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我曾写过一篇文章,题为《应景新闻与常规报道》(1998年第十一期《新闻三昧》),对“应景”一词,人们常常认为不过是“遵命”或“应付一下”之作而已。而应景之作又是必登之作,往往看的人不多。但是,我  相似文献   

2.
跨入新世纪以来,《日晷之影》已经是赵丽宏继《艺术人生——新千年日记》、《唯美之舞》之后的第三本散文集了,这长长短短一百来篇文章以他自己的话来说:“这本书中的文字,大多是第一次编选入集,所以可以问心无愧地告诉读者:这是我的一本新书。”拜读或者说翻读了《日晷之影》的我,心内涌起的依然是二十多年之前初读赵丽宏散文作品时感觉的“美的享受”。 《日晷之影》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封面设计上注着拼音,并以“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晷作上下底图,给人以别开生面、引人入胜的感觉。当我读着作者写于1999年仲夏至…  相似文献   

3.
由黄石广播电视报社孙发友撰写的《同题新闻写作思辨》日前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探讨新闻同题写作现象和规律的专著.作者从“同题材新闻”的写作这一角度入手,探求如何达到“同”中求“异”:即在对同一具体事件或同类事物的报道中,如何使自己的作品写得更快、更新、更活。该书共分9章,约订17万字.《同题新闻写作思辨》出版@程丽华  相似文献   

4.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当你拿起笔来在墨水瓶里留下血和肉的时候,你才有资格进行写作。”写新闻同托尔斯泰写文学作品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是,要想写出新闻精品来,同样能用得上托尔斯泰的这句话,也就是说,新闻作品应该是有血有肉之作,是呕心沥血之作。《洞庭湖长大五分之一》(载《湖南日报》2001年12月26日)这篇荣获第12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一等奖的作品,就是一篇呕心沥血写出的新闻精品。这篇新闻精品有如下几点经验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一、精心策划,深入采访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要…  相似文献   

5.
日本平安初期汉诗集《经国集》卷十,载有安吉人(即安倍吉人)《忽闻渤海客礼佛感而赋之》及岛渚田(即岛田渚田)《同安领客感客等礼佛之作》两首诗。这是记载中日友好往来,研究两国文化交流,尤其是外交、文学和宗教交流的宝贵之作。今试考释之,以求方家法正。 一、 二诗写作之缘起  日本大学者津田左右吉先生《渤海史考》云:“(渤海国)其使臣遂于开元元年,对唐请互市,且请礼佛寺。日本《经国集》卷十有赋此事之诗,可为一证。”(陈清泉译,长沙,商务印书馆1938年版第77页)接着,他便征引了上述两首诗。津田的这一判断,无论从哪个角…  相似文献   

6.
秦殿杰 《今传媒》2006,(5X):15-15
《人民日报》记者杜峻晓总结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了一篇“我写宁夏贺兰牛奶时间出错之教训”,标题是《白璧微瑕也是瑕》(见人民日报《编采业务》2005年10月30日537期第三版),章说去年他写的连续报道《宁夏贺兰“倒奶期”提前众奶农犯愁》见报后,在社会上反响是大的。宁夏新闻界也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7.
“人如其文”,出自《东坡集·答张文潜书》。当苏轼读了张文潜的文稿后,便给张写信,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和他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像。接着写道:“子由(苏辙字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由此观之,苏东坡用“文如其人”,只是讲苏辙的文章深沉恬静不易为人赏识与他的不愿人知的性格相符而已,并没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2002,(4)
《细说消息写作及其他》一书,现由北京出版社出版,这是北京市新闻学会顾问、新华社高级记者孙世恺撰写的第六本新闻专业书。全书55万多字,分四部分。第一部分,详细阐述了新闻写作“十八般武艺”中的“常规武器”——消息写作,即一条消息从头到尾及其“组成零件”怎样写作。这是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谈了新闻采访的一些方式方法及其经验。因为,写好消息首先要在采访上下功夫。第三部分,主要收入作者采写首都文化名人和名胜古迹的种种心得。第四部分,收入作者写的新闻理论和新闻业务的专题文章。此书对广大记者和通讯员以及新闻…  相似文献   

9.
7年前,我与入伍不到一年的小伙子何基刚相识,那时他一说话就脸红。他既精明又能干,虚心好学,于是我们成了忘年交。我鼓励他:“你既然对写作感兴趣,不妨就利用业余时间多写写新闻报道吧!”他自信地点点头。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当初对写作的ABC不知一二的小何已成为小有成绩的部队报道员,被抽调到政治部从事新闻报道工作。5年来,他先后在《人民日报》、新华社、《解放军报》和兵种报等媒体上发表文章600多篇,多次被评为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两次荣立三等功,去年又荣立了二等功。1998年,刚入伍的何基刚担任连队通信员,每天的报纸经他之…  相似文献   

10.
《雕虫集》易孟醇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3易孟醇是湖南出版界的一位资深编辑、知名学者,学兼文史哲,编辑过许多有分量的书籍,自己也写过相当数量的文章和著作。离休后仍治学不已,笔耕不辍,乐在其中,不知老之已至。不久前他将自己多年来写作发表的论文筛选了近60篇,结集由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谦虚地取名为《雕虫集》。细读该书,感到该书的最大特点是“求真”,一文一字,皆以求真为宗旨。“求真”是史学研究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1.
《新闻界》2001,(6)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教授程天敏的新著《新闻纵论》(41万字)2001年10月由新华出版社出版。《新闻纵论》是从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发表在诸新闻报刊与学术期刊上的诸多新闻学论文与文章中选出36篇的汇编。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高级记者胡国华作《〈新闻纵论〉序》称:“在新闻研究领域,程教授虽然涉猎很广,但主攻的方向却一直是新闻写作。”“他已年近七旬,仍孜孜不倦地研究新闻写作,兴趣之广泛,钻研之勤奋,实在难能可贵。”“现在研究新闻理论的人虽然为数不少,但长期执着地研究新闻写作的就不是很多了。有…  相似文献   

12.
笔者看稿、编刊有日 ,从中也积累了些对“运笔”形式、写作姿态、语言与思维诸感觉。综而考之 ,偶有所思。1文章为何而作 ?写者有自觉、半自觉和非自觉之分。自觉里 ,有本身以写为业和以做为业 ,以及为思考而写与为应景而写之别。当今 ,为糊口和为赚稿费而写稿者 ,多不会在学术刊物露面。多数写者也非为那薄酬而行动。人有两重性 ,既是欲望的动物 ,也是精神的动物。二者共存一体。只是 ,职业、行业、处境、遭际等外在因素各各不同 ,使具体人的修养、内涵有高低深浅之别。前者多满足于物欲的丰收 ,后者多满足于精神的充实。精神的世界里 ,杂…  相似文献   

13.
“集趣”还是“集错”易严可以说,这是一本写得糟糕,编得糟糕,印得糟糕的书。所以,编写者的姓名和出版社的名称,就笔下留情吧,但书名还是要说出来的,叫《古今中外广告集趣》。首先说写得糟糕一、解释错误。第1页引《诗缀·氓》的“氓之;抱布贸丝”,解释这里的“...  相似文献   

14.
《新闻战线》第七期发表的王政同志的文章《随笔不可随便》,提出了写新闻性的随笔事实要真实,写作态度要严肃,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作者所指责的《请看看左邻右舍》一文(见人民日报2月13日3版),并非“随便”之作,更非“主观臆测”,“做出错误的结论”。作为这篇随笔的编者,我有责任提出看法,同王政同志商榷。人民日报创办《市场随笔》专栏有两年多了,从编辑思想来说,报道内容和议论之词力求实事求是。应当说,《市场随笔》受到广泛  相似文献   

15.
“一蹴而就”与“一挥而就”只有一字之差,但意思大不相同,不能混为一谈. “一蹴而就”语本宋·苏洵《嘉祐集·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也作“一蹴而至”.如宋·朱熹《答何叔京》:“由今观之,始知其为切要至当之说,而竟亦未能一蹴而至其域也.”后多作“一蹴而就”(蹴:踏;“就”:达到,与“遣”“至”同义),意思是踏一步就可以达到,形容轻而易举就能取得某种成就或完成某项艰巨复杂的任务,多用于否定句或反问句.  相似文献   

16.
我是在抗战胜利后,1946年认识张资平的。“△”是指“三角恋爱”,这是鲁迅在抗战前就给张资平专写“△”小说的雅号。当时我在报社当编辑,张写稿拿稿费。后来熟悉了,常到我家喝酒闲谈,一聊就二、三个小时。张谈了他的不少往事。现在就回忆所得,记述如下。一、替《大众在报》写槁当时我在《大众夜报》编辑副刊。这是一张挂着国民党招牌,实际是由进步人士掌握的带有红色的报纸。1946年秋,《立报》采访主任鲍定一,同了一个脸孔黑黑,身材矮胖的人到我家来,介绍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资平。只见他衣履不整,满面憔淬。谈开以后,我才知…  相似文献   

17.
少写应景稿     
有位初稿报道的战友向我们诉苦,“我稿子写了几十篇,篇篇都有时效性,可就是见不了报,你说邪门不?”我随手翻了翻他保留的底稿后,半开玩笑地对他说:“不是邪门,而是你把门走邪了。”也难怪,他写的稿子都是一些“应景稿”。比如,“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时,他就写妇女生活;“五四”青年节时,他就写青年活动;春节前夕,他就写某某请假,正月十五前他又写起了闹花灯。底稿一大摞,真正反映部队中心工作的却不多。纪念节日的稿子,报纸需要,完全可以写。然而,这方面的稿件用量毕竟很少。再说你如果卡着“点”才往报社寄,弄不好就…  相似文献   

18.
肖兆平剪影     
1 1986年6月,全国首届广播新闻研讨会在北京召开,艾知生部长的首席发言,是以一个“小兵”的米信为作他论题的导语: 昨天晚上,我看到了湘潭人民广播电台一位同志的来信。他在武汉大学新闻系干部进修班学习时写了一篇文章,叫《广播电视必须有自成体系的业务理论指导实践》。他就冷西同志前几年讲的“扬独家之优势,汇天下之精华”作了一些阐述。他分析了广播作为一种用声音作手段的传播工具所具备的优势在哪些地方……艾知生没亮姓名。但,不用多猜:中国,就一个湘潭电台。这电台,只有一人进武汉大学新闻系干部进修班。无疑,艾部长说的“一位同志”就是他,刚从武汉大学进修回来的编辑肖兆平。  相似文献   

19.
我确立这一追求,缘于一个众所周知的典故。 《世说新语》载:“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后因以“倚马”比喻文思敏捷,立等可取。李白《与韩荆州书》曰:“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 快,是新闻评论写作的基本要求。军报老一辈新闻评论员楚氾在他的新著《评论写作》中说得好:“读者看了新闻事实,同时便读到评论这是一种感觉;过了好几天再听你的议论,那感觉就淡多了。编辑部有时独家新闻已写好,宁可迟发一两天,也要等未定稿的评论,便有这种考虑。所以从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人如其文”,出自《东坡集·答张文潜书》。当苏轼读了张文潜的文稿后,便给张写信,称赞他的文章写得好,和他兄弟苏辙的文章很相像。接着写道:“子由(苏辙字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由此观之,苏东坡用“文如其人”,只是讲苏辙的文章深沉恬静不易为人赏识与他的不愿人知的性格相符而已,并没概括一种什么社会现象,并不像现在许多人说的“人”一定“如其文”是个“规律”。是的,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里,“人如其文”者确实古今均大有人在。但“人不如文”者也在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