。民国初期政府制定的《壬子·癸丑学制》第一次将女子教育平等的内容列入到学校教育制度中,1922年颁布的《壬戌学制》第一次使男女教育平等权在法律上得以确认。民国时期的女子教育和清末时期的女子教育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首先,女子教育的出现便是一项很大的进步,清末的女子教育并没有受到政府的支持,而在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从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从具体来看,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在法律保障、教学设计等方面较之前有了较大的进步。在民国初年女子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广大进步知识女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她们批判封建礼教对女子的压迫和束缚,并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参与国家政治活动,大力兴办女子学校,推广女子职业教育,从根本上显示了女性的社会主体意识。民国初期的女子教育发展有两方面:一是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把妇女从"女子无才便是德"、"三从四德"的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树立了"男女平等"的现代思想;二是兴办女子学校,鼓励男女同校学习,把妇女从被剥夺受教育权的境地中解放了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