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与韩非法家相比,孔孟儒家的政治主张更多是反专制的。韩非尊君卑臣,孔孟尊君而不抑臣;韩非重君势,孔孟重君德;韩非力主君主独裁独断,孔孟则主张君臣共治;韩非重固君保君之策,孔孟重仁政保民之道。孔孟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一种民本的思想,此种思想虽欠缺"民治"的成分,但仍含有"民有""民享"的内容,即以民为政治本源、为政权主体、为政治兴衰成败的决定力量,认为政治活动应为民谋幸福,此种"民本",虽非"民主",但更非"专制"。孔孟虽"尊君",但此种"尊君"是抽象的、有限的,目的在于重建秩序,实践民本,是一种民本主义的尊君,并非主张专制。总之,孔孟儒家并非主张专制,而是反专制。  相似文献   

2.
儒、道、墨、法四家,均对君道、臣道有过较为清晰的论述,并透过"君道"与"臣道",明确了君臣的基本定位,即君、臣应"各守其道、各安本位"。其中,《管子》中既对君道、臣道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同时又另辟蹊径,在详细阐述"君臣安位"、"君臣失位"的基础上,对"君臣易位"的产生、特点和影响做了清晰的论述。透过这一论述,我们进一步探究"君臣易位"背后的政治心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君臣互市"说是韩非君臣观的重要内涵,充分体现出韩非政治思想"君权至上"的理论实质。韩非从人性之私的伦理内因、君臣势异的政治外因和公私争利的现实基础三个方面深刻诠释其"君臣互市"的政治主张。坚持"君权至上"的根本立场,促使韩非的"君臣互市"说走向极端化"尊君卑臣"的政治歧路,造成君、臣关系的内在失衡,陷入恶性发展。"君臣互市"说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专制权力下君、臣关系的真实内涵,但片面化认识君、臣之间利益关系所产生的消极性,导致韩非无法推动君、臣关系的良性构建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原文】 有人焉,视于无形,听于无声。以事其君,可谓臣乎?曰:否。杀其身以事其君,可谓之臣乎?曰:否。夫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资于事父也。杀其身者,无私之极则也。而犹不足以当之,则臣道如何而后可?曰:缘夫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以天下万民起见,非其道,即君以形声强我,未之敢从也,况于无形无声乎?非其道,即立身于其朝,未之敢许也,况于杀其身乎?不然,而以君之一身一姓起见,君有无形无声之嗜欲,吾从而视之听之,此宦官宫妾之心也。君为己死而为己亡,吾从而死之亡之,此其私匿者之事也,是乃臣不臣之辨也。  相似文献   

5.
在《解蔽》一文中,"知道"是"解蔽"的前提,"解蔽"是"知理"的前提。若将"知道"与"知理"都看作与认识相关的行为,而"解蔽"是产生正确认识的前提,那么《解蔽》一文便存在逻辑矛盾。论文指出,"解蔽"的主体是人君,其应有的品质是"明"。"知道"不仅仅包含认识因素,而且还涉及政治实践、与道为一等含义。通过"虚壹而静",人君渐臻"大清明"的境界,与道为一的同时也消解蒙蔽。但其"明"的德性要求他应了解人伦物类之理,而圣王之制是其切入点。因此,人君应以清明的状态根据圣王之制来把握其中几微之理,才能"上明下化",形成良好的政治秩序。  相似文献   

6.
在《黄石公三略》所提倡的君臣关系中,君占据着主导,掌握着臣的生杀大权,臣处于依附从属的地位,不能冒犯君主的权威.《黄石公三略》既把臣看作君治理国家的重要辅佐,提倡君主要竭力选贤任能,同时又把臣放到了君的对立面,认为君主要尽力控制、监督甚至打击那些把持政权或手握重兵的重臣.《黄石公三略》的君臣观是博采兼容众家思想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7.
"分"是道家政治哲学的主要范畴,在道家思想发展的历史之维中大抵经历了"名分"、"性分"与"职分"的嬗变."名分"论的核心是君臣上下率性自然,各安其"名",各守其"分";"性分"论侧重于尊重万物与人的个体性,强调在对个体自性的满足中实现"自为自治";吸收合并了儒、法诸家思想的"职分"论则是君臣异"分"的政治职能观、君民悬命的政治主张和"守分如常"的政治共同体思想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8.
自孔子以来,士大夫一直把君臣关系视为天下治乱的一个重要因素,奉行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行为规范.自幼诵读儒家经典,并“以之为权衡”、“以之为著龟”的方孝孺,也持这种观点.元末明初存在着严重的君不以礼待臣、臣不以忠事君的现象.例如,元中后期皇位不稳,大权旁落,法制纵驰,贿赂公行,臣者不知道忠君爱民是怎么回事.明太祖朱元璋惩其弊,勤政、集权、重吏治,但诛戮太多,用刑重而滥,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就冤死于洪武九年(1376年)的空印案.方孝孺对这样的君臣关系是不满意的.尽孝和安天下的双重责任感促使他对君臣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以下三点尤其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9.
司马光对为君之道、为臣之道以及君臣关系的论述,包含了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君臣双方是互为依存、互相转化的矛盾对应关系,在矛盾转化过程中,人具有主观能动作用。这是司马光汲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成果的结晶,在其史学思想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胡服骑射     
武灵王平昼间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王曰:"嗣立不忘先德,君之道也;错质务明主之长,臣之论也。是以贤君静而有道民便事之教,动有明古先世之功。为人臣者,穷,有弟长辞让之节;通,有补民益主之业。此两者,君臣之分也。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狄之乡,而卒世不见也。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  相似文献   

11.
义与利的关系,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被提出了,孔孟荀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各自的观点。孔子和孟子坚持以义为上,主张重义轻利。荀子则克服了孔孟的片面性,全面论述了义利的关系。荀子认为人生而好利,主张计利富民、以义制利、先义后利。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文学理论是儒家思想文化中的精彩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在以往的儒家文论研究过程中,一般以孔孟为主体,这当然有相当的道理。但是作为中国古代完整的文学理论的思想体系,却是建立在苟学的基础之上的,作为原始儒家的孔孟文论与作为大一统封建社会的荀子学派的儒家文论精神并非是一个相同的概念,因此,对于儒家文论的真正版本与完整的理论体系,应当加以重新研究与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3.
多年以来,对儒家伦理思想的源头——孔孟荀伦理思想的解读存在较多争议。究其原因,多数是因为不能客观地应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忽略了历史方法的基础作用,以至于运用了太多的主观逻辑而造成结论的偏差。因此,笔者在肯定历史与逻辑相结合方法的重要性同时,更强调历史方法的基础作用,强调结合孔孟荀所处时代的历史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背景来正确解读孔孟荀伦理思想,以寻找孔孟荀伦理思想中于当今社会仍具有合理性的精神元素。  相似文献   

14.
"礼"作为儒家的思想核心之一,儒家对其的解释,依据社会架构的转变,也经历了一个由孔、孟的"仁礼"向荀子的"礼法"转变的过程。荀子对礼的创造性诠释,将儒家的政治理想主义推向了政治实用主义,将儒家的"仁"道落到实处,提出了具体的制度、政策,推进了儒学的外王进程。  相似文献   

15.
美学何为?     
美学必须抗衡旧形而上学和意识形态的控制,获得自己的提问能力和对于存在的想象力,以交往和对话的姿态展开对于历史与现实的探究,放弃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霸权,与万物平等;重构美学的绿色特性,使其在精神境界上变得更加透明.  相似文献   

16.
文章研究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经济哲学思想,进而从他们的义利观、等级制度经济观、以民为本的经济观等三方面阐释孔子、孟子、荀子对先秦儒学的经济哲学思想的创立、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师道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先秦儒家以孔丘、孟轲、荀况为代表,他们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教育家,有丰富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师道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探讨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学记》在师道观方面的内容、地位和作用,不仅有助于对先秦儒家师道理论的进一步认识,而且对当今教师素质的提高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儒家的圣人榜中列为圣人的,除了孔子、孟子之外,都是治国平天下、擅长文治武功、德行高尚的统治者。儒家思想家们给历代统治者开列了一个需要效法的“为政以德”的榜样谱系。儒家所谓的“人治”,与其说是不要“法治”,不如说是强调“圣人之治”,即强调只有具备像儒家“圣人榜”中的统治者那样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具有治理国家的资格。正是由于儒家的德治思想直接将统治者的道德水平与国家的治理联系起来,因而后来之人尤其是今人,才意欲将儒家的德治思想与人治思想相提并论。这是德治思想被人们认同为人治思想的一个根本原因。对德治思想的诸多误解,问题的源头也正在这里。  相似文献   

19.
美学界对儒家文质观的研究都基本上忽略了其与儒家人性论的关系,并认为儒家都主张文质彬彬,从而又忽略了孔子、孟子和苟子的文质观的差别。究其实,孟子主张性善,所以他重质不重文,主张先质后文、要以质救文;苟子认为性恶,所以他重文不重质,注重以文灭质;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因素在孔子的思想中都具有,所以他主张文质彬彬,既主张先质后文,又主张以文救质。  相似文献   

20.
柳下惠及其弟展喜,在先秦时期经历过角色属性的演变。在儒家那里,柳下惠由历史人物、政治人物演变成故事传说中的主角、道德高尚的贤人。这种演变在《论语》、《孟子》、《荀子》及毛诗中一脉相承,显示的是道德化倾向日益明显的趋势,所涉领域由社会生活深入到个人的私密空间。《庄子》出现的展氏兄弟是文学形象,相关寓言虽然是虚拟,但有其生成的根据,留下历史的投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