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文学理念来探讨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 ,以期引申出文艺美学通向未来的路径 :一、从“五四”到新时期——对“人的文学”理念的重新理解 ;二、启蒙与尝试的交响 ;三、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 ;四、中国与世界——一种流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以下四个基本的文学理念来探讨现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价值取向,以期引申出文艺美通向未来的路径,一,从“五四”新时期-对“人的文学”理念的重新理论,二,启蒙与尝试的交响,三,革命话语与学术理性,四,中国与世界-一种流变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文艺美学比较研究》一书进一步推进了近年来学界对“文艺美学”的研究。该书导论从宏观角度确立了全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一编从整体上对中西文艺美学进行了理论概述,第二编从文学、绘画、音乐三大艺术门类中进行了中西文艺美学的比较研究。该书通过比较研究显示了中西文艺美学在文本结构等诸多方面的相通性、相异性以及彼此对话的可能性。面对中国古代诗性的文化艺术与西方系统化逻辑性的哲思,此书以开阔的比较视野诠释着文艺美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网络传播、自由与平等的理念、超文本、网络语言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第四媒体文学”——网络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与美国知名学术杂志《当代世界文学》(World Literature Today)共同主办的“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顺利召开。国内外理论界和创作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作家等160余人参加了此次盛会。大会围绕“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学与中国”这个中心议题展开讨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章从四个方面对这次大会进行总结:文学的全球化:选择与承担;世界文学的理论构建:动态与走向;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影响与创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方法与对策。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典文艺美学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其美学思想根植于“气”的哲学蕴涵。文学的本质、创作、批评以及发展由于“气”而别具特色。“气”使文学在认识和实践上都实现了自觉。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的分期问题实际上是对文学本质理解的问题,从文学是人的本质物化对象化过程中的感受、体验、人的情感、精神的表现这一观念出发,中国文学可作为如下的分期:1.远古至战国,是中国人意识的第一次大觉醒——“我在”;2.战国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人意识的第二次大觉醒——“存我”;3.隋唐到五四运动前,是中国人意识的第三次大觉醒——“保我性灵”;4.五四至现在,是中国人意识的第四次大觉醒“唯我”与“超我”之性并生。  相似文献   

8.
宋玉赋中巫山神女的文学史地位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社会文化、精神心理和文艺美学角度看。宋玉《高唐》、《神女》二赋中的巫山神女这一神话传说,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具有“开人神爱恋之先”、“肇梦恋文学之端”、“曲尽女性美的第一篇”三个方面的开创地位和深远影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 “兴”在中国文艺理论中是个古老而又永远新鲜的论题,从上古的原始歌谣到后世的诗词戏剧、书法绘画,无不与“兴”结上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还看到,我国文学史上的每一次文艺思潮,实质上无不与调整“兴”的表现手段有关。在孔子的文艺美学观中,兴就居首  相似文献   

10.
李长之首次提出了"文艺美学"这一学科概念,并认为文艺美学是文学批评者的专门知识,文学研究首先应该是一种美学研究。基于此,从上述两个方面论述李长之对中国文艺美学学科建构史的重要意义,以期进一步梳理中国文艺美学的学科建构历程。  相似文献   

11.
论文以洪子诚先生的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为考察线索,检讨了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领域中“历史”话语的纠结以及文学史反思的向度。文中暗示,文学史反思的某些困难来自现代性话语的内在结构,文学史的可能性和知识有效性也只能来自现代性反思基础上的“局部批判”。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当前,中国古代文学教学面临着价值取向不明确、基础学科地位下降、教学模式陈旧等方面的困境。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地推进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上,把“文学学”还原为“文学”,改革课程,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启发式教学,讲授时古今结合,贴近当下,并合理运用多媒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当代文学始终存在着"组织化"的生产模式,"组织化"生产被视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学理论创新。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文学组织、文学会议等"组织化"策略引导当代中国的文学生产传播,从文学题材、文学风格、创作方法等多方面对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理论指导和组织规划。但在"组织化"生产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自由与秩序、个性化与"组织化"的消长平衡问题。因为文学创作存在着"组织化"与"个性化"的矛盾,因此也总存在着"组织化"的调整。中国当代文学"组织化"努力的目的就在于结合国家意志和人民伦理,实现文学为工农兵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相似文献   

14.
朱光潜作为著名美学家,也曾对京派文学作品进行过评论。他通过对京派散文、小说、诗歌、戏剧的文学批评活动,总结京派“言近旨远”“静穆”“节制”“和谐”的艺术特征和审美理想。他将“美感的态度”“不即不离”的距离说、“物我交融”的移情说等美学理论运用到文学批评中,使其文学批评展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朱光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文学批评,不仅在京派文学批评家中独具特色,而且对推动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站在中国传统哲学的立场来剖析文学作品中的“怀旧”情结,深入到民族文化传统的内部去寻找“怀旧”现象产生的“生态环境”,并探索诗人所要回归的艺术境界。文艺作品中的个体“怀旧”是一种艺术审美活动,通过文本分析可以看出,在个体基础上形成的集体性“怀旧”深刻反映了东方民族的心理———文化积淀结构  相似文献   

16.
“明天社”是继“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之后的第三个新文学社团。“明天社宣言”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和文学主张,是和文学革命的方向一致的。“明天社”的领衔发起人、社务联络人及所出版的五种“明天社丛书”的著译者,均是皖籍青年作家。“明天社”后因种种原因而解散,但作为“明天社”发起人的皖籍青年作家们,在他们分别参加了“湖畔诗社”、“语丝社”、“未名社”之后,仍为实现“文学界成长的明天,光明的明天,发荣的明天”而努力着,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Afew years ago Mr. J. B. Priestly complained that the American short story was of slight value in “helping American society to understand itself.” This complaint is representative of many condemnations and detractions of what has often been called the most characteristic literary expression of America. Even Mr. Edward J. O'Brien, the annualist of America's “best” short stories, has dismissed everything we created in this form before the World War as “a spiritual melodrama in a frozen literary convention.” I t appears that for more than a century our greatest literary figures-from Irving to Anderson-have poured into the short-story mould their understanding of American life, their observation, thoughts, feelings, and comments, and the only result has been merely a frozen mess, thoroughly unpalatable.  相似文献   

18.
以罗森布鲁姆的公共行政“管理、政治、法律”三种途径为理论基础,借鉴相关学者的价值结构模式作为本研究的理论框架,选择部分创新创业教育政策文本作为分析样本,根据变量操作型定义对政策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结果发现:管理价值是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主要价值属性;“效果”、“回应性”和“公平公正”是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关注的主要价值维度;管理价值属性中“效率”和“经济”维度的价值并没有得到重视;法律价值属性中“个人权利”和“正当程序”的重要性没有提高,“公平公正”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卢卡奇不仅是一位现实主义理论家,更是一位马克思主义形式符号美学家,其形式符号学美学在中国的接受经历了从“对立批判”到“对话论争”、从“不自觉”到“自觉”接受、从“多元解读”到“反思建构”的曲折本土化过程,建构了“现代形式悖论”“审美反映符号机制”“结构范式的总体性”“形式的历史哲学”等丰富的本土化命题,在多元、开放的文化现代性语境中,引导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走出了与形式主义文论敌视的误区,促进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符号学维度审思,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符号学话语体系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