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1篇
信息传播   2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立宪保守派以民智未开、立宪条件不具备为由反对立宪,实则民智大开本非立宪的必备条件,况且清末民智渐开,人民已具备一定参政能力;保守派又以中国社会危机四伏、立宪可能致乱为由反对立宪,实则立宪是当时解决清政府政权合法性危机、进而解决其他所有危机的关键,立宪有风险,不立宪则必亡;保守派主张开明专制,实则清末并非君主专制不够,而是专制过甚,致使官僚群体治理能力退化,无力应对变局,引发各种危机,专制只会加深危机,最终沦为暴政。在清末具体情势下,立宪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最优选项,也是清政府自救的惟一选择。  相似文献   
2.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挑战、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重要时期。国务院组织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即将颁布实施,这对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编制无疑有着明确的指向:它既是规划纲要实施的重要载体,也是规划纲要的五年行动计划。对于武汉大学而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划纲要为指导,制订一个切实可行而义鼓舞人心的“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加快学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的步伐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一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要与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相似文献   
4.
与韩非法家相比,孔孟儒家的政治主张更多是反专制的。韩非尊君卑臣,孔孟尊君而不抑臣;韩非重君势,孔孟重君德;韩非力主君主独裁独断,孔孟则主张君臣共治;韩非重固君保君之策,孔孟重仁政保民之道。孔孟儒家的政治思想,是一种民本的思想,此种思想虽欠缺"民治"的成分,但仍含有"民有""民享"的内容,即以民为政治本源、为政权主体、为政治兴衰成败的决定力量,认为政治活动应为民谋幸福,此种"民本",虽非"民主",但更非"专制"。孔孟虽"尊君",但此种"尊君"是抽象的、有限的,目的在于重建秩序,实践民本,是一种民本主义的尊君,并非主张专制。总之,孔孟儒家并非主张专制,而是反专制。  相似文献   
5.
高校各类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平台,应以传播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新成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为核心,以有效提升社会公众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根本.切准专门行业、专门领域对科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成果的需求.创新形式,推动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非常高兴能在这个金秋时节在武汉大学举行第六届科学计量学与大学评价国际研讨会。在此,我代表武汉大学为大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向出席本届会议的各位嘉宾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相似文献   
7.
8.
儒家"礼治"对平等、正义的理解与构想,可为解决当前中国平等理念与实践之间的脱节提供一种思路。儒家"礼治"精义一在于别,二在于仁,别指区分等级,仁指以他人为同类,推自爱之心以爱人。儒家认为不平等是人类社会的必然现象,也是必要的存在,但不平等必须合理,不能过分,故儒家又"以仁和别",意图将不平等控制在"仁"的范围内,也即,儒家认可合乎正义的不平等,但反对不正义的不平等。当前中国社会两极对立问题的症由,不在于不平等太多,而在于不正义的不平等太多,儒家"以仁和别"的"礼治"构想,可为解决此一问题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武汉大学党委为了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对反和平演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提高全校党员干部理论学习的自觉性,于1991年12月18日举办各分党委、党总支正副书记、党务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理论课教师参加的首届党建理论与反和平演  相似文献   
10.
《钦定宪法大纲》是一个集限制君权与保障君权于一身的矛盾体,限制君权是其主要方面,君主立法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行政权力受到责任内阁的限制,司法权力受到独立司法机关的限制,君权整体受宪法、法律限制.《钦定宪法大纲》虽限制君权,但其所设计政体与立宪派期望相去甚远,加之表面上对君权保留过多,强调过甚,使得原本就对清政府缺乏信任的立宪派对《钦定宪法大纲》产生误读,以《钦定宪法大纲》为守卫专制之堡垒,而非通往宪政之起点.尽管如此,《钦定宪法大纲》仍成为立宪派推动立宪运动的法理依据,对清末立宪仍具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