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光召同志介绍《科学》杂志所起的社会作用时,特别提到华罗庚在《科学》上发表一篇处女作后成才的往事。我同华罗庚同志曾同事过一段时间,有段时间十分密切。华罗庚当年在金坛县初中毕业,后来在他父亲的小铺子里做店员。1930年他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那篇论文怎么会引起清华大学数学系熊庆来主任的注意呢?是由系里的一位教员唐培经先生介绍给熊庆来的。熊先生十分关心青年的培养,于1931年把华罗庚请  相似文献   

2.
杰出的数学家华罗庚,在小学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在初中时,数学老师并不欣赏他的数学才能,每次考试只给他60几分。他在初中一年级时,数学是经过补考才及格的。以后他就刻苦努力,初二开始学习成绩出众。但因家境贫寒,辍学回家。 华罗庚自学成才,著作颇丰。主要著作如《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高等数学引论》、《从单位圆谈起》、《优选学》等;他的理论与著作在国际上受到极大的重视。美国数学学会学报发表的华罗庚传记中写  相似文献   

3.
周来祥先生的“美是和谐说”,1961年他参与编写《美学原理》一书时就提出来了。后在1984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他的《论美是和谐》一书中,又作了全面的深刻的探讨和论述。如今《文艺美学》对此又给予了进一步的系统的阐释和解说。他认为和谐是一个深刻的美学和哲  相似文献   

4.
谨呈于读者之前的这本《编辑学理论问题》,是我和王华良合作《编辑学论稿》的增订再版.其中,保留了《论稿》18篇中的17篇,增加的18篇是从1989年以后发表的论文中挑出来的;总计35篇.易名原因,是有友人告曰“论稿”可能被理解为“教科书”,而我辈尚不敢忝列教科书,并无他意.谭天先生所赐《编辑学论稿·序》,今称“原序”,以示仍旧.付梓前,请宋原放先生赐再版序.我辈区区布衣,  相似文献   

5.
周指周作人,张为张爱玲。去年9月18日的《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何满子先生的《反“好汉奸论”说周作人》一文,因为周作人与张爱玲是同时代的文化人,而且都是在改革开放后突然“红”起来、“热”起来的“名流”,这里便将他二位放到一起略加评说。  相似文献   

6.
三现代学者对“述而不作”的评价在现代,有很多学者对“述而不作”进行了评价,较有代表性的是两种不同的意见。张舜徽先生认为孔子是按“述而不作”的思想编辑整理“六经”的。他说,“像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相传有着赞《易》、修《春秋》、删《诗》《书》、订《礼》《乐》的功绩,都不过是整理古代文献的工作而已,并不是他自己有什么亲的创造和发明,所以他一生只能提出—个‘述而不作’的自我鉴定”(《中国文献学》,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1—32页)。他这一看法是在严格区分  相似文献   

7.
岁月无情,陈宇华先生的确呈现出一点点老迈之相。先生个头不高,胖乎乎笑呵呵一副欢喜佛模样,由于在林区时足部受过伤,走起道来或“左倾”或“右倾”,健步如飞一步俩台阶是远去的记忆了。不过,考察先生准确的上下班时间,考核先生出书的双效益,观察先生红润的脸庞和灵动的双眼,再看他那发散着智慧思维的言语和出版论文,何老之有?在一篇《以争当“无名英雄”为荣》的  相似文献   

8.
赵航先生告诉我他正在写《选题论》,希望我能担任这部专著的责任编辑并为这部专著“写几句话”。我高兴地接受了这两个“任务”。  相似文献   

9.
《语文建设》1998年第9期刊登了蔡永贵先生《一则引文的出处》一文,读后深受启发。特别是蔡先生那一丝不苟、严谨认真,为求真理,不辞万难的精神,尤其值得我们学习。蔡先生是在对勘沈兼士先生《右文说在训诂学上之沿革及其推阐》与洪诚先生《训诂学》引用晋杨泉《物理论》的文字时发现问题的。沈先生的引文是:“《艺文类聚·人部》引杨泉《物理论》‘在金曰坚,在草木曰紧,在人曰贤。’”洪先生则将首句引作“在金石曰坚”,并在脚注中注明:“是杨泉《物理论》佚文,见《艺文类聚》人部。”究竟是作“在金曰坚”还是“在金石曰坚…  相似文献   

10.
并不是笔者忽发妙想,要把鲁迅先生与柏杨先生相提并论,比较一番,而是《<丑陋的中国人>编后记》说了柏杨“继承了鲁迅先生的“正视现实的优良传统”这样一些话,使笔者不禁将鲁迅先生与柏杨先生进行了一番比较。比较的结果是大异而小同,深感《编后记》所论大谬不然,故只得握管为文,做此异同论,评一评《丑陋的中国人》。“非好辩也”,实有此必要焉。  相似文献   

11.
被称为未名湖畔三雅士、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已驾鹤西去。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无论对先生有无亲炙之人,都敬佩先生厚德之风、雅致之文。随着先生的远去,“五四”最后的遗韵也渐行渐远,令人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晚辈如我者,与先生素昧平生,我是看了《读书》杂志的介绍,才知道有这么一位大师的。但1994年2月5日,一次偶然的机会,竟使我有幸见到了张中行先生,并蒙他厚爱,亲笔题字送我一本他的新作《顺生论》。说起那次机遇,还是《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陈复尘给我提供的。彼时我还在报社供职,复尘兄告诉我说,北师大出版社有一个启功先生著作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美学论稿》(辽宁大学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论稿》)是王向峰先生的一部美学史新著.加之先前所作的《中国美学论稿》和《中国现代美学论稿》,向峰先生已对中西方整个美学史做了一番全景式的深度扫描,展现了他学术研究的宏阔度和完备性.  相似文献   

13.
最近,李连科出版了他的新作《价值哲学引论》。至此,李连科完成了他研究价值问题的三部曲:《世界的意义———价值论》—《哲学价值论》—《价值哲学引论》。从“价值论”,到“哲学价值论”,再到“价值哲学”,李连科是在一步一步地接近价值哲学研究的腹地。1985...  相似文献   

14.
《人间词话》的“人间”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间词》是王国维的词集,《人间词话》则是最集中反映他文学思想的著作。对它们的研究的文章很多,但专门论说“人间”二字的则不多。因发现了一些新的资料,想对此进一步加以探讨。   一  就笔者所见,关于《人间词》、《人间词话》何以用“人间”为名,主要有如下一些说法。  赵万里认为:“盖先生词中‘人间’二字数见,遂以名之。”(见所著《王静安先生年谱》“光绪三十二年”,台湾文华出版公司《王观堂先生全集》第十六册,1968年)他未进一步论说。  对于此说,严迪昌在所著《清词史》中,有所发挥,列举了23个“人间”的…  相似文献   

15.
《民众导报》的创办 李敷仁办的《老百姓》报被迫停刊后,和人民共命运同呼吸的李敷仁同志非常痛苦,多次痛楚地说:“老百姓娃给人捏死了!”他四处奔走,要给《老百姓》再找出版的机会。自此报停刊后,敷仁的心情很不好,生活潦倒,于1940年9月初赴渭南县固市中学教书。 从此时起,他先后在固市中学、兴国中学、技艺师范等校教书,不过愿为老百姓办报鞠躬尽瘁的宏愿并未泯灭。 他在教书期间,巧妙地为老百姓编排出版了《农村周刊》,用他作社会调查得到的事实替人民呼吁。例如,1944年12月23日他在《小学教员的生活》一文中写道:“……因而我们要大声疾呼:‘救救先生!救救先生!’”,“我们希望:(一)不管私立、县立、保学、中心小学,一律和  相似文献   

16.
近读报刊,见仍有人援引司马迁的话,把《吕氏春秋》作为不能增损一字的范例。司马迁在《史记》中是这样说的:“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其实,所谓《吕氏春秋》不能增损一字,不过是吕不韦为了显示他自己的权势,借此看看是否有人敢于反对他罢了。东汉  相似文献   

17.
古时候巴比伦的巴别塔是怎么倒了的,这想必有人论过;《圣经·创世纪》就是一个例子。这里须要“再论”,也还是为了一本书。而且,鲁迅先生也写过《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他在文章里感慨说,雷峰塔倒了,那是因为“乡下人”“迷信那塔砖放在自己的家中,凡事都必平安,如意,逢凶化吉”,“于是这个也挖,那个也挖”,终于把雷峰塔给挖倒了。外国的巴别塔之所以倒了,倒不是无知,而是“知识”实在太高超:一下子来了几千种不同的语言,造成了造塔的小民们之  相似文献   

18.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翻读着学洲老友的作品集,我脑子里不断闪现出华罗庚先生写的这两句诗。林林总总、洋洋洒洒的四十多万字《无涯集》,有力地印证着李学洲的足迹,无声地诉说着李学洲的分量。《无涯集》共分“新闻”、“言论”和“文艺”三大部类。学洲的写作入门是从写新闻报道开始的。先是消息,继而是通讯,最后是调查报告。这一部分文章,很能反映他的工作经历和写作过程。由生疏到熟稔,由浅显到深刻,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由一般感悟到深思熟虑。其中当然不乏“应景”之作和“奉命”之作,但他的“应景”却并不…  相似文献   

19.
2004年7月26日是国学大师启功先生92岁寿辰。这一天,启功先生的六种新书在北京师范大学为他举行的简短而热烈的庆祝会上同时首发,计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启功口述历史》《启功韵语集》(注释本)《启功讲学录》《启功题画诗墨迹选》启功跋《董其昌临天马赋》,中华书局出版的《启功丛稿》第四卷“艺论卷”。六种书的出版说明启功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精神矍铄,笔耕不已,这不但是启功先生之幸,也是学术界之幸。稍有遗憾的是,启功先生的目力有所减退,大部头的书稿很难一一亲自操觚,必要时需要别人协助笔录整理一下。我作为“文革”后…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互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兴起,“报纸消亡论”成为一种颇为吸引人的论调。早在1994年,传播学者朱光烈先生就在《现代传播》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我们将化为“泡沫”──信息高速公路将给传播业带来什么?》的文章,其中鲜明地指出:“未来的信息技术将沿着分散化服务的方向发展,大众传播将经由分众传播到达为个人服务的‘个人化’的彼岸。”因此,他认为现有媒体将化为乌有,而专业新闻工作者将化为“泡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