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大学之道     
以《大学》为本,从考察文本和诠释经典的角度,重新诠释《大学》主旨。并以朱熹和王阳明这两大主要理学大家在不同时期对"大学之道"的解释,讨论拓展主旨的影响和重要性,总结《大学》所代表的儒学变迁,以期凸显和探究其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文章围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务长乔纳森·科尔教授的新作《大学之道》,探讨研究型大学的核心价值——学术自由,讨论"后911时代"美国研究型大学面临的危机,由市场力量导致的"学术资本主义"对大学学术生态的影响,以及反恐对大学学术自由的破坏。同时,讨论了对中国研究型大学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韩愈一生以复兴儒学为己任,成为历史上的卫道巨擘.<原道>是韩愈复古崇儒、攘斥佛老的代表作,也是他儒学思想的纲领.在<原道>中他提出了"明先王之道"的教育宗旨;在<原性>中提出了他的"性三品说",作为学习仁义道德和"明先王之道"的理论依据;在<师说>中强调了儒家学者传道的意识与精神,以重振儒学之尊;在<进学解>中具体论述了学习儒家之道应有的态度和方法.他的教育思想蕴含着对教育活动的精微阐释,研读以上教育名篇,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必有启发.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提高,情商逐渐成为大学生成才的必备要素。从"大学之道"的视角讨论了"大学之道"与情商的联系,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应从自我、他人、社会三个层面着手,按照提高认识、培养情商、完善人格、监督落实的步骤进行,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流程。  相似文献   

5.
"大学之道"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结晶,是成人之道、教行迁善之道。《学记》对大学之道进行了细致阐释,在传统中国行之有效。中国早期大学培养治国人才,古希腊大学是哲学思维的场所,中世纪的大学仍然是传播人文知识和道德真理的圣殿。但到近代中国,历史的变动使人们疏离了传统,对"大学之道"竟然变得"习而不察、莫名其妙"。毫无疑问,高校要服务社会,更应引领社会,传承和创造文化。因此,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在具有"世界眼光"的同时,还应该加强"中国意识",认真借鉴传统的"大学之道"。  相似文献   

6.
以西方意义治疗学作引,围绕新儒家唐君毅先生的《立志之道及我与世界》,本文试图阐析儒学中的一种意义治疗的向度。首先,唐氏认为儒学对于人生意义的解读集中于"志"的概念;其次,在对此概念澄清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唐氏"立志之道"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最后,本文认为,迈向一种意义治疗法的新儒学强调的是人的心性修养,这构成了对西方心理治疗的超越。  相似文献   

7.
以西方意义治疗学作引,围绕新儒家唐君毅先生的<立志之道及我与世界>,本文试图阐析儒学中的一种意义治疗的向度.首先,唐氏认为儒学对于人生意义的解读集中于"志"的概念;其次,在对此概念澄清的基础上,本文着重分析了唐氏"立志之道"的基本途径和原则;最后,本文认为,迈向一种意义治疗法的新儒学强调的是人的心性修养.这构成了对西方心理治疗的超越.  相似文献   

8.
《宜宾学院学报》2016,(1):32-39
孙铁骑《生活儒学与宋明理学比较研究》一书,如作者所自道,志于"倡明孔子之道,以救世道人心"。然则世道人心需拯救者,为其有不正,故需以正而正其不正。循此逻辑发见,其首先判孔子儒宗为天道性命之学,更具体的说就是他所理解的《易传》"穷理尽性"之学。其有见于宋明理学以四书而非《易传》为宗,觉有悖于孔门儒宗,故而就生活儒学对宋明理学进行批判,实则方便地言说他所理解的性命之学,这其实正是宋明理学之前的形而上学;其所冀图重建的孔子儒学仍然是一种"前生活儒学"的传统形而上学。凡此种种问题的根本在于,该书没有着眼于生活本身,而是为了恢复儒学"定天下于一尊"的地位而作。这不仅有悖于生活儒学的宗旨,更是不切生活的实情:世间本来无儒学,"儒学为了生活而存在",生活本身才是一切之源。真正能够拯救世道人心、安顿人类生命的,不是天道性命之学,而是仁爱情感。  相似文献   

9.
韩愈为复兴儒学做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是宋儒兴复儒学的前驱。韩愈对儒学发展的探讨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揭露佛道理论之虚妄;另一方面力图恢复儒学的“内圣外王”之道,以应对现实中的种种问题。韩愈在儒学发展中的贡献主要是为后世儒学发展莫定了致思方向,而非对具体的儒学理论作出圆融的解答。  相似文献   

10.
中国很早就有"大学"一词,并且很早就提出了"大学之道"。现代的大学教育与《大学》讲的大学之道是有距离的,今天的大学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令我们不得不反思和重新体认"大学之道",希望传统的"大学之道"能启迪我们现代的大学教育,使我们能还原和践行大学教育的本真,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11.
"仁义"是儒家圣人之道的核心,仁义之道也构成了中国道统思想的基本理论内涵。范仲淹的仁义之道是宗奉六经的圣人之道,是天道与人道统一的经世致用之道,是顺民养民育民的民本之道。儒学在宋代重振,出现理学之盛,范仲淹有开创之功;兴学立师,成就天下之士,"开万世道统之传"。范仲淹的思想对胡瑗、孙复、张载、李觏、周敦颐、二程等人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儒学之兴,在于儒者振,还是儒教盛?儒学之难,在于儒者之惑,还是儒教之弊?若还归问题本身,有必要对六十年来大陆儒学的历史与境遇进行一番追问与考量。从根祗上言,我们认为,真正儒学之不振非儒教之困顿,乃儒者之伪滥。当下大部分儒者在生命人格上的降止、陨落,儒家内在的明道正谊的理性自觉、至善万能的生命直觉与成人至圣的终极追求等真精神的萎缩、失落,儒者自身的异化才是儒学不兴的主要根由。"人"之不存,"道"将焉附?  相似文献   

13.
福建儒学是台湾儒学的本源。朱熹的学说,以及郑成功对儒家精神的理解与实践,成为儒学"道之东传"最重要的思想资源。儒学"经世致用"传统在明末闽台区域的系统化实践,是武装斗争之外重要的抗清表现。在"制度儒家化"的同时,明郑政权也大力推动"以闽为本"的"儒家制度化"移植,从而使自身所秉持的意识形态得到广泛认同,并拥有自我再生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由深圳大学主办的第十届当代新儒学国际学术会议,以"儒学的当代发展与未来前瞻"为主题。会议分为开场主题演讲、分组专题研讨及大会总结发言三大部分。当代新儒学第三代领军人物:杜维明、刘述先、成中英、蔡仁厚,以及大陆著名学者陈来教授,依次为本次会议作了开场主题演讲;分组专题研讨中,近百名学者就"牟宗三哲学研究"、"唐君毅哲学研究"、"儒学海外发展反思"等专题展开研讨;大会总结发言者王邦雄、郭齐勇、李晨阳、曾昭旭、宋志明在总结前述的基础上,展望儒学未来之路,为已来的和将来的青壮年新锐引航拓土,为圆中国思想真精神之梦指引前进方向。此次会议是近年有关新儒学研究的最为盛况空前的大会。  相似文献   

15.
<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中国圣贤对大学价值的崇高愿景;"大学以学术为志业",这是西方学者对大学存在的精当阐释。纵览高等教育发展史,从中国古代的太学到西方中世纪的神学院,从德国洪堡大学的"以科学研究振导社会"到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的"只有靴子上沾满牛粪的教授才是好教授",应当说,大学从其雏形孕育到功能嬗变,文化无不成其中干、伴其左右。现代大学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传承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陈宝生关于"四个回归"讲话的核心是"回归大学之道"。回归大学之道即按教育规律办大学,不忘办大学的根本宗旨与首要目标。这既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迫切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发展与高校自身发展的强烈要求,更是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必由之路。回归大学之道主要是实现三个"回归",即回归大学全面育人之道,回归学生自主学习之道与回归教师安心从教之道。  相似文献   

17.
教授"治校":大学校长民主管理学校的理念与意义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教授"治校"是大学管理的传统,也是大学校长必须依靠的管理大学的力量.本文回顾了教授"治校"传统的形成以及教授"治校"的理论和实践,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教授"治校"的基本内涵以及教授"治校"理念对校长治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内地为什么出不了诺贝尔奖?是我们的教学条件差吗?是我们的研究条件落后吗?"郑强在向教育发难。近日,被称为"最牛愤青教授"的郑强在江苏大学进行了一场名为"当代大学生的成才之道与历史责任"的演讲。头顶着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  相似文献   

19.
魏晋时期儒学面临衰落的危机,探求儒学发展之道是该时期山东士人所担负的重要使命,因为儒学是以齐鲁文化为基础形成的学说,齐鲁士人责无旁贷。他们通过各种途径谋求儒学的生存发展之道,其中以研究整理儒学典籍为路径的发展之路,成为该时期最普遍、最有效的一条道路。通过山东士人对儒学经典整理分析可知,他们秉承齐鲁文化的精神品质,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为儒学注入了新思想新理念,不仅使之获得了生生不息的动力,也使之获得了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柳宗元周敦颐都是在永州成熟、成长起来的哲学家,柳宗元对秦汉儒学进行了总结,周敦颐是宋代儒学的开山祖.柳子的思想学说为周子的性理学说扫清了理论障碍,永州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对他们有深刻影响,永州是秦汉儒学和宋新儒学的终始地.柳、周两子的哲学都是以<周易>作为思想基础,阴阳二气的"交错"与"交感"命题源自<周易>.宇宙生成论是相近的,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周子还提出阴阳互为依存并互为转化.他们的宇宙观对思想诠释的进路和对象不同,取"道"不同;柳子诠释的是政治哲学,取的是为政之道、济世救民之道;周子诠释的是伦理哲学,取的是成圣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