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全权 《职业圈》2013,(25):86-86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思想政治工作也是一种传播活动,而且是一种特殊的传播活动。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介,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和客体都是个人,是个体对个体的信息传播活动,属于人际传播的范畴;区别于新闻、广告和宗教传播活动,思想政治工作传播的信息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属于政治传播的一种。传播学研究的领域包括传播的内容一信息、传播的主体、客体、传播的过程和传播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当今人类早已进入信息社会,信息社会的主要产物之一手机媒体,日益流行,成为大众尤其是年轻受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而现代信息社会中的媒介依赖现象亦日益严重,而SNS作为年轻人使用手机媒体的主要信息载体,越发成为媒介依赖现象表现的最为明显的主要阵地之一。本文主要从麦奎尔的大众社会传播理论中关于媒介、社会与受众之间关系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以手机SNS为代表的媒介、SNS主要使用受众、以及社会现状之间的媒介依赖关系。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理论正在逐渐走向成熟,正在被全世界更多的人接受和承认。传播学的诞生和发展,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传播学是研究传播现象一般规律的科学,所以它对社会生活带有很强的指导性,这种指导性更多地体现在大众化传播现象中。例如,我国现有几千个广播电台,几百家电视台,2000多家报纸,它们是承担信息传播活动的主要载体,它们的传播活动能否取得较好的传播效果,是值得研究和思考的,首先有一个能否正确对待国内外传播学理论的问题。传播学既然是一门科学,那么传播行为就要遵循其揭示的  相似文献   

4.
黎海波 《对外大传播》2002,10(10):14-17
我们平时谈论、从事的对外宣传可视为一种狭义上的对外传播,相关的理论也不妨叫做狭义对外传播学或狭义对外宣传论,它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外宣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把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情况通过传播工具——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介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以树立形象、增进理解、  相似文献   

5.
信息时代到来,以互联网移动终端为主要传播途径的社会信息共享效率大大提高,大众需求也随之提升.大量城市网红建筑及"打卡点"的出现表明建筑设计传播过程已不能忽视当下新媒体传播环境对其造成的影响.这些建筑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成为社会公众与城市文化生活联结的"桥梁".运用传播学理论对建筑设计传播过程进行解读,以与公众社...  相似文献   

6.
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话语是我国对外话语体系构建的重要内容之一。构建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构建路径建议:传播主体要结合不同传播渠道,坚持树立中国武术文化"走出去"的科学传播理念;充分利用和搭建各类新型传播平台与媒介,关注和尊重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的文化间性特征;始终持有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中国武术文化在传播客体间的认知度与接受度;促进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播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软实力。探索武术文化外译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是中国武术文化对外传播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传播学、翻译学、体育学和历史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亟需融合,以产出更多可以孵化和具有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7.
根据传播学中的框架存在于传播过程的不同阶段,可将其分类为媒介生产框架、新闻文本框架、受众效果框架。本文是对传播学中的新闻文本框架研究进行的综述。首先对新闻文本框架内涵分别从概念、性质和研究方法上进行梳理,之后是对国内外学者研究新闻文本框架的成果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8.
媒介生成性是媒介本体论的最本质属性。生成性力图反映媒介构建了人与人、人与技术、技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从理论层面揭示出媒介具有的强大行动力。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是以媒介技术为基础设施的传播行为,其科学内涵、生成逻辑与实现路径囿于媒介生成的关系当中。随着个体媒介化,个体成为中国式现代化国际传播的内容也成为国际传播的主体,同时,以数据和算法为基础的智能平台将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9.
对外传播效果评估是—个全新的重要研究课题,之前并没有过系统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进行全面的分析整理,同时结合对多名从事传播学、对外传播、国际传播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从事媒介对外宣传工作的专家领导进行深度访谈,探讨一个我国媒介对外传播效果评估体系的框架,包括:对外传播的过程、对外传播效果的评估标准、评估的指标体系、评估的操作体系等。  相似文献   

10.
正全球化和本土化是当下国际文化传播结构的两个结构性特征。本土化的媒介叙事越来越多地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发展,而全球化的媒介形态也促使着电视媒介的对外传播更多地融入到本土的传播语境中。对此,美国学者罗兰·罗伯森(Roland Robertson)提出了"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概念,认为一国想要自己输出的文化产品与大众媒介信息被广泛接受,在全球范围内达成共识,就必须根据输出地的文化特征,将所输出产品进  相似文献   

11.
《对外大传播》2010,(1):27-27
2009年12月11-12日,以“1949-2009共和国的媒介、媒介中的共和国”为主题的第三届“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复旦大学“新闻传播与媒介化社会研究”国家哲学社科创新基地、中国新闻史学会台办,央视-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协办。  相似文献   

12.
我们平时谈论、从事的对外宣传可视为一种狭义上的对外传播,相关的理论也不妨叫做狭义对外传播学或狭义对外宣传论,它是大众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外宣的一个主要任务是要把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情况通过传播工具——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网络等,介绍给其他国家和地区,以树立形象、增进理解、营造有利于本国本地的外部舆论环境。然而,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一国的国际形象本质上并不是由这样的外宣媒体确立的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理解及印象可以与对  相似文献   

13.
正城市形象是一种主观印象,是经由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以及个人经历、环境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个主观见诸于客观的信息处理过程,取决于公众对其所获取的有关城市信息的接触、加工、理解和记忆1。对绝大多数没有来过北京的国际公众来说,北京超出他们的直接经验范围之外,大众媒体对北京的报道构成了北京的媒体形象,并凭借传播的持续性、重复性和广泛性,成为海外民众认知、接触、理解、评价  相似文献   

14.
语言传播作为人类的一种传播形式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无论语言学还是传播学都把它作为自己的对象来研究。对于语言的认识有从实用角度出发的工具说,有从科学角度着眼的符号说。然而传统和主流的研究很少把语言在传播过程中自身对于传播的影响作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环境学的理论出发,语言作为语境的一个因素具有着主动施加影响的地位。在“全球化”的今天,对之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非常有助于跨文化间的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对外传播学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并渐成体系的过程。本文拟从对外传播理论、对外传播实务和对外传播史3个方面对30年的对外传播学研究进行总结和回顾。  相似文献   

16.
“媒介事件营销”是近年来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它是指“组织”(包括国家、政府、企业、学校和各类社会机构,等等)借助于大众传媒对新闻事件的关注推广其正面形象、塑造品牌、传递价值观的公关和传播活动。媒介事件又可分为两类:事先设计型和突发应对型。  相似文献   

17.
新媒体对政府传播的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传播(即政府信息传播)虽然不是一种新的传播现象,却在信息时代的新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与诉求。特别是在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日益成为普罗大众表达意愿、聚合观点的阵地以后,政府传播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与挑战,其传统优势明显削减。如何适应新的媒体环境,进行传播策略上的改进与调整,成为政府机构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结合中国政府传播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对策性的建议。 程曼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主任。出版了《〈蜜蜂华报〉研究》、《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外国新闻传播史导论》、《国际传播学教程》、《公关心理学》等专著及教材,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  相似文献   

18.
沈昕 《对外大传播》2010,(10):43-43
民间外交参与对外传播具有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现代传播学认为,对外传播的类型有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等。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大众传播的时代,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各类大众媒体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19.
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在将人类社会带入万物互联、智能传播的新阶段,智慧全媒体成为媒介融合深度发展的未来趋向。媒体的深度融合和媒介系统的智能化发展带来国际传播活动内容的丰富和内涵的拓展。在智能传播的趋势下,我们有必要对既有的国际传播内涵认知进行重新较调,将所有主体有意或无意基于各类平台、以各种方式开展的跨国、跨文化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都纳入到国际传播的讨论范畴中来。应更加准确地把握智能传播时代国际传播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与逻辑,更好地厘清引导国际传播、提升对外传播能力的思路和策略。智能传播时代国际传播的实践要建立以全媒体为基础的国际传播体系,转换视角,优化国际传播叙事,并合理把握国际传播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相似文献   

20.
随着自然生态环境恶化与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健康信息传播备受关注,电视栏目作为主要信息传播途径,担当着重要角色。当前各类电视健康类栏目虽蜂拥庞杂,却普遍存在节目形态单调、类型单一、受众面狭窄等问题,商业化运作模式下电视健康类栏目培养健康文化遭遇阻碍。本文借用生态系统模式,从生产传播机制、媒介社会环境等方面寻求电视"健康文化"的生态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