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华成语文化主题公园是以"成语文化"为创意主题,以"文化的宝地、旅游的胜地、教育的基地"为宗旨,建成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用各种艺术形式向人们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她在主题策划的创新性、主题文化的大众性、主题活动的多样性、旅游产品的参与性、表现形式的艺术性和制作手段的高科技性等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她是原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鲜明的中国特色;她可以用高科技手段来打造,把文化性、观赏性、参与性的效果发挥到极致。可见,中华成语文化主题公园的策划是可行的,可以成为中国主题公园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长期生活过的赛珍珠对中国社会有着较为深入的了解,对中国人民有着自发的情感,她以一种跨越国界和种族文化的视角对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进行客观描述.赛珍珠对中国农民的心态有着细腻、直接的观察,她准确地把握住了“土地”这一中国农民的生存基础和文化命脉.在其代表作《大地》中,赛珍珠饱含女性主义的同情,以写实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阿兰、王龙等一批勤劳朴实的中国农民形象.她的作品既改变了19世纪以来西方人心目中被扭曲的中国人的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农民热爱土地、珍视土地的“大地情结”,从而开启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理解之门.  相似文献   

3.
艾米莉·狄金森一生从未成为教堂中的一员,也未步入婚姻的殿堂,却创作了大量以宗教、死亡、爱情为主题的诗歌.她以女性的审美眼光构想了心中的上帝与天堂,颂扬了完美的爱情,追询了"永恒"的本体论意义.她的诗歌在语言、韵律、题材等方面打破了诗学常规,越过了男权文化的樊篱.无疑,女性主体意识主导了她对男权压抑的颠覆行为,支撑着她毕其一生构建幻美女性乌托邦,获取阴性欢愉.  相似文献   

4.
杨艳 《文教资料》2009,(16):65-66
凯特·肖邦作为19世纪末女性意识高涨时的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经常被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加以解读,本文将她的短篇小说<一双长统丝袜>放在消费文化的语境下来分析.本文指出,小说女主人公已经不满于婚姻对她自我的压抑,但她选择以消费的方式来逃避,当她沉迷在消费的狂欢中的时候,她依然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5.
中华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象征,一个个汉字灵活组合,便能勾勒出一幅幅美不胜收的画,令历朝历代无数人痴迷陶醉.而历史走到今天,中华诗词却面临着一场危机.她的地位开始动摇,她的存在开始被人漠视,她的深沉难以被人理解.有人为了高考,放弃了她;有人为了自身的发展,放弃了她.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只满足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少年只在意那一场考试?中国正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化复兴也包含在这个梦里,没有了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会变得不堪一击,中国梦也会成为一纸空谈.而这个文化不是被侵蚀后的“洋文化”,也不是当代中国流行的“快餐文化”,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6.
李清照诗词的文化开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李清照诗词中蕴含着崇高的感情因子,这与她生活的社会文化土壤及其父亲的言传身教有密切关系.诗人站在女性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以一种共同的民族心态为审美活动的客体,以自己的艺术实践成果构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艺术视界和诗美空间,并在社会文化综合作用之下,显现了民族的、社会的文化群体的特征,成就了文化意识的历史整合的主体性超越.  相似文献   

7.
自由的生命这一概念在严歌苓小说中经常得以体现,她经常以女性形象来表明她对存在的思考而双重文化的生存背景使她能够以一种超越东西方文化的自由心念来观照自身和他者。本文以严歌苓小说中弱势文化与强势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基础,分析了其对存在的思考及理想主义精神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冈·碧桂玏是塞内加尔当代特立独行且颇受争议的女小说家.她的自传体小说叙述了主人公到欧洲求学时的种种经历与心理体验,她和西方文化格格不入并对之进行了强烈的批判.她深情缅怀非洲文化传统,并最终回归到塞内加尔,无原则地拥抱非洲文化和传统,认为在这里才找到了她的心灵安顿之所和文化之根.不过,作者也对日益"去圣化"的非洲传统表现出很大的困惑,认为这是西方殖民文化入侵的结果.她还审视了非洲传统文化自身存在的问题.总之,她对西方文化和非洲文化的认识都显得矛盾而混乱,也正是这种矛盾和混乱才使她的小说更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9.
龙应台的创作表现出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民族文化的自觉,她的创作以国际化的视野,对民族文化进行了坦诚的批评与深刻的反思,表现了华夏儿女对传统文化的自尊自省意识;二是性别文化的自觉,她的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对女性的社会角色进行了冷静的思索与剖析,表达了现代女性的自尊自审意识,蕴含着丰富和深刻的人性内涵。  相似文献   

10.
认同华夏与中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是中华大一统文明共同体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动力.即使如南北朝纷争割据的各政权也以争夺中华文化正统为荣,这正是隋唐得以实现大一统的精神支柱.“文化中国”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走向和趋势,各个时代的历史人物都对文化中国的坚守和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武则天是初唐时期文化中国的一个特殊文化符号.她适应南北朝以来文化中国大一统认同的潮流,以《周礼》为号召,推动隋唐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改革,促进多元一脉的民族文化国家的发展,提升大一统的国家形象,继承有唐“以文治天下”的传统,亲撰《臣轨》,倡导“以道德化天下”,在中国官德教化史上留下了靓丽的一笔.她为文化中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自己特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冯契认为,一切概念都有摹写现实与规范现实的双重作用,逻辑原则也体现着后验性与先验性的统一.在逻辑理论的证成问题上,"概念的双重作用"要求逻辑理论的建构必须坚持后验性与先验性的统一.有见于现代逻辑论证理论的普遍主义、先验主义倾向,非形式逻辑试图从后验性与先验性、普遍性与情境性的统一中去证成自身.  相似文献   

12.
陈毅元帅的战争诗词是20世纪生动形象的革命战争史,又是壮美深沉的民族精英心灵史:在审美上既重风骨,又富意境;在形式上古近体并重,且创作颇丰。陈毅其人品性高洁,风骨凛然,其诗亦然,是20世纪传统诗词当之无愧的大家。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要并非指的是一种时态,而是一种思想态度和意识,以及一种崭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师生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教育的全部蕴念所在。根据后现代基本精神,本文力图重新审视教育过程中目前已被广泛认可的师生关系,从一种全面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视角反思传统的师生关系,从而对师生关系问题形成新的有益的认识,即师生关系应从二元对立的主客关系转变为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由单向的知识传授关系转变为双向的平等对话关系,从理性保障的师生关系转变为情感保障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4.
The debate over the design thesis is often entangled in the dialectics of the practical and the theoretical. Whether the argument is waged and weighted in favour of a practical emphasis or a theoretical emphasis, or more insidious, a judicious balance between the two, what is inevitably assumed in the debate is the possibility of drawing and/or locating a dividing line between the practical and the theoretical.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inherent contradictions of this dichotomy, that make the traditional definition of thesis – a theorem or a hypothesis regarding the nature of the phenomenon under investigation – a problematic definition for architecture. Inasmuch as architecture is, in each iteration, a cultural construct, it is always and already the formal expression or embodiment of a theory. To avoid the tautology of positing a theorem about a theorem or a hypothesis regarding a hypothesis, the design thesis may be defined, not as a theorem or a hypothesis, but as an analytical posture assumed or a critical stance taken on the theorem that is or should be the phenomenon under investigation. In this case, the question to ask at the outset of a design thesis is not what patent ‘theory’ should the proposed building speak of, but what arcane theory does its type historically hide under the rubrics of ‘function’ or ‘practical’ requirements? It must begin, in other words, by de‐familiarising the familiar.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Lifelong learning is something which one does for oneself that no one else can do for one: it is a public and personal human activity, rather than private or individualistic. One of the features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the paucity of a language for learning as process and participative experience. Personalised learning requires a sense of the worthwhileness of 'being a learner'– a virtue in the 21st century. A sense of one's own worth as a person is essential to understanding one's identity as a learner. Research suggests the human capacity to learn can be understood as a form of consciousness which i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values, attitudes and dispositions, with a lateral and a temporal connectivity. This 'consciousness' has several dimensions which are all related to becoming a person, with a learning identity. They also enable the learner to become aware of and appropriate what is of worth and map onto the sorts of core values that learning communities espouse. Awareness of self and of one's own worth as a person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becoming a learner' and for identifying and engaging with 'what is of worth'. Furthermore, a sense of self as a learner is formed in relationship, and understood as one learns to tell one's own story, as a participant in the conversation of the learning community. Character is the way in which we refer to that quality of personhood in which there is rooted the capacity to change and learn over time.  相似文献   

16.
《文选》选文,有“对问”一类。问对作为人际语言交际的基本形式,由来已久;卜辞是人神问对,旨是决疑;《尚书》是君臣问对,旨在择贤;《论语》是师徒问对,旨在问道;《孟子》是君士问对,旨在问难;《庄子》是人物、物物问对,旨在说理。对问体在以专论为特色的第三阶段诸子散文消失,转移到以《战国策》为代表的史传散文中,《战国策》也是君士问对,旨在问计。对问作为文体是作为手法的问对句型发展而来,其基本特征是设词见志,抒发郁陶之情。宋玉《对楚王问》作为对问体的唯一代表,从问对内容上确立了文体范式,是北方文化与楚文化的结晶,成为骈赋尤其是设论体的直接渊薮。  相似文献   

17.
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一种语言代表了一种文化,同时语言也是思维的工具,它帮助人们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因此,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学习一种文化;保存一种语言就是保存一种文化。相反,失去了一种语言不仅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文化,失去了一种思维方式,失去了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而且意味着我们人类失去了一种可供比较、借鉴的文化和信息来源。对广西仡佬语濒危成因进行分析,不仅能起到加强对仡佬语的保护作用,而且能使仡佬语所蕴含的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8.
现代隐喻学研究不同于传统隐喻学研究,它的目的是将单一的修辞学垦拓为诗学、符号学、语义学、解释学和思维科学综合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在新的视野中,隐喻的优势应当演化为现代意义上的政治化修辞、再造的一个审美的精神世界、新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还是一种文化代码,是一种符号的生产和再生产。  相似文献   

19.
校长首先应当是专业化教育者,懂得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对学校的教学和课程负责,并起到示范和引导作用;校长又负有统领学校组织的整体发展之责,因而应当是一个领导者,一个职业化的学校最高层的领导者,即职业化的领导者。校长既是专业化的教育者,又是职业化的领导者,是专业化教育者和职业化领导者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20.
所谓办学理念,是指人们对办学的基本信念,指人们对自己学校的定性、定位及职能的认识.办学理念对办好一所学校至关重要,"开发潜能,发展个性"乃是暨华中学的办学理念.对校外,它是一面彰显办学特色的旗帜;对校内,它是一个统一思想、引领行动的纲领.文章拟就办学理念作初步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暨华中学办学实践,针对办学实践中的问题,交流一点办学理念的探索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